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鎖
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懷著對教育的夢想,2009年我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一顆火熱的心期待踏上那神圣的講臺,心中無比激動,大學四年主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期待把自己所學的計算機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渴望知識的農村孩子。
九月一日,我拿著縣教育局的派遣證來到學校報到,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低矮的房子,甚至還有不少瓦房,一種失落的情緒油然而生,“這是我理想中的學校嗎?這里會有計算機嗎?這里會開信息技術課嗎?”帶著疑惑我走進了校長辦公室。校領導對于我的到來表示歡迎,詳細地給我介紹了本校的基本情況,談到信息技術課,欲言又止,吩咐另一位學校領導先帶我去學校電腦室參觀一下,當時我的心咯噔一下:“難道我們學校沒有專業的電腦室嗎?難道沒有專業的信息技術老師嗎?”我心里嘀咕著,來到了學校電腦室,首先不是見到計算機,而是聞到一股發霉的氣味,推開門,一共5排36臺計算機展現在我的面前,校領導介紹說,農村基礎差,師資力量不多,請不來專業的老師,這些電腦還是上級給我們配置的,有一年新學期來了一位新老師,只在這里上了兩天的課,因為條件太差就走了,現在每班80多人,一共有36臺計算機,你就看著上吧。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我覺得農村中學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師資力量不足,硬件較差,農村中學,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后,教育投入較少,上級領導不太重視信息技術這門課,就導致一些學?;旧铣D瓴婚_信息技術課,就是有一部分學校開了這門課,也只是象征性地開設,一周只有一節課,老師大多年齡偏大,很多人基本不懂計算機,有的更是不會用計算機,甚至個別老師連基本的電腦開關都找不到,這部分人大都是民辦教師轉正,他們上學時沒有接觸過電腦,現在也不想,也不愿意再學新的知識。年輕老師招不來,雖然國家政策號召大學生到基層鍛煉,但真正來到基層的少之又少,即使有招考過來的,有的到學校之后,看到農村中學的條件差,學校電腦配置低,學校機房竟然還在用98系統,學校也沒有配套的多媒體設備,沒有辦法把上課的內容展示在黑板上,基礎硬件太差,生活又艱苦,領導也不夠重視,導致年輕老師招不來,留不住,學校的信息技術課必然開不起來,學生也學不會,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2)學生基礎差,家長認識不夠,農村的學生大多是玩泥巴長大的,從小沒有接觸過計算機,更無法獲得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更談不上對信息技術的熱愛。即使學校想盡一切辦法籌集資金把電腦室建好了,日常維護費用又成了問題,由于信息技術課不是學校的必考課,學校沒有發放對應的教材,這部分圖書要學生集資購買,有的學生家長對此有意見,不支持,同時進入機房有限,只有36臺計算機,全班80多人,平均一臺計算機3個人,上機時間較少,一周一節課,每個人平均幾分鐘就下課了,基本學不到什么知識,到下次上課時又是下一周了,中間間隔的時間較長,導致學生帶著較高的興趣來學習,因為時間差,周期長,計算機少,一學期下來學到的知識少之又少。(3)領導不重視,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的課程,能給學生帶來新的知識,能讓老師學到先進的教學理念,但由于信息技術不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中考不考,所以在很多學校,特別是缺少師資、硬件的農村中學更不愿意花時間、費用在這上面,這就造成了信息技術課的停滯不前,這對學習信息技術是極其不利的,只有把信息技術課和其他學科一樣對待,學生才能產生興趣,才能學到信息技術。
總之,要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特別是農村學校,一定要領導重視,加大計算機硬件的投入,引進專業的信息技術老師,開設相關課程,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才會有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馬穎.淺議農村信息技術課教學模式的轉換[J].學周刊,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