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SWOT方法對安徽省舒城縣茶產業進行分析認為,舒城縣茶產業發展自然條件優越、起源早、初具規模,具備茶葉品質優良,茶文化歷史悠久,品牌影響力逐漸提升等優勢;存在茶園建設緩慢,生產方式粗放,單產較低,產業組織松散,公司規模較小,茶葉深加工程度和產品附加值較低,品牌宣傳力度不夠,缺乏有效的營銷策略等劣勢。應抓住政府重視茶產業的發展,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綠色消費觀念的普及給予茶產業更大的發展空間等機遇,克服傳統茶產品和新型飲料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行業標準提高,假冒偽劣產品擾亂市場秩序等問題,為推動舒城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以下對策措施: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加強茶園開發建設,提升茶葉產量和品質,推進茶產品深加工,延伸產品價值鏈,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堅持產業化開發,提高茶葉生產的組織化和規?;?,實行差別化營銷戰略,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關鍵詞]舒城縣;茶產業;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9-0071-03
[作者簡介]李夢(1994-),女,漢族,安徽六安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
舒城縣是安徽省著名的茶葉生產基地,產茶制茶歷史悠久,盛產多種名茶,茶產業在本地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結合自然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行業環境對舒城縣茶產業生產、加工制造和銷售環節進行SWOT分析,從而發現舒城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為了實現舒城縣茶產業優化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實現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一、舒城縣茶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
1.自然條件優越,茶葉品質優良
舒城縣的地形主要是由山地、平原、丘陵組成,西南部以林木眾多的山區為主,中部由連綿的丘陵組成,東部以土壤肥沃的平原為主,這三種地形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52%、20%和28%。舒城縣山地面積大,西南地區森林較多,全年降水豐富,眾多的水庫和大小河流為農作物的生產提供充足的水源,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帶來充沛的雨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優越的自然條件為茶葉的種植和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舒城縣生產的主要茶葉品種是“舒城小蘭花”,品質優異,色澤翠綠,沖泡后如蘭花開放,似有蘭花香氣,茶湯甘醇,滋味持久,湯色澄綠明凈,呈嫩黃綠色。因其形似蘭花,香氣似蘭花,故名為“舒城小蘭花”。
2.茶產業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
舒城縣產茶起源于1000多年前,發展歷史悠久。舒城古代屬于舒、廬二州,根據《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舒城的茶葉在唐宋時期就享有盛名,當時是朝廷貢品,以其優異的品質享譽大江南北,清朝時期發展壯大,根據《安徽茶經》中的記載,舒城小蘭花茶生產于清朝之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也十分重視舒城茶產業的發展并且給予扶持,國務院辦公廳從20世紀后期每年都會采購舒城蘭花茶。
3.茶產業初具規模,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
全縣現有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茶葉企業13個,多家茶葉企業通過了食品質量安全準入標準認證,還成立了專業茶業合作社,舒城小蘭花茶葉加工經營的戶數也在逐年增加。茶葉企業、茶業合作社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舒城茶產業規模的壯大。舒城縣茶產業的品牌影響力逐漸擴大。傳統名茶舒城小蘭花在國內外各項名優茶評比中屢次獲獎,對舒城茶葉品牌宣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注冊“舒城小蘭花”商標,2012年被認定為“安徽省著名商標”,該品牌價值評估值達3.72億元,多個舒城小蘭花產品品牌被評為了六安市和舒城縣的知名品牌,其中舒綠作為優質綠茶大受國內外的好評,提高了舒城茶葉的國際影響力。
(二)劣勢(Weakness)
1.茶園建設緩慢,生產方式粗放,單產較低
近年來,與其他發達茶產區相比,舒城縣茶產業發展速度緩慢。舒城縣對茶產業的投入較少,茶園更新、開發力度不夠,造成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茶園建設緩慢。茶企業的標準化、組織化、生產清潔化程度不高,茶樹品種單一,栽培管理粗放,采摘技術比較落后,機械化程度低,導致全縣大部分茶葉產業園的單產比較低,此外,茶農大都注重春茶采摘,放棄夏秋茶采摘生產,也造成全年單產過低,總體產量不高。由于大部分茶農的文化水平較低,缺少對茶葉科學的管理,在茶葉生產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農藥的使用量,出現部分茶葉農藥殘留超標情況。
