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寧博
[摘 要]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抉擇。目前,中原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能源資源消耗重,技術落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為了響應國家生態文明的建設,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中原經濟區應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耗結構,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完善低碳法律法規,加強政府引導,鼓勵公眾積極參與,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長遠進步,使低碳經濟與中原經濟區建設協調發展。
[關鍵詞] 中原經濟區;低碳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機制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一、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
工業文明在產生巨大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同時,加劇了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惡化。“生態文明”、“低碳經濟”作為新的文明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應運而生。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強調“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發展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也需要生態文明理念的引導,實現生態文明的關鍵在于發展好低碳經濟,推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了解在生態文明下如何發展低碳經濟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利用經濟、行政、技術、法律的手段引導低碳經濟健康發展,激活各種經濟要素,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才能加快生態文明的建設。
二、中原經濟區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中原經濟區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加劇了經濟的高碳排放。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過于依賴化工業,重化工業的結構特點,使第二產業成為中原經濟區的經濟主體,從而具有明顯的高碳特征。由此也造成了服務業發展的薄弱,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所占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很多。因此,中原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既要完成國家的節能減排指標,又要調整產業結構,建設生態文明。
(二)以能源資源為主的消耗方式
河南省在農業向工業化轉型的過程中,加速工業化和經濟增長,使能源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繼續增長。工業成為中原經濟區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點領域,又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難點領域。以能源、資源為主的消耗方式還沒有徹底改變,煤炭、化工等行業占工業比重過大,中原經濟區長期以煤炭為主要的消耗能源,據統計,煤炭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在85%以上,而全國的平均比重約占70%。高碳能源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由于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缺乏針對落后產能退出的政策措施,實際效果微乎其微,制約著低碳經濟發展。
(三)技術相對落后
中原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受技術落后的因素制約,新能源研發、提高能源利用率技術、工業生產等領域技術水平、關鍵設備制造能力與其他地區相比都比較落后,先進技術嚴重缺失,產業體系薄弱。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統也使中原經濟區溫室氣體的限排和減排受到技術系統的制約,發展低碳經濟對加快產業升級,淘汰落后工藝,加大科技創新和自主研發力度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的低碳經濟法律體系處于起步階段,低碳經濟立法不完善導致司法、執法和守法成本隨之增高。而河南省雖然出臺了鼓勵和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例如,《河南省十二五節能專項規劃》、《河南省節能減排條例》、《河南省公共機構節能減排實施方案》、《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綱要》等30余部,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強調并支持了低碳經濟的發展,但大多是從節能環保的角度來制定,以五年經濟發展規劃或者相應層面政策的形式出現,缺乏對低碳發展的財政投入、稅收、市場引導等財政政策,沒有統籌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中原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依靠行政手段或者政策的方式,仍然缺乏有針對的激勵措施;忽視市場手段,制約低碳經濟在河南的發展。
三、中原經濟區如何發展生態文明下的低碳經濟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中原經濟區務必要大力推進低碳經濟,發展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率、高效益、高增長的低碳經濟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利用行政、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使發展低碳經濟從國家戰略上升到法律層面,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并有效實施,規范低碳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使發展低碳經濟成為社會共識。
(一)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耗結構
針對目前河南省以第二產業重工業為主的結構,強制淘汰嚴重的高能耗、高排放的關鍵行業,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結構升級。引入高新技術促進煤炭、石化等行業的生態化,構建循環產業鏈,增強低碳經濟與其他產業的聯系,確保重點產業可持續發展。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增加低碳經濟在整個產業結構的比重,發展高能效低排放的產業,為發展低碳經濟所需的技術、制度、產業轉型和創新創造有利環境,增強經濟綜合實力。
優先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電子信息等產業,發揮科技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滿足市場需求。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既要形成規模又要提升層次,優先發展新興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積極拓展服務業對外開放領域,引進優質資源,引領服務業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寬領域、提升水平,發揮區位優勢,重點發展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建成面向中西部的現代服務業中心。
在能源消耗結構方面,加大投資和政策扶持力度,依靠技術進步降低新能源的使用成本,改變以煤炭等資源消耗為主的消費結構,降低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擴大對風能、太陽能、潮汐能、核能等新能源的適用范圍,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
(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低碳技術創新不僅是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的途徑,也是推動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強有力的保障。政府應加大在低碳技術上的投入,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的力度,在治理高能耗產業的高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低碳技術的研發、普及和推廣應用為節能減排、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供了前提。
促進中原經濟區低碳經濟的發展要實現技術創新,最終形成系統的低碳技術體系。一是要引入成熟可行的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大力引進設備制造和現代服務業;二是要重視對重點攻關、高效益、受益快的低碳技術;三是要依托高校、科研單位增加交流,多渠道的開發合作,提高中原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的能力;三是要重視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技術的應用普及和創新,做好中長期戰略技術儲備。
(三)完善低碳法律法規
低碳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健全和完善的低碳法律法規做保障,以法律的手段,規范和引導低碳經濟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定《河南省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法》,提高各行業的能效標準,加快低能耗產業尤其是低能耗的第三產業的發展,限制高能耗產業的發展和產品出口。
中原經濟區應建立低碳交易市場,建議出臺《河南省碳排放交易法》,建立健全資源定價機制,利用市場機制加強碳排放交易,制定低碳交易規則,規范碳排放交易、節能技術交易,排污權交易等行為,引導企業廣泛參與,允許企業取得碳排放許可證后,可以在低碳交易市場自由交易。
完善環境稅法律制度,制定《河南省環境稅征收法》,利用開征環境稅的手段,把對環境的污染視為有償的,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轉化為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由市場機制分配環境資源。環境稅的稅率可由當地政府和行政執法部門定期作出調整,通過征收環境稅,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減少污染排放。
(四)加強政府引導
中原經濟區要發展好低碳經濟,必須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一旦市場機制出現失靈,需要政府的監管和引導,實現對低碳經濟的宏觀調控。政府應針對不同行業尤其是高能耗行業,制定可實際操作的低碳標準,制定市場準入機制,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明確投資的重點行業和領域,對符合低碳排放要求的企業,政府應該在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予以扶持或者補貼,鼓勵引導企業技術創新。完善清潔產能、可再生資源等專項資金管理,逐漸加大對清潔產能、可再生資源和新能源開發等項目的支持力度。引導高碳行業低碳發展,對高碳行業和企業實行退出機制,以規范整個經濟的低碳發展。建立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監測管理標準,完善政績考核機制,融入綠色GDP理念,制定低能耗、低排放的標準,作為對經濟發展業績的考核指標。
(五)鼓勵公眾積極參與
公眾參與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依托和有效途徑,公眾包括社會中的個人與企業。要不斷加強低碳宣傳,提高低碳意識,倡導低碳消費。通過市場調節低碳技術、低碳產品、低碳服務,并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逐步改善城市的消費模式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對公眾購買高效能產品、應用低碳節能技術、使用清潔能源等應給與稅收補貼、減免,激發公眾參與低碳消費的積極性。
允許公眾直接參與低碳法律法規的制定,健全和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和環境決策參與制度,保障公眾環境權益。中原經濟區應當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工作,通過對低碳經濟的研究和實驗逐步積累經驗,公眾可以獲取量化減排信息并監督。
四、結論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注重低碳經濟的發展,發展低碳經濟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中原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可以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消耗結構、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完善低碳法律法規、重視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參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長遠進步,使低碳經濟與中原經濟區建設協調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李金輝,劉軍.低碳產業與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2011(3):39
[2]方時姣.綠色經濟視野下的低碳經濟發展新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4)
[責任編輯:劉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