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成
【摘要】在當前的市政道路施工過程中,軟土路基的識別與處理是一直是施工人員需要攻克的一個難題,軟土路基的含水量大且土基的砂型較重,因此,要進行合理而科學的處理,否則將會對路基的強度降低,并且在施工完成之后將會導致路基出現(xiàn)下沉。本文主要對道路軟土路基的病害原理分析以及處理技術要點進行分析,提出以下內容。
【關鍵詞】道路;軟土路基;處理技術;要點分析
引言: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qū)地質結構差別較大,由于受氣候、環(huán)境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市政工程在施工工程中,應該對軟土路基的處理,以更加嚴謹、科學、合理的態(tài)度去應對,確保整個道路工程施工質量。
1. 關于軟弱路基及其特點
軟土路基由于土壤中的含水量較高,路基的整體強度較低,軟土通常是由于透水性較差的土質組成,由于透水性差,土壤中的含水量就較高,含水量大就會引起整體路床的不穩(wěn)定,如果通過正常的道路施工工藝,很難將軟土路基中的水分排出,因為軟土路基的土壤固結時間很長,綜上所述,軟土路基所含有的兩大病害,第一,透水性差,第二承載力弱,這兩方面病害將嚴重影響路基的整體穩(wěn)定性,由于路基的穩(wěn)定性差,在后期還可能帶來一系列連鎖病害反應,比如路面基層收到剪力開裂,路面表面出現(xiàn)大面積反射性裂縫等等。
在我國不同的地區(qū),軟土路基都有著大致相同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xiàn):
第一是透水性比較差,通常情況下軟土的滲透系數(shù)是在10-8到10-7厘米每秒。
第二是壓縮高,其壓縮的系數(shù)是在零點零零五到零點零二,進而屬于高壓縮土。
第三是抗剪強度較弱。在受到外界剪力影響時,路基的整體穩(wěn)定性容易遭到破壞。
第四是可塑性很強,如果收到外界擾動,路基整體強度將會明顯的下降。
第五是流變性比較顯著,其長期抗剪強度僅僅只有一半抗剪度的零點四到零點八倍。
2.對軟土路基處理所受到影響因素的分析
2.1關于道路的特點
在市政道路施工的過程中,道路的幾何尺寸以及各技術參數(shù)指標將會直接影響到施工選用技術;施工道路比較寬的情況下,將會導致形成高且窄的路堤。如果施工道路不僅高而且又寬的情況下,并且地基的施壓比較大時,容易導致軟土粘土層出現(xiàn)下沉。所以,在對軟土路基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必須要對道路的特點進行充分的考慮,進而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案。
2.2關于道路土質的情況
在制定具體施工技術方案之前,必須要對原路基施工段落的地質情況進行勘探分析,不同的土質情況決定不同的施工方案,土壤粘結性較好的土質,可按正常路基施工程序進行,如果遇到砂型土質,可以采用換填等方法進行處理,如果施工道路的土壤厚度比較淺,要選擇使用表層處理的方法來對其進行處理。在此之外,還有一些處理方法,比如摻強度較好的材料混拌填筑、水泥粉(濕)噴樁施工方法等。在對這些方法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必須要對所需施工道路路基土質的情況進行綜合的考慮,以此來選擇適合的處理方法。
2.3關于道路周期情況
在對道路的軟土路基進行施工之前,必修要對道路周圍的情況進行綜合的考慮,并且要查看道路周圍是否會對軟土路基產生影響。其中包括了對道路周圍的地質、地面下沉等情況,對于這些情況將會直接的影響到路基的處理結果,同時也會影響到周圍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果施工段落處于居民區(qū),應該提前做好公告,并設立相應較為溫馨的提示語,處理好施工單位與周圍居民的和諧關系,另外還要注意因施工可能帶來周邊住房產生的病害,提前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
在對軟土路基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充分的考慮,最大限度的降低路面施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也能夠有效的保證道路正常施工。
3.4關于道路所在的地段
