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永芝瑪
(云南省迪慶州氣象局,云南迪慶 674499)
淺析綜合氣象觀測工作改革創新及加強措施
此永芝瑪
(云南省迪慶州氣象局,云南迪慶674499)
十一五”以來,氣象觀測工作緊緊圍繞氣象預報服務需求,得到快速發展,綜合觀測能力顯著增強,業務運行穩定性逐年提高,觀測內容不斷豐富,科學管理日益加強,我國在綜合氣象觀測能力、規模、密度等方面已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當前綜合氣象觀測工作已經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健全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體制機制,找準制約觀測能力提升和影響觀測事業發展的關鍵點,真正地提升綜合觀測能力,夯實現代氣象業務基礎。
綜合氣象觀測改革創新加強
十一五”以來,我國完成了高空觀測系統的升級換代;氣象衛星實現業務化穩定運行,順利完成極軌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雙星觀測、在軌備份。新一代天氣雷達總數達到242部;國家基準氣候站、國家基本氣象站、國家一般氣象站常規要素全部實現自動觀測;建成43000多個自動氣象站;建設1900多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建成632個全球定位系統氣象觀測(GPS/MET)站;實現了溫室氣體的在線觀測等。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指觀測、分析、模式和應用的集成,是從初始的觀測、數據的采集、預報信息產品的加工及其應用的全過程。二是指地基、空基、天基觀測的綜合,是氣象及與氣象相關領域的綜合觀測。第三,綜合還包括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態過程的集成觀測。傳統的觀測只是溫度、氣壓、風等物理量的觀測,綜合觀測應該包括溫室氣、氣溶膠、空氣質量等的觀測。綜合氣象觀測本身是一種發展的理念、發展的方向,綜合觀測系統是一種新的定位,體現在設計、運行保障、數據管理、應用以及觀測系統建設效益評估等具體環節中。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的觀測系統發展理念,是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提出的,它不是簡單的、不加優化設計的組合系統,而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系統。
現代氣象觀測業務,就是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就是要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標準、統一建設,實現氣象觀測自動化。建設布局合理的現代化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是新中國幾代氣象人不斷追求的目標。在推動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規劃實施過程中,我們要強調建設速度、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相協調,要推動布局合理、技術先進、裝備精良、運行穩定、保障有力、滿足需求的中國特色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建設。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關注重點,氣候預測和氣候資源評估信息是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公共氣象服務已成為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經濟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對氣象預報服務的需求度不斷提高,增強氣象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是適應和滿足這些需求的迫切任務。因此,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發展要服從于公共氣象服務的迫切需求,也要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相關部門必須認識到,觀測業務體制改革是提升觀測資料質量的迫切需要,是實現氣象科技創新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觀測人才隊伍成長的迫切需求。氣象部門唯有與時俱進,科學取舍、大膽革新,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推動現代化的觀測技術發展,才能加速推進氣象科學的發展和氣象預報服務水平的提高。
觀測業務體制改革是深化氣象業務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地面氣象觀測業務改革又是觀測業務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強地面氣象觀測業務改革,主要面臨著四項任務:一是改革觀測手段,大力推進觀測自動化,主要是云、能見度和天氣現象觀測自動化,建立臺站綜合觀測業務平臺;二是調整國家基準氣候站、國家基本氣象站和國家一般氣象站的觀測任務,優化業務布局;三是完善觀測業務流程,理順國家級、省級和臺站的觀測業務分工,調整實時觀測資料傳輸方式;四是制定與觀測自動化相適應的觀測規范,健全與觀測自動化相適應的業務規章制度,完善觀測業務的綜合考核標準。
5.1調整綜合氣象業務分工
