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輝+李雪芬
[摘 要] 廣安紅色旅游建設能夠為教育服務,促進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強區域合作與融合,引領旅游新業態,提高廣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針對廣安紅色旅游發展中存在的軟環境建設有待提升、市場化程度不高、引領產業不明顯、區域合作深度與緊密度不夠、信息化建設滯后等問題,應完善管理體制和經營模式,強化服務意識與服務質量,加強市場化運作,延伸紅色旅游產業鏈,構建多層次區域合作系統和“互聯網+”服務平臺,以實現紅色旅游未來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廣安;紅色旅游;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590.1 [文獻標識碼] B
廣安通過十多來年的紅色旅游建設和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以小平故居、華鎣山為代表的紅色旅游景區更為突出,它們對廣安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因廣安旅游業起步晚、時間不長,更別說紅色旅游;在旅游行業建設和發展中出現軟硬環境差別大,高低不一;管理水平不到位,標準化水平低;對相關行業、企業帶動引領有限;自身產業鏈條短而窄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本地區未來紅色旅游的提檔升級發展。[1]要繪制好廣安紅色旅游遠景藍圖,必須研究、解決好廣安未來紅色旅游發展問題。
一、紅色旅游取得的成效
廣安紅色旅游建設發展十多年來,伴隨著我國對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和教育方式的新變化,國民素質的提高,紅色旅游走進了游客之中。并成為旅游業中的新亮點。在這背景下無形中帶動了廣安紅色旅游前所未有的發展壯大。
(一)紅色旅游為教育服務
紅色旅游是以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為基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為出發點,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己任的新的旅游業態。隨著廣安紅色景區星級水平的提高、配套功能的完善,極大地吸引了本地區及周邊地區甚至更遠的學校、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等來開展主題隊會、入團、入黨宣誓等主題活動的場所,使廣大大中小學生、企業人員、領導干部深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實現紅色教育與休閑旅游有機結合,寓教于游、寓教于樂,實現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大眾化、常態化和可持續化。
(二)促進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紅色旅游作為本地區旅游產業中的重要支柱,通過近年來的自身發展,對當地經濟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廣泛。據市旅游局統計,全市紅色旅游繼續快速增長,每年接待人數年年攀升,綜合收入穩步上升,在其帶動下直、間接從業人數占到本地服務業就業人口的半壁江山。紅色旅游不僅使整個旅游業的興旺發達,輻射帶動效應顯著提升。
(三)加強了區域合作與融合
在國家重點發展紅色旅游的浪潮中,與全國各地紅色旅游景區景點、政府企業合作加強,促進了本地紅色旅游質量品質和知名度提升,現已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區域合作雛形。如:世紀偉人故里游(中山、湘潭、廣安),川黔渝2省1市(廣安、貴州、重慶)西南紅色旅游等精品線路。
(四)“紅色”引領旅游新業態
旅游新業態是旅游行(企)業運用創新產品形式、內容和模式來適應瞬息萬變市場需求的一種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2]本地深挖、運用和保護紅色文化和地方文化,從而形成了形式多樣旅游產品和模式,促使了本地紅色旅游產業實現由“粗”向“精”由“大”到“強”方向轉變,由只注重經濟功能到效益和綜合功能并舉。
