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敏
摘 要:通過對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動力不足、學習效率不高等問題進行分析,結合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探討如何通過加強生涯規劃教育的開展,指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從而明確發展目標,激發學習熱情;使學生保持學習動力,加強自我管理;自覺檢驗學習效果,優化學習方法;充分準備,實現創業,提高就業質量;促進良好學風形成等,同時強化以就業市場需要為導向,促進良好學風養成,進一步完善技能結構,提高綜合素質。
關鍵詞:生涯規劃教育 自我管理 內驅力 學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c)-0233-02
生涯規劃是經由知己、知彼、抉擇、行動、反饋修正,對個體包括學習、成長發展進行系統、具體的規劃。舒伯生涯彩虹圖中描述大學正處于生涯發展的關鍵階段,面臨學業、職業、發展等的重大抉擇。只有進行生涯規劃教育,指導學生逐步培養自己的規劃能力,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完成這些重要的發展任務。
1 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學風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生涯規劃是個體對職業發展目標的長期性、總體的勾畫,為個體的發展指明方向。大學四年的學習,對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高自身就業力是至關重要的階段。
1.1 有利于學生明確奮斗目標,激發學習熱情
大學生遠離家庭,缺乏家長監管,如學生不進行自我管理,只依靠學校管理,容易在學習上缺乏明確的目標,動力不足,紀律松散。甚至有學生因缺少奮斗目標而動力的不足,迷失奮斗方向而失落信心,專業技能平平夢想著事少高薪的工作,沒有基本創業素質卻做著創業的白日夢,直到畢業踏入社會遭受挫折才醒悟,已為時晚矣。
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從職業性格、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個人技能資產等進行自我探索,分析自己優劣勢,明確自己需要提高的能力、素質目標,然后充分調動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習中有目標、針對性地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質,并適時修正目標、發展方向。在規劃—學習—提高—反饋—修正這一循環過程中,激發自我意識和責任意識,明確目的,端正態度,由被動的“要我學”變成主動的“我要學”,激勵學生通過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業力。
1.2 有利于增強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
學風促進的傳統方法主要是通過思想教育、紀律約束、組織領導、社團活動和物質鼓勵等來實現。但實際中,因課程繁雜、任務重,教師授課速度較快,學生在學習中容易抓不住重點;再加上身邊缺乏督促,學生容易對自己的學習放松要求。使用傳統方法進行管理,對學生缺乏明確導向進行引導,學生容易懈怠,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無動力,學習方法欠妥,奮斗目標缺失,學習動力不足,自我認知模糊,目標不明確,持久力不強。
開展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內動力,讓學生自發挖掘技能優勢,使他們在自我開發、提升過程中不斷學會學習什么、怎么學習,自覺地進行自我管理,形成較強的自律意識,進行資源整合,自我認識、自我規劃、自主行動和自我監督,完成學習目標,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
1.3 有利于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經過長期的運用所形成的較穩定、有效率的學習方法。習慣一經養成,就可以形成自覺行為。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提高學習效率,加快學習上的進步。大學中普通采用的學分制雖然能讓學生更自由的選擇符合自身發展需要、感興趣的課程,但是,也很容易就會形成不好的學習習慣,導致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習、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缺失,懶散消極,學習效果差。
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發展目標、明確學習目的、端正態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自覺行為,促進主動學習的良好學風的形成。
1.4 有利于幫助學生檢驗學習效果,優化學習方法
通過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并根據目標合理安排學習、實踐計劃。在每個階段結束后,根據設定的目標,對照檢查完成情況,查找差距。如果達到預定目標,說明方法有效,下一階段可以繼續沿用該方法繼續努力。如果與原定目標存在差距,就要對目標、方法、途徑等進行檢查、反饋,對應產生的原因進行修正目標或是端正態度、調整方法,從而更好地實現個體的提升發展。
1.5 有利于學生了解社會需求、提高就業力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就業問題成為高校、家庭、畢業生頭疼的問題,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據統計,2015年將有750萬高校畢業生,創歷史新高。要有效解決大學生畢業就業問題,不僅依賴于社會的開發、提供更多崗位,也有賴于高校對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高校畢業生的大量增加,就業市場中有充足可供用人單位挑選的畢業生,使用人單位在選聘過程中,能力重于學歷,實踐重于理論,綜合素質重于專業知識。