在道路施工過程中,原通車路段經過長期的使用,整體路基沉降趨于穩(wěn)定,但是在新老道路交接的地方,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出現(xiàn)承載力相差較大的情況,容易引起“錯臺”、沉降不均勻,輕則引起道路不平整,行車舒適性差,重則會引起錯位、塌方以及交通事故等,因此,處理好新老路面搭接部位,關系重大。
3.關于軟土路基的處理技術分析
3.1關于碎石樁的方法
碎石樁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高壓水流或者是機械方式,在軟土中打開較為均勻的缺口或孔洞,在孔洞中填充較為密實的強度較高的材料,使填充部位形成較為結實的柱形體,根據(jù)受力分析均勻的原理,在軟土地基上形成一片樁網結構,從而是整個地基形成強度較高的復合型地基。對于這種方法的實施能夠更好的形成像鋼筋混凝土一樣的結構,有效的加強地基所承受的壓力,以及能夠盡量的減少地基的下沉量。因為碎石樁的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同時也能夠有效的減少道路路基的下沉,并且地下水位也不會對其產生影響。
3.2關于釋水固結的方法
該方法又稱為排水固結法,主要是通過在軟土地基中設置排水裝置,設法降低土壤中的含水量,然后堆載預壓,使路基當中的水分能夠最大的排出土壤,進而能夠使土壤達到固結。通常情況下,含水量比較高的路基在經過荷載的作用之下,土壤當中的水分將會被逐漸的排出,從而使路基土壤當中的間隙進而不斷的減少,并且是地基發(fā)生了固結以及變形,大大提高路基的整體強度及穩(wěn)定性。
3.3關于換填的方法
換填法主要是換除地基中的軟土部分,主要施工方法以機械挖除,之后在使用碎石以及煤渣等物質對其進行填充。然后按照正常路基施工工藝進行處理,通過分層碾壓等工藝,讓路基整體穩(wěn)定性得到較高的提升。
3.4關于水泥攪拌的方法
這種方法最開始是來源于美國,并且是在上個世紀被引入到日本。進而日本開始對水泥攪拌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以及發(fā)展,并且通過不斷的研究以及研發(fā)出新的攪拌機,同時也推出了新的攪拌方法,我國對水泥攪拌的方法開始主要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是由我國的冶金部和水運設計院共同研究制作出來。并且這項研究在二零零八年通過了鑒定,進而被應用到了道路施工當中,目前,這種方法已經在我國道路施工過程中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
4.關于軟土路基處理技術的發(fā)展
目前,由于我國在對軟土路基處理技術的起步相對來說比較晚,并且在施工過程中其施工經驗比較欠缺,施工技術的運用不夠科學,導致我國在這一塊領域與西方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也要求我國此方面從業(yè)人員需要通過自身的不斷提高與學習,在現(xiàn)實施工中不斷總結與提高,在軟土路基處理領域不斷創(chuàng)新與跟進,才能逐步縮小差距,在這方面,我們從業(yè)人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達到理想的目標,只有從自身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一步一個腳印,以促進我國在軟土路基處理領域的發(fā)展,并且對于軟土路基的處理技術進行加快發(fā)展,能夠更好的使我國道路施工的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為居民的日常出行提高保障。
總結:綜上所述,不同的技術要點以及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對于路基的處理效果也較為不同,與此同時,在每個道路工程當中對于路基的要求也并不相同,因此在對處理方法選擇過程中,必須要根據(jù)實際的情況進而選擇適合的處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道路工程施工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扈會杰.淺談道路軟土路基處理技術要點[J].科技創(chuàng)業(yè)家.2014,12(24):112-115
[2]張志輝.市政道路軟土路基處理中強夯法施工技術的應用[J].科技傳播.2014,12(24):145-146
[3]李德巧,樂晟,張永剛.軟土路基處理技術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5,12(24):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