梁曉波
【摘 要】鹽池縣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水土流失嚴重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通過大力發展生態修復、退耕還林草、灌溉農業等水土流失治理思路,使全縣水土流失得到治理,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關鍵詞】水土流失;防治;思路
鹽池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部,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是一個以牧為主的半農半牧縣。全縣總面積8661.3km2,總人口16.2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9萬人。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黃土丘陵區,約占全縣總面積的20%;北部為鄂爾多斯緩坡丘陵區,地勢開闊平緩,約占全縣總面積的80%。
鹽池縣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野生中藥材分布有130多種,尤以甘草、苦豆草為盛,面積分別達到200多萬畝和300多萬畝,1995年被命名為“中國甘草之鄉”。鹽池縣是灘羊集中產區和寧夏畜牧業生產重點縣,灘羊飼養量平均保持在100萬只以上,二毛皮、灘羊肉等灘羊產品享譽國內外,2003年被命名為“中國灘羊之鄉”。
1.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況
鹽池縣屬于溫帶大陸型氣候,年均降水量200mm,蒸發量2100mm。由于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加之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加重了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全縣水土流失面積7128.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2.3%。水土流失嚴重是制約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來,鹽池縣堅持“南治土,中治水,北治沙”的治理思路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通過自然修復和人為改善相結合的辦法,不斷加強“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力度,先后榮獲了“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縣”、“全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規范化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劉窯頭、八岔梁小流域被水利部和財政部聯合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鹽池縣地形地貌以中低山丘陵為主,地面坡度較緩,地面物質主要以黃土母質為主,土壤類型主要為灰鈣土,土層較厚,多年平均降雨量150-300mm,變差系數較大,自然植被以荒漠草原為主,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干草原植物種數的60%以上。水土流失類型以風蝕為主,水風蝕并存,侵蝕程度以中度以上為主。
2.水土流失防治思路
按照寧夏水土流失分區,鹽池縣中北部為干旱草原區,約占80%,因此,干旱草原區是鹽池縣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區域。其水土流失防治思路主要有:
2.1全面實施封山禁牧,利用生態自我修復功能促進生態自然修復
生態自我修復是一項費省效宏的水土保持措施,特別適宜于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2003年鹽池縣率先在全境實施了天然草原全面禁牧,禁止一切亂采濫挖、過度放牧現象。全面實現植被的自然修復。禁牧以來,縣委、縣政府從解決群眾舍飼養殖的實際困難入手,幫助群眾新建、改造養殖溫棚近2萬座,新打羊畜飲水井窖5800多眼,補貼性幫助群眾購買飼草料加工機械6200多臺,種植以紫花苜蓿為主的牧草50多萬畝,發展檸條飼料林240萬畝,年可加工轉化飼草料10萬噸左右,滿足了全縣100多萬只灘羊的圈養需要,羊只全部入圈喂養,天然草場得以休養生息、自然修復。
2.2強化退耕還林草,鞏固生態修復成果
鹽池縣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草)政策的有利時機,通過逐步減少耕地種植,增加林草面積的辦法,達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實踐證明,該項措施對恢復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非常有效。經過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全縣草原植被覆蓋度從30%提高到65%,畝均產草量達到168千克,是之前的3倍,草原荒漠化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截止目前全縣共完成退耕地還林42萬畝,實施荒山造林165萬畝、天然林修復18萬畝,僅此一項,全縣林草覆蓋率就達到了29%。此外,全縣已承包到戶或聯戶的草原550萬畝,圍欄封育510多萬畝。
2.3集中發展揚黃高效灌溉農業,置換生態修復空間
揚黃灌區集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農業,不僅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產生最大化的效益,同時通過集中發展灌區高效灌溉農業,實施生態移民,置換出干旱草原區更多的自然空間,從而減少了草原的破壞,促進了生態自然恢復,有效較少水土流失。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陜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實施以來,鹽池縣先后開發建設揚黃灌區37片,開發利用水地19.5萬畝,大力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先后安置受益人口14350戶66185人。對土地沙化、退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南部山區和原蘇步井鄉的部分村莊進行整體搬遷。使灌區林草建設得到迅速發展,遷出地的草原也得到了有效保護,較好地實現了“以移促封,自然修復;安居樂業,協調發展”的目標。
2.4加大風力侵蝕治理力度,保護農田
鹽池縣水土流失類型以風蝕為主,尤其是地處風沙區的毛烏素沙漠邊緣地帶,春冬兩季風沙較大,流動沙丘和半流動沙丘不斷地吞食毀壞良田,使得原本數量有限的農田不斷地減少,嚴重影響的區域農業的發展。因此,通過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網和防風固沙林帶,減弱風勢,制止沙丘前進,有效治理風力侵蝕,保護農田。近年來,鹽池縣在中北部的花馬池、青山等鄉鎮,建成了以開發淺層水、發展水澆地和洪漫壩地為主的“旱三田”28.14萬畝,同時配套營造水保生態林25.39萬畝,極大的保護了農業生產。
2.5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和監督管理
由于多年來亂采濫挖、過度放牧現象尚未完全杜絕,人為活動成為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鹽池縣在宣傳、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寧夏實施水土保持法辦法》等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制度辦法和政策性文件方面非常重視,加大宣傳力度,做到水土保持法規、制度等家喻戶曉。根據區域水土流失特點結合新的政策形勢,不斷完善地方性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制度辦法,增強其操作性、針對性、時效性,最大限度地預防、控制和治理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同時加強水土流失的動態監測,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工作,與環保、林業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大依法查處違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規行為的力度,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不斷改善全縣生態環境。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