開展生涯規劃教育,講授專業與職業、專業知識與綜合能力等聯系,幫助學生能及時有效了解所學專業的特點和發展前景、相關職業的崗位需求和工作內容、要求。有利于學生能根據用人單位要求和社會發展趨勢,明確個人發展方向,樹立目標,為達成目標自覺地進行自主學習,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吸收知識,有重點的學,有針對性、有計劃地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提升職業素質,為個體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2 當前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如今在校大學生對新信息、新知識、新技術的獲取和接受非常迅速。但是部分學生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生涯規劃意識淡漠,學習目的不明確
部分學生自我認識不足,對專業了解不多,對個人發展方向不明,缺乏上進動力,態度不端正;部分學生未能深入了解所學知識對未來發展的作用,讀書無用論、唯學分論在他們中間較為普遍;部分學生把考研、出國當作終極目標來追逐,還有部分盲目跟風考證。
目標是出發點,明確的目標能為行動不斷為行動提供動力。如果在學生一入學就開始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目標,明確每個階段的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并將計劃落實到實處,那么其學習行動的每一次努力就更可能獲得成功。
2.2 生涯規劃自我認識不夠,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隨著社會技術迅速更新,終生學習已是大勢所趨。部分學生盡管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但對自我探索不夠,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自我約束較差,學習態度上存在浮躁。部分學生平時很少認真學習而考前臨時抱佛腳;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盛行,急功近利,部分學生過于專注于英語口語、社會活動、實習等與就業直接相關的事情,正常的課程和專業學習卻置之不理;更有個別學生習慣高中服從管理的被動學習方式,進入大學后,沒了目標和方向,在大學寬松環境下不能嚴于律己,在網絡、游戲中迷失自我,虛耗時光;課外閱讀量偏小,個人知識面窄、結構單一、自我提升要求不足。
2.3 生涯規劃目標定位不切實際,學習動力不足
部分學生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狀態低迷,學習成績下降,陷入學習的迷茫與無力感。其最大原因是因為學生未能根據自身情況,科學進行生涯規劃,充分挖掘自我潛能,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目標定位。實踐、落實目標過程中,未能根據變化的實際情況,適時進行調整,以保證持續不斷的學習動力、良好的學習態度進行學習、踐行個體的生涯規劃。
2.4 生涯規劃任務不明確,未合理利用時間,學習效率不高
沒有了升學要求,很多學生喪失奮斗目標,學習基本上都是考試合格,除了畢業以外別無他求。這部分學生上課僅僅是為了獲得平時成績,上課不學習,而是看小說、玩手機等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學習效率極低。個別學生甚至出現遲到、早退,“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等現象。大學采取的是自主式的學習方式,學生能自由支配的課余時間較多。很多學生習慣于被要求的被動式學習,一缺乏約束,便松懈下來。比起學習,更喜歡把課余時間用于玩樂上,荒廢自我提升的大好機會。
3 加強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措施
開展生涯規劃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保持學習動力、核驗學習效果,對于良好學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應充分發揮《職業生涯與規劃》課教師、輔導員、專業課教師的力量,始終積極地開展生涯規劃教育,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有側重點地開展生涯規劃教育。
3.1 完善授課教師隊伍建設,保障生涯規劃教育正常開展
教師個人能力和水平對學生生涯規劃成敗起重要影響作用。要更好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保障師資隊伍,就應逐步完善隊伍建設和相關機制,創造條件吸引高級人才加入,建設一支穩定的隊伍,并組織開展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培訓,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素質,保障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順利進行。
3.2 全面動員,全員參與,多渠道開展生涯規劃教育
集合《職業生涯與規劃》課教師、輔導員、專業課教師的力量,多渠道、全方位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擔任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任課教師認真備課,通過課堂學習,系統傳授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幫助了解生涯規劃的重要性,樹立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掌握自我認識的方法、途徑,把握變遷的職業環境,如何繪制職業生涯藍圖及職業素質能力的開發等。
輔導員作為學生的直接管理者與服務者,學生在進行生涯規劃中,很多事情如職業生涯規劃書的落實,階段目標的執行、修訂,都需要輔導員從中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及時了解就業形勢和行業需求,端正學習態度,優化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等。
專業課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可以通過實例、親身經歷、專業實習等方式,幫助學生及時、充分了解專業相關行業發展狀況及就業前景,幫助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及個人發展方向,在學生專業學習、實踐中幫助學生提高專業素質。
