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笑
(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的奠基之作
——《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評介
周笑
(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是一種新型的圖書館服務方式,圖書館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享受圖書館服務。文章在對《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進行內容簡介的基礎上,對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進行全面的分析探究,重點評介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框架體系。
數字閱讀;移動信息服務;用戶需求
3G網絡已在全社會普及,4G正在迅速占領市場,流量資費優惠帶來的價格下調,智能化移動設備的普及,國際移動圖書館會議、移動圖書館員聯機會議的定期性召開,對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關注與研究正在以不可阻擋的趨勢向前發展。面對數量大、分布廣、要求高、自主性強、隨意性大的現代圖書館用戶,圖書館需不斷提高其移動服務的便捷性與交互性,也促使我們對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理論進行研究。
茆意宏教授的《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以下簡稱“《研究》”),一方面從用戶需求的視角出發對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理論進行了系統化的研究;另一方面,根據我國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應用對策,為我們當下完善圖書館信息服務系統,提供一條思路,也讓初入學者對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有了整體的了解。該書在當當網以及亞馬遜購書網站,關于圖書館與移動信息的書籍,其搜索量和閱讀量名列前茅。
該書共分9章。作者在介紹了國內外學術界關于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學術研究成果之后,第二章主要論述移動信息服務的內涵與機制,包括移動信息服務的理論基礎、“移動信息服務的內涵”“移動信息服務的組成要素及相互關系”,如圖1、“面向用戶的移動信息服務模式”等,通過比較分析傳統固定信息服務與移動信息服務的方法,使讀者容易理解移動信息服務的具體內涵。從第三章到第七章,基本是圍繞第二章的思路對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進行闡述。在第七章和第八章,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統計數據,以圖表、表格、文字等形式展現,對我國圖書館開展移動信息服務的現狀進行研究。茆意宏教授在《引論》中坦言:“目前國內外學術對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研究集中在概念與功能、技術開發、發展現狀等領域,研究內容簡單,缺乏對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內涵與機制、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系統的理論探索”①茆意宏.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2-3,該書選擇從用戶需求角度研究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模式。可見,發現科研價值的獨到眼光,令人敬佩。

圖1 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組成要素
以往多數學者都是圍繞基于3G、基于J2ME、基于微信、基于WAP、基于泛在理論等角度研究移動圖書館,很少能夠從面向用戶需求角度闡述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而《研究》一書從用戶需求角度,分析研究用戶需求,認為用戶需求是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出發點。
從用戶需求方面和從一線人員,兩種不同的視角,探討了圖書館的服務工作,總結的結論和建議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以利用新技術開展的服務為例,RFID技術,近年來不斷投入到圖書館的服務中。我們所知道的,運用RFID定位原理和便攜式掃描設備,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實現快而準的回架,糾正錯架和亂架;也可以幫助用戶快速找到需要的文獻。這樣,工作人員的借還工作量可以適當減少,減少用戶的等待時機,但是,我們也發現,由于RFID技術的研究不夠成熟,經常使用RFID的用戶,常常因為此技術帶來很大的困擾,比如出現誤讀,消磁效果差。用戶追求的是在現有的條件下,更加合理的利用所提供的服務。因此,從圖書館用戶的角度,總結出來的結論和建議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許多建議可被圖書館立即采納,并且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因此,面向圖書館用戶的研究很有價值。
《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對用戶需求展開調查分析,從大部分圖書館用戶需要移動服務角度,其需求包括信息內容需求與信息服務需求兩方面。
據CNNIC2015年度報告[1],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移動信息服務在當代社會已經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推動了信息服務模式的發展和變革。自2003年以來,國內圖書館界對于移動信息服務,重視程度及發展規模,不斷上漲。
3.1《研究》突出了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移動”性
作者將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分為:即時服務、互動性服務、主動服務、個性化服務、統一服務等。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延伸到手機終端上,不管用戶身處何地,可以享受更實時更方便的信息服務,這樣,也可以提高用戶對圖書館的滿意度,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效率[2]。將《研究》里的理論應用到任何一個社交網絡,形成的圖書館服務,基本適用圖書館用戶。比如圖書館微信服務平臺正在迅速向圖書館界擴散,其主動推送服務、在線咨詢、開展業務辦理活動、社交平臺、館內新聞動態、智能問答系統等服務[3],基本體現了《研究》中的移動信息服務方式。用戶手持一款智能手機,安裝微信APP,方便快捷的享受圖書館服務。可見,《研究》中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系統性、完整性不可低估。
