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君
【摘 要】股權激勵已經被西方企業所證實為一種有效的企業激勵方式,能夠切實提升企業的治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市公司因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而帶來的管理代理問題。但在實踐中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為此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與分析,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若干對策,以推動我國企業股權激勵的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股權激勵 上市公司 經理人
1 股權激勵概述
1.1股權激勵的定義
股權激勵,就是上市公司將本企業的股份分配給企業的董事等高層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以顯性或隱性的利益對其進行長久性的激勵制度。股權激勵作為一種有效激勵的制度安排,能夠使得企業的代理管理者實現對企業的股份的持有,使得企業的管理代理者具有了能夠進行企業利益分享的權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企業的管理者更積極的參與企業的管理、決策和風險責任承擔,從而從經濟權利的維護角度出發,以股東的身份更加勤奮地促進企業發展,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1.2 股權激勵的模式
企業股權激勵的模式一般有兩種,一是以股票的價格為基本的股權激勵模式,二是以企業的盈利水平為根本的股權激勵模式。以股票的價格為基本的股權激勵模式的操作性比較強,而且操作的模式也比較多,可以利用股票的期權等方式對其進行具體的操作。操作模式就是能夠以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為指標,一旦企業的股票價格達到相應的目標水平,那么被激勵者就能夠從企業上升的股票價格中獲得利益。以企業盈利水平為依據的股權激勵則在我國廣泛執行。我國證監會在2005年頒布了相關股權激勵管理規范之前,我國許多企業都采用這種模式,這與我國當時特殊國情和法律制度相關聯的。這種模式下,上市公司一般以被激勵者某一時期的工作業績為考評標準,按照考評業績對其進行激勵現金或者股票的發放,在發放之后需增加必備的約束和調節。這種模式一般是以有限性股票、業績股票等方式進行的,其以股價為依據,以員工業績為標準進行股票期權激勵,比較適合我國國情,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得到較大面積的推廣。
1.3 我國企業股權激勵的歷程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國有企業改革也逐步深化,許多企業開始了對于股權激勵的探索。例如萬科集團從1993年就開始建立了股權激勵制度,從中探索發展之路。2005年《公司法》修改后,有效促進了資本市場股份權利的分置,減少了發展股權激勵的障礙。修改后的公司法打破了以往法定資本制度,允許企業對本公司資本回購并作為激勵獎給員工,使得股權激勵有了“源頭活水”。2006年,中國證監會出臺了新的股權激勵管理辦法,更好地規范了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為其實現提供了良好環境,更多企業建立起了股權激勵制度,從而為上市公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2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考核指標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標準大多采用公司經營指標作為衡量水平,但是這種標準存在很大可操作性,公司小股東和普通員工對公司經營沒有控制權,無法透明地了解公司經營目標,企業管理層可利用盈余管理方法對公司經營業績進行“控制”,從而體現出對自己更有利的經營業績。加上公司經營結果還與市場大環境、公司長遠規劃、工商政策、市場變化等有密切關系,很難辨別公司經營業績提升是股權激勵效果還是外部環境變化效果,這就使股權激勵計劃作用無法直觀地辨別。
2.2 經理人制度不合理
股權激勵制度的根本目標在與通過良好的制度實現對于人才的吸引,其中的核心就在與能夠促進員工薪酬的長效發展。但很多公司因為觀念和體制問題,其高管大多都是政府行政指令任命,企業無法自主用人,也無法實現人才的有效引進。另外現任高管人員也無法實現企業目標,所以股權激勵的實施沒有太大作用。而且我國的職業經理人這一群體對于我國公司的長遠發展也普遍有種憂慮或信心不足的心態,如果企業設定一個較高盈利目標,很容易使股權激勵的推行缺乏動力。
2.3 我國證券市場不發達、不規范
股權激勵計劃要得到貫徹還是要通過股票市場的股價來實現,股權激勵計劃的建設初衷是,必須股票價格能正常反饋企業運營狀態的前提下,對受激勵者的激勵效果才能正實現,否則股權激勵計劃就變成了給經營者一筆短期獎勵,無法長時間激勵管理者。而且現階段我國證券市場存在時間較短,尚處于幼年期,市場很難去真正有效地反饋企業的運營狀態,這就從基礎上阻止了股權激勵計劃的健康成長。從企業的管理者角度來考慮,證券市場的不成熟也是一個致命問題,企業的運營業績無法真正的體現在股票價格上,這就使管理者們信心和熱情大減,從這個方面也阻礙了股權激勵制度的發展。
3 完善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思考
3.1 制定股權激勵的合理目標
針對有些企業會出現過度激勵的問題,應該將激勵的目標設置在一個合理的標準上。激勵的力度除了內部經營業績的標準外,還要結合行業平均水準進行參考。公司要壯大離不開業績的增加,所以在設置激勵標準時一定要與行業中別的企業進行比較和參考,這也是股權激勵中激勵標準設置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3.2 完善經理人市場的管理
經理人市場其實就是人力市場中企業經營者的淘汰制度。現階段許多公司的經營者并不是由市場來決定的,而是由政府指派或者大股東指定,企業很難去選出精英的經營者。所以要對職業經理人的隊伍進行市場化,塑造良好的職業經理人市場環境,建設有公信力的職業經理的推薦和審核中心,建造科學的能力評價體系,為職業經理人的身份和能力提供有公信力的參考數據,逐步把其推向市場。
3.3 建立完善的證券市場
我國股票市場存在較為嚴重的內幕交易行為。為此,一要繼續加大監管的力度,跟蹤信息披露,嚴厲打擊幕后交易等人為故意影響股票價格來非法牟利行為。第二,被監管公司一定要強化管理運營水平,時刻關注市場變化信息來制定經營策略,通過良好經營來持續拉動業績增長,為公司股東謀求合法的經營收益。
參考文獻:
[1]曹飛穎.企業有效激勵方法之探究[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06(3).
[2]程仲鳴,夏銀桂.高管股權激勵實施效應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2009(1).
[3]李增泉.激勵機制與企業績效—項基于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