3.3 構建實踐平臺,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實踐促學風
高??梢栽趯I學習中,結合學生規劃目標,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走訪、實操演練等,幫助學生明確發展方向和職業目標,全面了解理想職業目標的準入條件、知識結構、能力要求、素質標準等信息。圍繞學生需求,創建專業實習基地,深化課堂的學習效果;搭建生涯規劃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通過自身的職場體驗,既能豐富個人經歷,又能更早、更多、更及時地了解理想職業目標,還能通過實踐鞏固、提高個人知識、技能,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技能結構。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更好地依據實踐所得不斷修正生涯規劃目標,才能更好地把學到的理論知識用于實踐,深化學習效果。
3.4 全程化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高校應提供整體的、連續的、全程化的服務與指導,針對不同年級階段學生的特點、需要,通過規劃、體驗、實踐全程實施生涯規劃教育。
(1)一年級進行生涯規劃理論教育。針對新生面對新環境、新的人際關系和教學形式容易出現的不適應,適時、合理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探索,了解所學專業及發展前景,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目標及路徑選擇,能給處于人生重要轉折時期的新生提供及時、科學的指導,初步培養學生的規劃意識和規劃能力。讓學生盡快接觸和適應大學生活,在充分進行自我探索后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分階段確定目標,實行大學生涯規劃。
(2)二年級強化專業教育,進行發展方向分流。根據專業課程設置,結合專業相關行業發展、職業要求、學習方法與途徑等方面,特別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發展方向,開展專業素養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專業歸屬感,樹立學習的目標,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自我提升,提高就業力。在學生充分進行自我探索前提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指導學生以深造、境外留學、入伍、就業、創業等發展方向進行細分。根據學生實際規劃目標,開展政策解讀、創業教育、輔導、說明、就業指導、創業扶持等指導,幫助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一步明確職業目標,并為之付諸行動。
(3)三年級深化創新指導、培養職業素質。開展創新教育,有重點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撰寫、發表論文,參加各類學術比賽,申報創新項目。針對不同職業方向的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通過實踐體驗、簡歷制作、面試技巧、心理適應等方面的指導,提高學生就業力,鼓勵學生朝個體發展方向積極實踐。
(4)四年級重點就業政策和就業實務指導。就業是每個畢業生的一次重要選擇,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至關重要,關系到個體的成才、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尤為關鍵。學生需把個人的能力、知識、價值的實現同社會發展需要結合起來。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自我實現、發展應作為個體職業選擇的重要依據。高校應重點開展就業政策和實務指導,使學生及時了解就業形勢、政策、就業流程等,為畢業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使學生本人直接參與自己人生目標的設計,通過職業探索等尋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以就業市場需要為導向,積極主動地學習基礎、專業等各項知識,完善技能結構,提高綜合素質。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明確目標,以持續的強大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率,不斷形成良好學習氛圍,強化優良學風的形成,保證優良學風建設的可持續。
參考文獻
[1] 白英龍.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推動高校學風建設的促進作用[J].理論界,2011(8):196-197.
[2] 程良越,謝珊.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9,14.
[3] 郝艷萍.論生涯規劃教育與大學學風建設及兩者的互動性[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219-221,228.
[4] 黃長喜,劉芳若,鄒佳瑩.基于職業生涯規劃視野下的高校優良學風建設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雜志,2013(1):76-78.
[5] 鄺允新,徐軍.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J].企業家天地,2010(2):142-143.
[6] 馬小紅.以特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促進民辦高校學風建設[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2):121-122.
[7] 張建寶.以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促進高校學風建設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