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樂樂+曹雷+柏楊
摘要 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堂教學的評價研究,是踐行課程育人理念、實現課程育人價值、提升學生的課程核心素養,推進課程常態化實施的重要抓手。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和實施評價工作,應該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性質和目標定位作為指導思想,應該堅持導向性、激勵性、差異性、全面性、多元化、發展性原則,應該覆蓋教學思想、教學態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教師素養等項目。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教學評價 ?評價項目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是不同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實踐產物。課堂教學對踐行課程育人理念、實現課程育人價值、提升學生的課程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堂教學的評價研究是倡導推廣“以生為本”、“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教學理念,構建完善“和諧共生”、“教學相長”、“綠色健康”教學生態,促進學生“合格+特長”發展的重要抓手。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的一門必修課程。課程定位旨在改變“學生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開展多樣化的實踐學習,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整體認識[1]。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體驗并初步學會問題解決的科學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發展良好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和目標定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關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強調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分析與診斷,重視對學生學習潛能的發現和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2]。評價內容不僅要包括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管理、教學效率、教學基本功等,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應用、參與探究性實踐活動的過程體驗和感悟思考等。評價要重視師生的自我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達標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相結合,重視實踐與反思,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多元主體參與,多種渠道反饋評價信息,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二、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
堅持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功能和目標定位作為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制定和實施評價工作的重要導向,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引導教師和學生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程育人水平。
2.激勵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注重并發揮對教師和學生的激勵作用。多鼓勵、少批評,多引導、少說教,引導教師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使學生自覺、自主地完成教學活動任務。
3.差異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尊重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差異、風格特色和興趣特長,引導教師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能力水平上取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注重對不同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差異化評價。
4.全面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注重課堂教學和學習活動的整體性,重視對教師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知識、能力、觀念、情感、興趣等進行全面評價。
5.多元化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注重評價主體的多維性、評價方法的多樣性、評價形式的多元性。廣泛引入學科專家、教育同行、家長、學生等參與開展過程性評價、達標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
6.發展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強調對評價結果的發展性解釋和運用,引導教師和學生開展縱向比較,以“入口”量“出口”,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
三、評價項目
1.教學思想
教學思想是教學行為的靈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堂教學應該突出“素質教育”、“以生為本”、“能力為重”、“終身發展”、“因材施教”等新課程理念和教育思想[3]。
2.教學態度
教學態度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堂教學應該體現“熱愛教學工作”、“關注學生成長和發展”、“為人師表、嚴謹治學”、“認真做好課堂教學準備、組織管理和評價反思”等教學態度。
3.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堂教學目標體系應該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組成。教學目標要以國家教育方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為依據,結合教學對象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實際情況而科學設定,努力體現使每個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4.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要圍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性質定位和課堂教學目標,突出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生成性、時代性等特征,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在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課題、開展研究。將理論講解與實踐體驗結合起來,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
5.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的重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堂教學方法要體現多樣化原則,綜合運用理論講授、自主探究、小組合作、集體展示、啟發引導、實踐體驗等方法,突出實踐教學、體驗教學、啟發教學、探究教學;要體現適切性原則,精選并靈活運用與教學目標、內容和對象相符合的教學方法,滿足教與學的實際需要;要體現時代性原則,創新傳統教學手段,科學運用現代教學工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6.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質量的保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要集中突出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層次脈絡清晰,具有一定獨創性[4];二是教學結構安排科學合理,教學環節和步驟銜接得當、緊致有序,教師教的時間與學生學的時間比例恰當科學。
7.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是教學質量的核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看學生理論學習、實踐體驗、內化生成了多少東西,受到了哪些教育;二是看學生獲得了多少激勵和滿足。前者主要體現在學生知識的增長、學習方法的獲得、技能的訓練、智力的發展、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鍛煉等方面,后者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的培養上等。
8.教師素養
教師素養是教學質量的支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教師要充分體現廣博的綜合知識技能素養、精深的專業知識技能素養和扎實的教育教學基本素養。儀表端莊、大方得體,語言準確清晰、言簡意賅、生動形象、啟發性強,板書布局科學、工整美觀、條理性強,能夠熟練運用現代教學儀器開展教學。
參考文獻
[1] 陳志等.普通中小學研究性學習課程指南(實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田慧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與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 徐燕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表現性評價的教育哲學定位與操作實施建議[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4] 萬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多樣化課型結構及教學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
【責任編輯 ?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