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等



[摘 要] 城市自然災害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較大、處置救助較為困難的災害之一,給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帶來重大損失。依據自然災害應急理論,闡述了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概念及內容,并構建了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概念框架、指標體系,利用加權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建立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模型及評價技術流程,為城市自然災害應急評估定量評價研究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 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體系;概念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9 [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自然災害已經是當今社會中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為了減少自然災害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影響,應建立和健全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最大限度的較少自然災害對城市中的居民、基礎設施等的影響。我國針對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最早在1949年11月負責救災的內務部召開了關于16省區特大洪澇災害救災匯報會,提出了“不許餓死人”的口號以及“節約救災、生產自救、群眾戶主、以工代賑”的救災方針。1950年2月,成立了以包括內務部、財政部12個有關部委的中央救災委員會。之后在1950-1966年中央用于救災費用為55.08億元,可見國家對于災害的應急救助越來越加重視。1978年以后我國確定了新的自然災害管理體制,更為有效的發揮相關部門在災害救助中的作用,同時,還形成了災害管理的綜合協調機制,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但我國目前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體系并不完善,因此,本研究提出了我國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體系概念框架、評價方法與評估模型。
二、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體系概念框架
(一)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含義
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能夠清楚的了解某個城市或區域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情況,對城市應急管理建設起到關鍵作用。而評估的關鍵是其評估體系的構建,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是一種用于決策、控制與規劃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活動管理的重要手段[1]。主要包括了災害對社會的影響、救助措施、災害救助需求、救助資源的可獲得性與災后恢復及發展的可能性[2]。其核心是災民救助需求與救助資源獲得,這也是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體系的核心內容。目前,聯合國將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過程分為三個基本階段:預警階段、應急階段、恢復階段與重建階段[3]。因此,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可以從快速評估與災害詳細評估兩個大方面入手進行評估。其中,自然災害應急快速評估為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活動提供輔助決策支持,而災后詳細評估主要為自然災害恢復與重建提供決策支持。
(二)概念框架
通過對國內外已有相關研究總結,針對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內容提出了概念框架,其中包括2個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包括災害應急快速評估與災后詳細評估;二級指標包括災情評估、應急救助需求評估、社會影響評估、經濟影響評估及環境影響評估5個評估指標。3級指標的選取根據應急救助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篩選,最終確定圖1的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概念該框架。
三、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方法與技術流程
(一)評價方法
1.層次分析法(AHP)
層次分析法是目前較為常用的一種對指標進行定量分析方法。該方法的思路主要是利用相關領域的多位專家的經驗,對每個因子進行兩兩比較、判斷并賦值,得到判斷矩陣,經過計算得到評價指標中每一個因子的權重值,并進行一致性檢驗。通過對指標進行一對一的比較,可以連續進行并能隨時進行改進,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計算方法[4-5]。
2.加權綜合評價法
加權綜合評分法是假設由于指標i量化值得不同,而使每個指標i對于特定因子j的影響程度存在差別[6-7],公式為:
式中:CVj是評價因子的總值,QVij是對于因子j的指標i(QVij),WCi是指標i的重值(0≤WCi≤1),通過AHP方法計算得出,m是評價指標個數。
(二)技術流程
依據上述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體系含義及實際情況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了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基本過程。其過程分為六個階段:(1)數據采集;(2)數據整理與處理;(3)自然災害數據庫建立;(4)指標體系篩選;(5)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6)結果顯示。
四、城市自然災害應急評估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構建
(一)評價體系構建
依據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內容,綜合篩選了一級指標包括災害應急快速評估與災后評估兩個;二級指標包括災情評估、應急救助需求評估、社會影響評估、經濟影響評估及環境影響評估5個方面;三級指標則共選取了22個指標(上表)。其中指標權重可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計算,而指標體系中有的指標不能直接量化,在具體研究中可以采取專家打分法對其進行打分賦值。
(二)評價指標量化
由于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指標體系中各指標單位不同,給實際計算帶來不便,因此對每一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Xij= (2)
式中:xij為第i個對象的第j項指標值,xij為無量綱化處理后的第i個對象的第j項指標值。xmin和xmax分別為指標的最小與最大值。據(2)式處理后的每個指標值域范圍為[0,1]。
對于指標體系中無法直接量化的指標,可以采取賦值法對該指標進行賦值。
(三)評價模型構建
城市災害應急救助評估可以通過22個三級指標的權重和打分實現,評估過程中,把每個指標分別賦予一定的值Ci,其中Ci的總分為100分,評價時根據具體研究區的實際情況給予賦予一定分值,并確定相應的評價值,把各個指標賦值結果與相應的權重(Wi)相乘,既可求出城市的災害應急救助的評估結果(R)。具體公式為:
其中,R為城市災害應急救助的評價值;Ci為各評價指標的定量打分值;Wi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
五、結論
本研究依據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理論,分析了城市應急救助評估所需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的基本概念框架,構建了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評估指標體系與評估模型。由于城市中自然災害頻發,需完善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并對城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進行評估,以明確處于何等狀態,對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規劃提供依據。
[參 考 文 獻]
[1]廖永豐,聶承靜,胡俊鋒,等.災害救助評估理論方法研究與展望[J].災害學,2011,26(3):126-131
[2]郭劍平,邵國棟.完善我國自然災害救助體系的對策探究[J].科技管理,2009(9):85-87
[3]Stephenson R.disaster Assessment(and edition)[C]//UNDP.Disaster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me,New York,1994
[4]曾運清,等.層次分析法(AHP)在民船動員征用中的應用[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27(3):195-199
[5]舒衛萍,崔遠來.層次分析法在灌區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5(6):109-111
[6]史培軍,三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自然災害學報,2002,11(3):1-9
[7]Zhang Jiquan,Okada Norio,Tatano Hirokazu, Hayakawa Seij.i Damage evalu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themaize-growingregion of Songliao Plain, China:case study of Lishu Area of Jilin Province[J].Natural Hazards,31(1):209-232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