(五)紅色旅游提高廣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隨著紅色旅游實踐發展,廣安把“小平故里行,華鎣山上游”一地兩景有機結合在一起,推出了“偉人故里紅色之旅”省內旅游專線。加強與小平同志學習、戰斗、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合作形成了整體包裝和宣傳,同時也納入了國家旅游局推出的紅色旅游線路之中,在重要的節慶時節,中省媒體都會加以報道,從而提高了廣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紅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軟環境建設有待提升
紅色旅游軟環境是主管部門的法制、企業的規范,從業人員服務素質以及本地的紅色人文內涵。具體包括管理、經營、服務和生態環境等內容。本地紅色旅游軟環境建設滯后,開發中對產品活動系統規劃設計、區域未來競爭需求、員工管理提升等內容考慮欠佳,致使產品趨同、簡單,從業人員素質與標準有差距等。
(二)需提高市場化程度
廣安旅游業市場化程度不夠,其存在以下特征。一是政府投資與政策是紅色發展的主要原動力,這造成紅色旅游企業、景區主要依賴政府,主動性、創新性不足,沒有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二是旅游企業對開發紅色產品的興趣不高。三是本地紅色旅游與其他各地紅色旅游景區一樣,存在設計簡單、參觀游覽為主,紅色的獨特餐飲娛樂、體驗活動、紀念品等還處于探索階段。四是營銷手段單一、體制不靈活,市場要素的介入較少,紅色品牌欠穩固。
(三)紅色旅游引領產業不明顯
本地紅色旅游引領產業不明顯。一是產品開發的“廣”、“深”、“新”、“特”不夠,特色交通、土特商品、美食、住宿等獨具匠心的高附加值產品開發滯后。二是由于本地旅游業規模小,紅色旅游本身起步晚,在帶動相關產業方面雖有影響作用,但表現不明顯,只有有限的“推拉”作用。三是屈指可數的支柱性核心企業,引領有限。企業未形成規模效益,競爭優勢不強,無法在行業產業中起到旗幟和標榜作用,致使其帶動能力明顯缺乏“動力”。[3]
(四)區域合作深度、緊密度不夠
從國內外旅游合作來看,紅色旅游借助區域合作有利于統一包裝產品、聯合宣傳促銷,實現客源最大化和效益最優化。[4]其區域合作應包括三個方面:即主體、內容與領域。其中的主體是區域合作的政府和企業,政府的參與和相關支持政策是合作的基礎和條件;運行的主體則由旅游企業本身來擔當,如若旅游企業不理不睬或被動參與等,合作就難“由淺入深”、“由疏到緊”。企業如何角色定位是現階段存在的突出問題,從而導致旅游企業對合作缺乏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索,致使合作框架文件一直裝在檔案盒中。或者,合作內容“秀形式”、缺可行性措施和手段。偏重線路景觀的“串連”,忽視產業鏈之間的合作。endprint
(五)滯后的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滯后的問題制約著本地紅色旅游迅速發展。一是網頁的服務性與文化性不夠,其內容以介紹、預訂為主,缺為游客提供實質服務,其功能還有待改進、挖掘和完善。二是信息資源互聯互通性差、整合度低,各自為政,互相封閉,沒有實現互聯互通,很難做到信息共享。三是資金問題仍有很大困難,雖有計劃,但仍不充裕,具體到建設上就更少。四是一體化信息管理和商務構建還不健全。因此,要使紅色旅游迅速、健康發展必須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這一關鍵問題。
三、紅色旅游未來發展建議
紅色旅游的發展必須是:主導在各級政府,主體在企業,導向在市場需求,載體在環境,動力是平等的市場化經營,平臺是“互聯網+”。通過合作框架實現體制創新、模式合理、意識超前、質品上乘、運作有力的機制,實現紅色旅游未來可持續發展。
(一)管理體制和經營模式要完善