3.2系統化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模式
作者歸納了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基本模式,包括主體模式、技術模式、內容模式、服務策略、面向用戶的服務模式等。在內容模式上,作者主要針對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中所采集、加工、存儲和提供給用戶的各種信息內容及內容系統的建設進行闡述,其顯示是一種將傳統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遷移到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工作中來,而技術模式是將移動互聯網的業務與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進行融合并創新的移動信息服務模式。[4]如APP客戶端軟件、短信息和、WAP站點服務等。在技術模式這一章節,該書采用對比方式,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對于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建設,乃至對其進行推廣,都具有參考作用和啟發的意義。[5]
3.3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發展的瓶頸
作者簡要指出了國內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存在問題,雖然僅列出七條,但其從技術上、用戶角度、方法上等方面,可以從其中分析出,高校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缺陷:其一、推介力度不夠[6]。雖然智能手機的普及,逐漸帶動人們通過手機閱讀獲取知識,但是移動信息服務的發展正處于孩童時期,功能少,讀者認知度低、使用率低等。其二、業務能力與服務要求不匹配。由于絕大部分館員是傳統圖書館的職業素養,信息整合能力較弱,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難度較大,適應快速反應機制慢,使得移動信息服務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其三、用戶的移動信息需求利用率不高。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引領新的數據管理方式、數據產生方式、數據組織、存儲和利用等環節[7]。當今的高校圖書館對數據進行必要的整合,規模化的分類、編輯、整理和加工,還不能被網絡信息咨詢平臺所用,為用戶提供精準的信息服務[8]。
當前,我國圖書館的移動信息服務,呈現出“以圖書館網站推廣為主,以少量的活動推廣為輔的特征”①茆意宏.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156。面對時代的發展,我國圖書館服務,尤其是各個高校的圖書館,需要與時代接軌,跟上潮流,將新技術引進到圖書館服務上來,才能使圖書館服務得以延續下去“現代的信息服務需求和信息技術發展的關系,可歸納為雙螺旋發展關系,即與用戶提出要求,努力滿足它,而你滿足了要求的時候,得到的是更多的新要求,即滿足能力和需求始終呈雙螺旋相互激勵上升的關系”[9]。作為一個服務機構,圖書館不僅僅需要不斷地滿足用戶需求,同時也要不斷地主動推銷各種新型服務模式。
茆意宏教授撰寫的《研究》一書,系統地介紹了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理論框架,闡述了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模式,調查分析了我國圖書館開展移動信息服務的成績與存在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發展對策,對于了解移動圖書館服務、推進移動圖書館服務,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研究》對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闡述全面,是我國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的奠基之作。當然,這本書也有一點小瑕疵。如果作者在序言部分將圖書館學的發展史進行介紹,必將為這本書錦上添花。
〔1〕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 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l
〔2〕董穎,孔悅凡,張宇飛,李海燕,黃紅梅.移動互聯網微技術及其對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影響[J].情報探索,2015(03):114-117
〔3〕孔云,廖寅,資蕓,薛秀珍,張仲華.基于微信公眾賬號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J].情報雜志,2013(09):167-170,198
〔4〕王衛軍.高校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模式創新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17):65-70
〔5〕羅德運.應該重視中學圖書館的建設——《中學圖書館學綜論》評介[J].圖書情報論壇,1997(04):78-81
〔6〕魏力更.高校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發展策略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5(03):69-71
〔7〕黃輝.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微服務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02):78-80
〔8〕宋丹陽.4G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1 DOI:10.7666/d.y1890750
〔9〕張曉林.瞄準需求,創造新的服務模式[A].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24:數字時代圖書館的創新與共享[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2008
周笑,女,1989年生,江蘇宿遷,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移動閱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