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大力發展金融業,是促進城鄉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重要保障。特別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有力支持,同時,農村金融事業的良性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社會經濟環境的根本改善。近年來,由于經濟金融運行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長期積累,一些矛盾仍然存在,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的問題還較多。如民間融資日趨活躍,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對傳統銀行業務的沖擊不可小視,影子銀行難于監管;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深化,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能力提出嚴峻挑戰;存款保險條例出臺,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壓力越來越大;證券、保險業的無序競爭有待進一步規范,潛在的風險不容小覷;金融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范工作需要常抓不懈,對存在的這些問題金融業應予引起高度重視。
一、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經濟金融運行基礎。一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加大對中小企業、民生就業等經濟薄弱環節的投入,有效擴大縣域農村消費需求,提高承接產業轉移的質量。二是要切實提高企業經營效益,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重點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和企業,積極為產業集群發展創造條件,形成規模效應。三是要大力培育上市企業后備資源,支持優秀企業通過并購、資產置換、上市等方式加大資產重組力度,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關注民間融資風險,嚴防系統性金融風險。一是要密切關注民間投融資機構的風險,政府部門要建立健全民間投融資機構牽頭監測單位,克服“重審批輕監測”的傾向。二是要密切關注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務沖擊的風險,特別是在金融監管尚屬空白的情況下,有關部門應告誡民眾具備應有的風險意識。金融機構要及早采取應對措施,創新金融產品,減少互聯網金融對金融業的沖擊。三是要密切關注民間融資的利率變化情況。利用原有的監測網點,對利率走勢的異常情況及時發出風險提示。
三、強化經營管理,適應利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新要求。一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率定價機制。二是提前消化存款保險的不利因素,盡可能減少存款保險對自身業務的沖擊。三是牢固樹立守住風險底線的意識,特別是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產能過剩行業、理財產品、同業業務、民間融資等領域,要防止進一步擴散、蔓延,確保各項業務穩健運營。四是監管部門要重視并加強對證券、保險業的監管,防范無序競爭造成的風險積聚。
四、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金融生態評估機制。一是要高度重視社會誠信的宣傳和教育,全面推廣信用報告的查詢使用,重點在公務員錄用、干部晉升和提拔過程中查詢使用個人信用報告,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二是要加快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重點建立工業園區信用信息、農村新型經濟主體的信用評級與銀行授信、建檔工作。三是要積極推進縣域金融生態評估和發布工作,把金融安全區創建工作、金融生態改善效果納入對縣(區)政府和“一把手”年度工作考評的重要內容,加快推動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
(文/陳春仲 桂湘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