氣象機構依托綜合氣象業務平臺,承擔面向地方黨委政府決策、農業發展、經濟運行和公眾生產生活的氣象保障服務任務,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和實際需求的氣象服務產品,統一發布轄區內氣象信息和災害預警信息,組織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氣象機構負責轄區內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部門聯動機制建設。由氣象部門統一組織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氣象機構重點強化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實時監測預警業務、強對流天氣和突發氣象災害的臨近預報預警業務、農用天氣預報業務和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業務。大力推進觀測自動化。優化調整定量應用需求不突出、難以實現自動化的云和天氣現象觀測任務。加密自動氣象站資料傳輸頻次,取消可用自動觀測資料替代的編發報任務。取消自動觀測資料逐小時質量監控業務。推進航空危險報業務自動觀測和自動傳輸。引入信息員、志愿者參與轄區范圍內災害性天氣現象的輔助觀測。氣象臺可根據需要開展云高、云量、能見度和天氣現象人工觀測。
5.2改進綜合氣象業務管理
相關部門要建立完善綜合氣象業務管理運行機制。氣象局各業務管理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適應各級綜合氣象業務改革發展需要的綜合業務管理體制,加強統一規劃和標準規范的制訂,建立并執行新增氣象業務服務任務技術論證和業務審批制度。各氣象局要建立綜合氣象業務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各氣象局要力爭將預報準確率、為農服務“兩個體系”、預警信息發布、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等重點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氣象機構要建立綜合氣象業務運行日志制度。依法有效保護氣象探測環境。制定并公開氣象預報服務工作流程、處置氣象災害的應急預案和氣象預報服務周年方案。健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確保綜合氣象業務穩定運行和安全生產。
地面氣象觀測業務改革是觀測業務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就要加快實現地面氣象觀測的自動化,實現地面自動觀測雙套備份和除極少數國家基準氣候站以外的其他觀測站觀測業務由雙軌制轉向單軌制。第二,觀測業務改革要注重穩步推進觀測業務流程的科學化,建設地基、空基、天基觀測有機結合、布局合理、功能齊備、運行穩定、保障有力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科學合理調整觀測站網布局,不斷提高觀測能力和質量。第三,還要積極探索技術裝備保障的社會化,形成競爭有序、優勝劣汰、監管公正的社會化氣象保障市場體系。最后,還要健全完善有利于觀測業務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科技支撐,重視人才培養,努力創造有利于觀測業務改革的人才環境。
7.1創造有利于觀測業務改革的人才環境
氣象部門將努力創造有利于觀測業務改革的人才環境,建立常態化的觀測員崗位培訓制度,努力實現一線觀測人員的一崗多責、一專多能。引導觀測員從單純人工讀取儀器數據、編發報文,逐步向觀測裝備運行監視、設備維護維修、資料分析和質量控制、觀測產品制作轉變,從傳統的普通觀測員向“天氣監測員”、“裝備保障員”、“質量控制員”轉變。我們要探索實施觀測員分級管理制度,制定針對性的培養措施和目標,通過改革選拔培養一批有發展潛力的業務骨干,帶動觀測業務轉型。
7.2加大對于觀測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同時,氣象部門還要大力加強對部門內外的宣傳引導,特別要加大對于觀測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深化對于推進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改革的認識,加深對于綜合觀測系統的了解,增強對地面觀測系統自動化的理解,增強觀測人員業務統籌意識,推進觀測業務流程科學化,積極探索技術裝備保障的社會化。
7.3提高綜合氣象業務科技支撐能力
上級氣象局要加大對下級綜合氣象業務系統的科技支撐,組織集中研發統一的綜合氣象業務平臺,負責系統二次開發和升級改造,推廣有價值的業務新技術和服務新產品,不斷提高綜合氣象業務科技含量。建立氣象機構有效參與上級科研項目的機制,鼓勵和支持氣象機構業務服務人員面向本地需求、基于綜合氣象業務平臺開發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建立省、市、縣氣象業務科技人才交流制度,幫助解決下級綜合氣象業務發展技術難題。
7.4建設適應綜合氣象業務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
統籌用好國家編制、地方編制、部門編制、編制外聘用等多種人才資源,按照一人多崗、一崗多責、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則,科學設置綜合氣象業務崗位。各氣象局要制定氣象綜合業務技術崗位設置和人員培訓實施方案,加強專業氣象技術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穩妥有序推進業務人員的轉崗,建立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建設高素質的氣象人才隊伍。改革和完善全國氣象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加強對綜合氣象業務技能的評比獎勵。
氣象觀測是提升氣象整體業務能力的基礎,氣象觀測能力水平從根本上決定著氣象科學和事業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最終的氣象預報能力和氣象服務水平,沒有完善的氣象觀測系統,氣象事業就不能發展。推進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迫切要求觀測先行,迫切需要觀測業務達到較先進的水平,迫切需要觀測業務能持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變被動式發展為主動式發展。
[1]苗艷麗.長三角開展移動氣象觀測[N].中國氣象報,2010.
[2]何楨.夯實氣象觀測業務基礎[N].中國氣象報,2010.
[3]郝靜.國內外專家學者研討城市氣象觀測[N].中國氣象報,2011.
[4]楊綺薇;深圳綜合氣象觀測基地服務大運會[N],中國氣象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