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兵
[摘 要] “中等收入陷阱”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以后,由于無法順利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經濟發展陷入長期停頓、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的現象。由于很多國家在經濟增長潛力、人力資本、社會貧富差距、對外商的依賴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為數不多。我國應規避金融風險,慎重進行金融改革,以縮小貧富差距為切入點,構建和諧社會,提升產業結構,助推經濟增長,優先培育國內市場,減少外部經濟波動的影響。
[關鍵詞] 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風險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中等收入陷阱”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以后,經濟發展陷入長期停頓、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的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在2006年提出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2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按目前匯率折算,約合6100美元,表明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如何汲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可自拔的國家的教訓并學習成功逾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經驗,從而幫助中國找出一條適合國情發展的發展道路,使我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等收入國家的轉變是中國未來幾年面對的嚴峻問題。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現與成因
“中等收入陷阱”一般的定義是指當一個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后,由于無法順利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導致經濟增長乏力,最終出現經濟發展長期停滯的現象。
當今世界,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普遍存在。像拉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如墨西哥、巴西、馬來西亞等,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迄今為止,這些國家仍然經濟增長乏力,并且很可能陷入長期停滯的境地。
“中等收入陷阱”發生的原因主要就是經濟發展轉型失敗。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階段依賴的低端制造業固然可以帶來中等收入,但是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而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業轉型,對發展中國家是個很大的難題。一個國家在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后,低成本優勢慢慢喪失,在低端市場難以與低收入國家競爭,而在中高端市場又受到技術能力和人力資本的制約難以與高收入國家匹敵。[1]中等收入陷阱”產生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對發展公平性重視不夠。拉美一些國家在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后,由于貧富差距過大導致社會嚴重分化,從而引發激烈的社會動蕩,乃至對經濟發展造成致命的影響。
國內一些專家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的特征,包括經濟發展停滯、民主亂象、社會矛盾突出、過度城市化、信仰缺失等。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經驗
國際公認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有為數不多,就較大規模的經濟體而言,僅有日本和韓國忝列其中。對逾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兩類國家進行比較分析,對中國汲取國際經驗有重要意義。
第一,經濟增長潛力上的差別。拉美、東南亞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雖然在短期內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甚至有時會出現經濟負增長。而日韓這兩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在經濟發展上實現了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經歷發展方式的改變,由過去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推動經濟發展轉變。
第二,人力資本差別顯著。日韓這兩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在新產品新技術研發上的投入是拉美、東南亞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的好幾倍,同時日韓兩國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的比例較高。人力資本是第一生產力,正是由于世界一流的人力資源,日韓這兩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才能躋身于高收入國家行列。
第三,社會貧富差距差異較大。基尼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內部貧富差距的重要指標。拉美、東南亞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的基尼系數遠遠高于韓國的基尼系數。[2]社會貧富差距大必然導致激烈的社會矛盾,導致國民經濟的發展長期停滯。
第四,對依賴程度存在較大差別。阿根廷和馬來西亞的外商直接投資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更重要地位,對外負債比例也較高。這些國家對外部經濟的依賴性過高導致容易受到外部經濟的強烈沖擊。
四、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舉措
(一)規避金融風險,慎重進行金融改革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和金融體制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在金融領域仍然存在一些風險。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大風險:第一是民間借貸風險;第二是房地產信貸風險;第三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1.民間借貸風險
由于融資渠道的限制和金融二元體制的存在,中國大部分中小企業得不向地下錢莊、私人高利貸等一些民間機構進行借貸,且規模越來越大,對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首先是要通過經濟立法對民間借貸活動進行規范,維護借貸市場的穩定和健康運行;其次要進一步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鼓勵創辦一些中小型金融機構、創新一些金融服務,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借貸服務。
2.房地產信貸風險
房地產市場涉及國計民生,在我國,房地產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隨時可能面臨著泡沫破裂的風險,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勢頭;其次要加大對房地產商不法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再次對于購房者要建立并完善信用評級制度,保障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3.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首先中央政府盡快進行財稅體制改革,放權給地方政府;其次要鼓勵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地方債券等市場化手段來解決資金難問題。
(二)以縮小貧富差距為切入點,構建和諧社會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消費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就對居民收入收入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貧富差距過大、收入分配不公是中等收入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嚴重的貧富差距,使得大部分社會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里,導致普通老百姓只有消費傾向卻沒有消費能力。貧富差距過大從根本上抑制了經濟發展。我們不僅要提高居民收入的整體水平,還要縮小收入貧富差距。縮小貧富差距對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貧富差距的縮小是擴大消費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而這必須依靠縮小貧富差距和實現公平分配來加以保障。因此,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直至最終縮小貧富差距,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對策。endprint
(三)提升產業結構,助推經濟增長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而這需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經典的經濟增長理論我們獲知,經濟增長的動力往往與技術創新、知識經濟和人力資本等因素密切相關,對于中國這樣的中等收入國家來說,最直接的經濟增長推動力是經濟結構調整,尤其是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經濟增長推動力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經濟結構到了必須調整時。只有順利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中國才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推動力。
日韓等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在教育、科研、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入是促進各種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并最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教育和研發上的投入將大大提升生產效率,從而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提供新動力。新經濟學理論已經證明了在某種程度上,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對推動經濟增長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在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上,我國的各類研發支出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與美國的3%、日本的3.4%、韓國的3.36%、芬蘭的3.84%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3]對中國這樣經濟快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僅僅通過學習發達國家現有技術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在經濟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自主創新。中國應借鑒日韓等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加大在教育和研發領域的投入,提升人力資本,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優先培育國內市場,減少外部經濟波動的影響
居民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收入的國家對外依賴性較強,容易受到外部經濟的影響,國際經濟形勢的惡化容易造成中等收入國家的經濟徘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要堅持對外開放,但不能過度依賴外部經濟。只有優先培育國內市場——我國廣闊且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才具備抵御外部經濟沖擊的強大能力。因此,中國在改變傳統的外貿增長方式的同時,更需要把注意力轉向把國內市場上做大做強。
總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中國發張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而中國具有的特殊條件會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諸多策略。然而,所有這些策略的實現都需要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提供支撐。
[參 考 文 獻]
[1]孔涇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背景、成因舉證與中國對策[J].改革,2013(10)
[2]杜傳忠.劉英基.拉美國家“中等收入陷阱”及對我國的警示[J].理論學習,2014(6)
[3]張華.“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及產生原因[J].新重慶,2011(11)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