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在各門學科中的地位。經常有非語文學科的老師在我們面前抱怨,現在的學生閱讀能力太差,連題目意思都無法理解,讀不懂。反思語文課,從小學到高中,我們都非常重視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語文課文的分析,都非常重視學生閱讀能力。但學生理解的時候卻總是出現偏差,對語文閱讀能力的理解不到位。因此,我們要對閱讀能力做一個全面的理解。
一、理清語文閱讀能力與語文素養之間的關系是提升語文閱讀能力的基礎
語文素養包含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閱讀能力只是其中的“讀”。但是,在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卻不能把“讀”這種能力單列開來培養。因為在語文素養的培養方面,一定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讀”的培養。聽、說、寫這些能力都與讀有著密切的關系,必須把各種能力進行有機的整合。聽的能力提高了,“讀”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說、寫的能力也都提高了,讀的能力也不會有多差。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聽說讀寫能力有機結合,共同提高。
二、理解性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核心
理解能力是語文的核心能力,他包括概括、轉換、分類等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非常重視理解能力的培養。但種種原因導致效果不夠明顯。比如:社會環境的功利化影響,讓學生不能把太多的時間花在看似與高考成績沒有明確利益關系的閱讀上,閱讀能力提升的緩慢性也導致學生不愿花太多時間在閱讀能力的培養上。而閱讀能力的欠缺就會急劇地使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導致閱讀能力越來越差。許多學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別人說出來的觀點好像有道理,和自己的想法差不多,但自己卻無法清楚地提出任何一個觀點,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理解能力的培養就是要走出能讀但卻無法讀懂的這個怪圈。因此,理解能力的培養,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上的能力培養,而要能夠去挖掘語境意義。學生能夠理解語境意義,理解能力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要挖掘語境意義,就要注重閱讀方法,反復咀嚼文字,善于抓住關鍵詞句和語段,抓住“文眼”來理解文章。實際上,閱讀能力的提高,就是在掌握方法的過程中反復訓練,就能達到提高的目的。
三、靶向閱讀訓練是培養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不能帶有功利性,但必須有目的性。靶向閱讀就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首先,對不同的文體,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會采用不同的方法,確定不同的靶向。記敘文閱讀過程中我們要重點突出故事性,議論文閱讀我們要圍繞中心論點,小說的閱讀我們要緊扣小說的三要素,詩歌的閱讀我們要抓住意境……總之,面對不同的文體,我們就要確定不同的靶向,做到有目的的展開閱讀。其次,在理清文章的思路過后,還要動態確定句子的內涵靶向。注意句子在動態中的發展變化,往往會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更好的領會文章中的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還有,靶向閱讀訓練必須注重關鍵語句的深刻理解。文章中,與文章的結構、情感、韻律等有密切關系的句子,都應該是訓練中必須關注的句子,這類句子的作用肯定不只在表面,我們重點訓練對這類句子的理解,就能訓練快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就能有效達到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目的。
四、探究性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目標
有人曾說過:思維起于疑問,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也必許堅持這個原則,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性閱讀能力,就必須很好的調動學生的質疑能力,引導學生能提問、會提問、善提問。探究性閱讀能力的培養要遵循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教師要善于啟發和引導,介紹質疑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能夠自己提出問題。其次,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進行誘導與啟發,讓學生能夠提出更深、更有價值的問題。而對文章中必須提出而學生卻沒有提出的問題,教師要轉換角度,引導學生往問題上思考。最后,對提出的問題不能停留在只給出答案上,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個性化解讀。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這個階段中,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并可就不同觀點展開辯論,通過辯論,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就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閱讀能力。
五、閱讀能力的培養與讀書習慣有密切的關系
讀書的習慣對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影響。一個擁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閱讀效率往往很高;而一個閱讀習慣較差的學生,他的閱讀能力往往也較差。讀書并不是簡單的識字,而是能很好的領會文章的意思,閱讀也就不是看看文字那么簡單。在閱讀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也就更加重要了。首先,要有質疑的習慣。文章的閱讀過程也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具有質疑習慣的學生,對文章的領會就會更深刻,他能發現很多一般學生無法發現的東西。其次,要有聯想的習慣。特別是學生在文章閱讀過程中,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對閱讀的內容展開合理的聯想,拓展文本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