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張愛東
[摘 要]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絲綢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絲綢產品出口貿易面臨“綠色消費”興起,消費潛力巨大,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東桑西移”工程不斷提高我國絲綢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電子商務拓展了我國絲綢出口新渠道,發達國家絲綢產業萎縮,我國絲綢出口競爭壓力減輕等機遇。同時,也要面臨國際貿易壁壘的限制,人民幣持續升值、人口紅利消失增加出口成本,生產機器設備和技術相對落后,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產品附加值低,缺少國際知名品牌等挑戰。為了推動我國絲綢出口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提出應鞏固“東桑西移”產業布局調整的成果,加快產品技術改造,實現絲綢產品升級,積極開拓新市場,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打造國際知名品牌,營造良好的行業發展環境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絲綢;出口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9-0025-03
[作者簡介]王麗麗(1976-),女,漢族,陜西興平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張愛東(1969-),男,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一、我國絲綢出口貿易的機遇
(一)“綠色消費”興起,絲綢產品消費潛力巨大
近年來,隨著大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全球掀起了“綠色消費”潮。絲綢制品作為天然蛋白質纖維產品,除了具有外觀高貴典雅、色澤柔和的優點外,更兼有保健、護膚的功能,一直以來都有“纖維皇后”以及“人體第二肌膚”的美稱,在紡織品中,是當之無愧的綠色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隨著絲綢消費規模持續擴大、絲綢消費市場日趨廣闊,為我國絲綢出口貿易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二)我國絲綢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
隨著我國絲綢行業生產技術水平、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產品質量的持續提升,自主品牌數量逐年增長,影響力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我國絲綢行業的高端認證標志——“高檔絲綢標志”的市場認知度日益提高,截至2015年2月,已經有35家企業獲準使用高檔絲綢標志,絲綢品牌知名度穩步提升。
(三)“東桑西移”工程提高了我國絲綢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006年,商務部開始實施“東桑西移”工程。目的在于推動東部繭絲綢產業鏈升級,打造西部地區優質蠶桑基地,形成“東絲西桑”的產業格局。在“東桑西移”過程中,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協調合作,中西部地區能夠獲得來自東部企業持續穩定的繭絲訂單,從而不斷提升蠶桑產業規模,增加蠶農收入。而中西部地區繭絲產業的迅猛發展也破解了東部絲綢企業的生產原料不足的瓶頸。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還能夠不斷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從繅絲初加工逐步發展到捻絲、織綢、服裝、綜合開發等相關環節,企業效益明顯提升,絲綢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從東部的傳統產地轉移至西部地區,蠶繭產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對穩定我國絲綢產業、保證我國絲綢大國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東部地區企業可以集中力量發展產業鏈下游的資本、研發、銷售等環節。在“東桑西移”的背景下,充分發揮“東西合作”的優勢,我國絲綢產業實現了整體優勢互補和產業鏈延伸的雙贏局面,提高了國際市場競爭力。
(四)電子商務拓展了我國絲綢出口新渠道
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也為我國絲綢企業拓展銷售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網上銷售已經成為眾多絲綢企業瞄準的新目標。隨著消費者認可度的不斷提高,絲綢電商銷售額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未來電子商務將成為重要的銷售和出口渠道。
(五)發達國家絲綢產業萎縮,減輕了我國絲綢出口競爭壓力
近年來,世界絲綢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世界絲綢貿易格局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中心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曾經的絲綢生產大國,如韓國、日本等絲綢生產力迅速衰退,而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重視發展本國的絲綢產業,如印度、越南和泰國等國,與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的中國一起成為絲綢生產大國,市場競爭減弱,將增加我國絲綢產品出口的市場份額。
二、我國絲綢出口貿易面臨的挑戰
(一)國際貿易壁壘的限制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出口國,長期以來,我國受到來自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各種國際貿易壁壘的限制。發達國家以維護國家基本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產品質量保證和防止欺詐行為等為借口,依仗自身科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優勢,通過制定嚴格的技術法規、標準等對進口商品提出嚴苛的市場準入條件,不斷抬高市場進入門檻,給我國絲綢出口貿易帶來了巨大沖擊。當前,我國是世界上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最大的國家,尤其是包括絲綢產品在內的紡織品出口經常性地遭遇各種名目的反壟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絲綢產品的出口,不斷應訴讓我國絲綢出口企業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限制了絲綢出口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增加了出口成本,導致企業收益大幅下降,增大了我國絲綢的出口難度。
(二)人民幣持續升值、人口紅利消失使出口成本增加
