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文 王曉濤
【摘要】隨著我們國家近幾十年來社會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開發建設項目不斷增多,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問題越來越突出。本文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特點,淺要分析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的適用條件、適用時期及適用部位。
【關鍵詞】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生態修復
隨著我們國家近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開發建設項目應運而生,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引起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治理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已成為我們國家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
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已逐漸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則越來越多的被推廣到水土流失治理中。近年來各地實行的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護區、水土保持示范區等也證明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不僅治理水土流失效果良好,而且能有效增加地表植被覆蓋,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 ]。
由于開發建設項目相較于其他情況造成的水土流失有較大的區別,另外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較傳統的水土保持措施也有不同的適用條件,因此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卻很少被應用到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治理當中。本文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特點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的適用條件,淺要分析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在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治理中的應用。
1.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特點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就是開發建設項目通過對項目區地表和地下組成物質的干擾,而導致的建設項目區域內水土資源的破壞[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既有自然水土流失的特性,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如:○a造成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因素的影響,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在相同自然條件下,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越嚴重;○b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區域較為固定,一般為項目建設區及其影響范圍;○c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具有不均衡性和突發性,往往在短期內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例如施工期);○d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對象不僅包含自然土,也包含各種人工土(例如棄渣);○e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對水土資源的破壞范圍更廣,影響程度更深,影響力更大;○f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形式往往表現為巖石、土壤、固體廢棄物的混合流失。
2.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定義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定義是:在水土流失區,通過一定的人工輔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促進植被的持續生長和演替,保護和改善受損生態系統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維系與自然條件相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并良性發展的生態系統。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是水土保持措施的一種,其首要任務是治理水土流失,其次才是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
3.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特點
3.1對自然條件有一定的要求
理論上來說,只要不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就可以采取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 ]。但如果想要取得良好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和生態修復效果,則需要為植被生長提供一定的水土條件,自然環境一般需要滿足:年降雨量不小于300mm;土層厚度不小于10cm;區域內無嚴重的地質災害,如泥石流、滑坡等。
3.2對適宜時期上有一定的要求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主要是依靠植被生長、生態恢復治理水土流失。植被生長和生態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自然條件的不同,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甚至幾十上百年。
開發建設項目的施工期相對于生態修復周期一般較短,且施工期會持續不斷的對地表進行擾動和破壞。因此,在施工期一般不適宜采用生態修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在運行期由于主體建設工程已經完成,不會對地表進行持續擾動和破壞,因此在可恢復植被的區域,原則上來說都可以采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
3.3對適宜部位上有一定的要求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因其周期長、投資小的特點,主要針對永久性水土流失治理。開發建設項目建設區、臨時堆土(料)場、臨時開挖面等部位雖然水土流失量大,但水土流失時間短,因此不宜采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在棄渣場、排矸場及料場等部位,工程完工過后,需要對其進行水土流失永久性治理,因而適宜采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
3.4不宜單獨采用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只適宜中輕度的、水土流失潛在危險性較小的區域[ ]。開發建設項目對地表擾動和破壞較大,造成的水土流失都較為嚴重,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性都較大。因此,在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治理中,應先通過綜合措施快速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后,再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例如,在棄渣場的水土流失治理中,適宜先修建擋渣墻、截水溝等工程措施,對水土流失進行有效控制后,再進行棄渣體的生態修復。
3.5初期應進行人工輔助
開發建設項目一般都徹底破壞了工程區的自然植被和生態環境。在對其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初期,為了加速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的恢復,必須輔助一些必要的人工措施。例如,在對棄渣場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初期,應先整平棄渣體表面,進行種植土回填,為植被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還可進行撒播草籽等快速恢復棄渣表面的植被覆蓋。
3.6中后期應減少甚至撤除人為干擾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主要就是通過生態系統的自身修復機能,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來實現治理水土流失的。人為的過多干預,反而可能會給生態的恢復造成負面影響[ ]。生態修復的終極目標也是使生態環境恢復到最初的、未被破壞時的狀態。人類對于大自然的認知能力始終是有限的,因此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中后期,水土流失已得到初步控制后,應逐步減少甚至撤除人為干擾,讓生態得到自我修復。
4.不同開發建設項目類型適宜生態修復的時段和部位
根據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適用條件,在假設自然條件都滿足生態修復的前提下,對主要的開發建設項目進行了分類[ ]。根據不同的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特點,總結出適宜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時期和部位。
5.結語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一項新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有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周期長、適宜性條件不廣等特點,還是制約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發展,特別是在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治理中,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本文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特點,結合生態修復的特點,淺要分析了開發建設項目中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適宜時期和部位,以期望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能得到廣泛的應用,愿我們的自然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 ] 張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生態修復[J].中國科技博覽.2014(14)
[2] 宋曉強,張長印,劉潔.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成因和特點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07,27(5):108-113
[3] 王繼承.關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看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197
[4] 張鋒,李世泉,王寶桐.關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幾點看法[J].中國水利,2008(22):43-44
[5] 何長高.關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4,2(3):99-102
[6] 郭索彥,姜德文,趙永軍,袁普金.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現狀與綜合治理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6(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