政府要分清自己的權限,理順政行企之間的關系,加大協調、引導、監督、規劃與服務功能。遵循市場規律,加快在項目招商與人才引進、后續培養等體制改革、整合發展;促進多元化渠道投融資,實現現代化、國際化的經營管理。在改善旅游環境方面,一是由行業牽頭,聯合相關職能部門,整治景區及周邊區域的“吃住行游購娛”等問題,建立長效機制。二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紅色旅游基礎建設,形成投融資平臺多元化格局;建立健全決策機制;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增強游客和居民環境、衛生保護意識和生態文明觀念。
(二)強化服務意識與服務質量
加強紅色旅游軟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水平。一是通過制定相關制度并對外公示,完善各類服務,呈現給游客愿意接受監督的服務意識和以人為本服務承諾。二是加強員工對本行業知識繼續教育培訓,強化技能錘煉和參與競賽,工作中嚴格服務標準考核,培養一批知識廣、素質高、能力強的行業人才。三是強化細節管理。旅游企業在規劃設計和建設布置要中體現出本地特點、特色,服務履行“五心”服務,引導本地居民“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熱情度、好客度,共建和諧紅色旅游。
(三)加強市場化運作
一是培育、壯大產業旗艦企業,鼓勵企業兼并重組、聯合壯大,同時引導其他行業大集團、大企業投資紅色旅游產業。二是創新包裝宣傳、促銷模式,形成政府引導“搭臺”、企業為主、多方聯動“唱戲”的格局,提高紅色旅游知名度。三是以項目是載體,機制是紐帶,資產是“橋梁”,組建紅色旅游投資集團,形成融資多項式、多主體的“雙多化”的新體制。四是遵循行業規律,開創體現本地特色、滿足需求發展新模式。五是爭創自主紅色旅游品牌,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和知名度,這也是維系持長期發展和長遠競爭的重要方法。五是開發紅色旅游新產品。只采用原始的說教參觀模式已很難適應紅色旅游未來發展的需求,創新正是游客、市場所需,讓游客觀歷史變遷,品紅色經典,賞紅色文化,這正是紅色旅游未來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四)延伸紅色旅游產業鏈
第一,要認識到各類資源是紅色旅游的核心,以整合、配套其它旅游資源為手段,拓展和延長產業鏈為宗旨,帶動相關產業為目的的發展思路。[5]本地要以各類旅游資源為載體,形成包含各類旅游形式的紅色旅游發展態勢,促使產品內容豐富,產品品質提升。第二,利用紅色旅游帶動農業、手工制造業和商貿流通業等產業發展,拉長產業鏈條,拓寬產業厚度,增強各行業的互動。第三,借助政府政策,鼓勵大集團、大企業充當產業鏈的旗艦,整合行業“上下游”,依市場需要引領整個旅游產業鏈的發展。通過產業鏈的發展促進其它行業和社會經濟的大提升。
(五)構建多層次區域合作系統
區域間的《合作框架協議》是紅色旅游合作的基礎,各地政行企可在反復研討的基礎上,達成合作共識,共謀劃、互協作、同實施、建品牌。一是展合作、造品牌,破壁壘、除限制,調動企業積極性;二是加強文化相交相融與錯位互補,通過互惠共贏,提升合作的效能;三是挖掘本地優勢資源,加快產品研發和創新步伐,通過聯合包裝、宣傳、推廣與促銷,真正實現多方互建、資源互用,客源互往,經濟互享的“四互”模式。
(六)構建“互聯網+”服務平臺
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和企業稅收減免的基礎上,搭建好統一的政務平臺和電商營銷網絡平臺。一是完善現有系統,構建基礎資料,推介紅色史事,策劃紅色活動,挖掘、收集、整理和發布紅色素材。二是充分利用行業類已有的電商網絡終端,實現資源的共享,信息統一發布,給游客以震撼,產生暢游紅色旅游目的強烈欲望,并付諸于行動。三是政府要嚴執行,破條塊分割、糾分散經營的不良格局,強協調,巧利用網絡、媒體,建立起旅游者“心想事成”的服務系統。
[參 考 文 獻]
[1]陳小春,王迪云.推進紅色旅游后續發展的戰略思考[J].經濟地理,2009:5-8
[2]閆興亞,張英明.紅色區域旅游合作的構想[N].中國旅游報,2012-11-14(7)
[3]鄧燕萍.江西紅色旅游新業態發展研究[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3(10)
[4]沈婭.大西南旅游圈旅游競爭與合作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1(5):21-23
[5]李文亮,翁瑾,楊開忠.旅游系統模型比較研究[J].旅游學刊,2013,18(2):35-39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