2012年8月至2015年7月,人民幣兌美元持續升值,增加了絲綢出口企業的出口壓力,使得絲綢產品出口的剛性成本上升,如果我國絲綢企業提高出口價格,將會削弱絲綢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將對絲綢出口產生不利影響。與此同時,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絲綢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導致了我國絲綢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優勢逐漸減弱。
(三)生產機器設備和技術相對落后
目前,日本擁有國際上最先進的絲綢生產設備和完善的染整技術,意大利掌握精巧的絲綢生產技術且擁有廣大的消費市場,在絲綢印染方面有很多國際知名專家,如:LULAHI、MANTRA等。與這兩國相比我國的制絲技術相對比較落后,主要原因是缺少先進的設備,目前采取的還是“手工+大機器”生產模式。在染整技術上還有待提高,傳統大作坊式的染色技術已經不適應現代的消費需求,絲綢印染及深度加工技術差距較大。endprint
(四)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當前,歐洲市場而言,由于巴西生絲品質好,抱合力、清潔等指標優于我國,有著較強的競爭優勢。在亞洲,印度綢、泰綢,還有越南的低價生絲,以其獨特的風格,在某些方面具備了與我國絲綢產品抗衡的實力,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絲綢出口貿易。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綢緞在美國市場的出口數量已經超過中國。此外,一些非洲國家和原獨聯體國家也積極發展蠶絲業,因此世界絲綢原料供應來源越來越廣,導致絲綢貿易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五)產品附加值低,缺少國際知名品牌
目前,發達國家主要生產的是高價位、高品質的高檔絲綢產品,這些產品往往蘊含較大的品牌價值,作為奢侈品銷往世界各地。而中國的絲綢產品雖然出口量大,但主要是中低檔產品,產品的附加值很低,我國企業大多只是賺取加工費、原料費等。由于技術落后,直接阻礙了我國絲綢產品品質和檔次的提升。同時,由于中國絲綢極低的品牌效益,使中國絲綢遠未實現其應有的經濟價值。而我國絲綢國際品牌的塑造還處于探索階段,基本沒有真正有影響力的國際品牌。
三、推動我國絲綢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鞏固“東桑西移”產業布局調整成果
目前,我國“東桑西移”的總體產業布局戰略已經初見成效,西部地區蠶繭產量占全國近半。西部蠶繭基地的形成,在緩解由于東部地區蠶桑業生產萎縮造成產量下降的不利影響,保證我國生絲的產量穩定,不斷提升中國絲綢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我國應當進一步發揮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積極促進資源整合,在充分吸收高新技術的前提下,重點扶持一批優質高效的絲綢產業主導企業和出口加工基地,“東西合作”,不斷提高西部地區絲綢企業的加工、出口創匯能力,輻射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東部地區則要提升絲綢生產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水平,以中西部優質蠶絲為原料,大力推動東部地區絲綢產業的綜合開發,提高絲綢產品的附加值。
(二)加快產品技術改造,實現絲綢產品升級
當前,發展高新技術是我國絲綢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對紡織設備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同時,要鼓勵產品創新和差異化生產。要加快絲綢產業新技術開發應用和信息化改造,發展電子織造、數碼印染等絲綢新技術,不斷促進絲綢產品質量和穩定性的提升。提高行業科技水平、加強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絲綢業應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同時,還要倡導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解決絲綢印染后的能耗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制約,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絲綢。絲綢企業還要延長產業鏈條,創造規模效益。
(三)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一直以來,我國絲綢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印度,出口額占我國絲綢出口總額的70%以上,市場集中度過高,易受個別國家政策調整和反傾銷調查等貿易壁壘的影響。應鼓勵有條件的絲綢企業開拓非洲、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實現絲綢出口市場多元化,有效分散我國絲綢出口的風險,更有利于保持絲綢出口規模的穩定。
(四)打造國際知名品牌
我國要從絲綢大國走向絲綢強國,必須扶持、打造國際知名品牌。我國政府應鼓勵和扶持大型絲綢龍頭企業進行技術革新,促使絲綢產品向品牌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逐步建立起我國的國際品牌。要充分挖掘中國絲綢的文化內涵,加大絲綢產品及品牌的宣傳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絲綢企業要擴大我國“高檔絲綢標志”的知名度,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向名牌產品集中。必要時可以和國際知名品牌合作,學習其絲綢品牌產業鏈運行模式,吸收借鑒國外品牌發展成熟經驗,提升自身品牌塑造能力,擴大我國絲綢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營造良好的行業發展環境
首先,政府應制定鼓勵產業發展政策,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對于規模小、質量差、長期虧損并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私營小企業要求停產、整頓,與此同時,還要對技術先進、生產上規模、效益好的大中型絲綢企業給予戰略上的支持,為絲綢企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行業發展氛圍。
[參考文獻]
[1]唐琳.中國絲綢行業分析及應對危機的策略探討[J].絲綢,2009(9):1-5.
[2]范作冰,于威,顧國達.基于 SWOT 分析的我國絲綢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蠶繭科學,2010(3):2.
[3]霍尚一,林堅.中國絲綢出口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蠶繭科學,2008(34):2.
[4]藍廣芊,吳大洋.中國絲綢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6(6):1.
[5]李宇婷.中國絲綢業的國際化問題探討 [J].商場現代化,2014(26):17-18.
(責任編輯:梁宏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