2.產業組織松散,公司規模較小
目前,舒城縣茶葉產業還處于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期,產業化程度較低。茶葉企業和茶農之間未能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產供銷一體化體制機制不健全,從原材料的供應到后期茶葉的銷售流通過程沒有形成穩定的產業鏈,生產銷售成本高,不利于舒城縣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茶葉生產加工多以個人和家庭為主,上規模的茶園少,缺乏龍頭企業,舒城縣茶產業總體規模和市場競爭力有待提升。
3.茶葉深加工程度和產品附加值較低
茶葉的深加工是指利用相應的加工技術和手段生產茶制品,通過技藝上的突破來擴大生產相關產品的種類和范圍,或者在原有產品基礎上進行產業鏈的延伸,從而提高原有產品價值,如生產茶飲料、相關茶食品等,挖掘茶葉的潛在價值,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茶產業結構升級。然而,目前舒城縣并沒有進行茶葉深加工的大型企業,大多停留在生產初級茶產品上,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加工程度明顯較低,茶產品的價值鏈延伸不夠,效益不佳,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茶農生產的積極性。
4.品牌宣傳力度不夠,缺乏有效的營銷策略
舒城茶葉品牌歷史久遠,有一定影響力,但長期以來品牌宣傳力度和開發不足,沒能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品牌資源被冒用,不僅損害了品牌的美譽度,也打擊了消費者信心。茶葉終端市場上缺乏可行的定價策略和營銷策略,目標市場定位不明確,在銷售網絡的布局上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專賣店、超市,對市場消費信息反饋不及時,生產加工缺乏靈活性。endprint
(三)機遇(Opportunity)
1.政府重視茶產業發展,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近年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三農”問題,不僅免除了農業稅、農林特產稅等各項農業稅收,還給予農民在農業貸款上的政策優惠,支持農產品貿易平臺建設,這給舒城縣茶產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舒城縣政府十分重視茶產業的發展,采取各項政策和措施推動茶葉產業化建設,將茶產業作為舒城縣的重要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提高。舒城縣成立了“縣茶葉開發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茶業開發工作,每年安排200多萬人民幣的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茶產業發展;開展各類培訓培養新型茶農,提高茶葉生產加工水平;縣政府對重點產茶鄉鎮給予生產設備和資金的支持,推動名優茶加工上的自動化和清潔化;在原有基礎上購置了茶樹修剪機、名優茶加工機械,推動茶產業生產的機械化;在經濟發達城市進行舒城小蘭花品牌宣傳活動,舉辦名優茶傳統炒制擂臺賽,注重電視媒體的宣傳和推廣;縣政府經常組織茶企業參加茶葉會展推銷活動并赴茶產業發展先進地區進行考察。
2.綠色消費觀念的普及為茶產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在消費上更加注重對綠色健康食品的追求。茶葉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滿足這種需求,茶葉中有很多具有開發價值的活性成分,茶多酚具有抗癌、降血壓的功能,茶氨酸具有抗疲勞、增強免疫力、改善記憶的功能,咖啡因具有興奮、利尿、護肝的功效,茶黃素和茶紅素具有降血脂、抗衰老的作用等功效,茶葉和茶籽中的皂然可作為新型保健品、生物農藥和天然日化用品原料。總之,茶葉作為綠色有機食品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茶葉深加工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四)威脅(Threat)
1.傳統茶產品和飲料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國內知名茶葉品牌眾多,在國內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傳統茶品牌之間競爭激烈。例如紅茶、烏龍茶、鐵觀音、普洱茶等的品牌影響力大,在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此外,近年來新型飲料也不斷崛起,碳酸飲料、果汁、奶茶、涼茶、紅茶、咖啡等,符合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在市場上的銷售量不斷上升,作為傳統茶葉的替代品,給傳統茶葉產品發展造成一定的壓力。
2.行業標準提高,對農產品質量要求更嚴格
隨著2002年9月18日農業部關于無公害農產品行業標準的出臺,表明市場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要求越來越高。這一標準的出臺也直接明確了茶產業質量標準必須提高,對于舒城縣不注重茶葉質量的企業來說,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而國外行業標準更高,歐盟對茶葉執行“零風險”計劃,茶葉中農殘標準更加嚴格,檢測力度更為加強,甚至對茶企業有關認證、包裝、標簽也有嚴格的規定,此外,日本、俄羅斯、美國和非洲一些國家也對中國出口的農產品進行各種限制和檢測,給舒城茶葉開拓國際市場面臨很大挑戰。
3.假冒偽劣產品擾亂市場秩序
目前,市場上一些企業和商家投機取巧,自身產品質量低劣,仿冒小蘭花品牌,擾亂和破壞公平競爭和平等交易的市場秩序,導致真正的舒城小蘭花茶葉生產企業因商標和品牌被盜用競爭力受損。
三、推動舒城縣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針對目前舒城縣茶產業發展緩慢的局面,地方政府首先要做好總體發展規劃,確立發展目標,應對全縣現有的22個產茶鄉鎮進行科學規劃,因地制宜促進茶園建設和調整。其次要加大財政對茶產業的基礎性投入,加強茶園的建設和改造,促進茶葉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培育規模企業,增強舒城茶產業的發展實力,帶動整個產業的進步和發展。為了應對各項挑戰,健全茶葉生產加工體系,加強對茶農的技術培訓,積極做好病蟲害預防和治理工作,密切注意市場動向,了解市場價格供求信息,為茶農做好服務工作。政府要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通過多方聯動,健全體制機制,促進茶產業的發展。
(二)加強茶園開發建設,提升茶葉產量和品質
應調整現有茶園結構,建設高產高效的茶葉生產基地和名優茶葉生產基地,重點培育河棚、曉天、南港區域等山區的茶葉生產。舒城山區茶園存在缺水、樹齡老化和品種混雜等問題,對此可以通過修建茶園水利、加強植樹造林來改善現有條件,增加基地投入和管理;改造發展零星茶園,對不適宜茶葉生產的高山和低丘要停茶還林、停茶還糧,或者種植適宜生產的高效經濟作物。此外,茶園建設過程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品種結構調整,選擇適宜種植的良種,保持品種多樣性,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在技術上,加強無性良種繁殖培育,加強良種普及,促進茶葉生產“產學研”相結合,企業要增強自我創新能力,同時對茶農進行相關培訓,合理使用農藥化肥,推動茶葉生產清潔化;在組織規模上,對現有茶園進行整合,開辟新茶園,實現生產的集約化。通過建立無公害、標準化、規模化的生態茶園,提升茶葉的產量和品質。
(三)推進茶產品深加工,延伸產品價值鏈
茶產品深加工主要途徑包括:一是改變粗放的生產模式,加大優良品種的引進,延長茶葉采摘時期,提高茶葉采摘率;二是根據不同時節的茶葉特性,開發新品種,增加茶產品的種類,根據市場需求生產相應的茶產品;三是進行茶葉深加工,將茶葉與食品、飲料、化妝品行業結合起來,開發茶飲料、茶保健、茶餐具等相關產品,還可以開發服裝、家畜飼料、食品抗氧化劑等,延伸茶產業鏈條。將茶葉與文化、健康、旅游相結合,以茶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拓寬茶產業的范圍。
(四)加大品牌建設力度
首先維護好舒城縣現有茶葉品牌,管理整合現有的品牌資源;其次解決市場品牌雜亂、良莠不齊的問題,打擊假冒偽劣產品;要加強品牌宣傳力度,運用各類廣告、招商、推介、展會等品牌宣傳形式,將產品推向市場。還可以利用舒城茶文化和旅游資源,結合地方特色,舉辦各類茶產品宣傳活動,向外宣傳推廣自己優質的茶葉。endprint
(五)堅持產業化開發,提高茶葉生產的組織化和規?;?/p>
茶產業的產業化進程中,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是關鍵。茶葉產區中規模大、效益高的茶葉企業應采用公司與基地、農戶一體化的生產模式,組織茶農進行茶葉種植良種化、生產標準化、加工清潔化,擴大茶葉生產規模,提升茶葉企業競爭力,促進茶葉產業化水平。其次,組建茶葉專業合作社,利用合作社進行標準化管理和運作。通過加入合作社,提高茶農種茶積極性,增加收入,同時提高茶農的組織化程度。茶業協會是茶企業經營者為了自身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而自愿組合的組織,舒城縣茶葉協會應在茶葉生產中推廣先進的技藝,進行經驗交流,從而對行業進行內部管理,不斷拓展市場空間,在幫扶、合作、帶動的過程中真正幫助茶農解決生產、制作、銷售等方面的資金和技術問題,加快全縣茶產業的產業化進程。
(六)實行差別化營銷戰略,提升茶產品市場競爭力
應根據市場需求將自身茶葉品種進行相關等級分類,再根據不同目標市場相應制定高、中和低三檔差別價格。對于中高端茶葉,采用高端制勝策略;對于一般茶葉,價格需求彈性大,可以采用低價取勝策略,占領更多茶葉市場。對茶葉銷售渠道的選擇和構建是茶葉銷售的關鍵,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傳統銷售渠道已不能滿足廣大的消費者的需求,突破傳統茶葉銷售方式,采取多元化的銷售渠道——專賣店直營+網絡營銷。專賣經營,可以減去層級分銷環節,塑造企業品牌的同時突破了傳統茶葉企業的銷售受地域范圍限制的缺陷;網絡營銷,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趨勢,建立舒城茶葉的網上商城。
(七)加強茶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提高相關人員的知識水平和素質,可以采取“引進來”和“走出去”策略,引進專業技術人才,邀請研究茶葉生產方面的專家傳授茶葉生產相關知識和技術,派遣專業人員向茶產業發達省區學習。同時,加強對茶農關于科技文化知識方面的普及和培訓,提高茶農的知識和技術水平,真正做到科技興農。
[參考文獻]
[1]高顯達.安溪縣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策略[D].中國農業科學院,2009.
[2]蘇秀平.福州茉莉花茶產業發展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4.
[3]王榮民.廬江縣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
[4]王中成.名山縣茶業企業營銷策略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09.
[5]王晶晶.安徽省茶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國際競爭力的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3.
(責任編輯:張彤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