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內(nèi)容摘要】寫十篇記敘文,不如改好一篇記敘文,“這一篇”改好了,學生從中得到了寫作的啟發(fā),為寫好“下一篇”文章打下基礎(chǔ)。“這一篇”改好的過程,即升格過程。升格是讓學生寫的記敘文達標進而達到更高境界的重要抓手。
【關(guān)鍵詞】高中 ?記敘文 ?升格 ?方法
高中記敘文升格,就是在教師的激勵、引領(lǐng)下,學生根據(jù)記敘文寫作標準,對所寫記敘文中的不足加以修正、打磨,使所寫文章達標。其內(nèi)涵包括:立意、構(gòu)思、選材、表達等方面的升格。由此學生寫記敘文的能力得以提高。那么如何升格,才能讓學生寫的記敘文達標呢?
一、系列訓練,立意升格
研究學情,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學生,有針對性地指導。建構(gòu)主義理論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都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人們是以自己的經(jīng)驗基礎(chǔ)來構(gòu)建現(xiàn)實的。由于每個人的經(jīng)驗不同,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這段話告訴我們,學生寫記敘文立意不深刻,是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不高。在“認知——實踐”的反復中,認知水平才能提高。桑代克的“試誤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關(guān)的錯誤的反應逐漸減少,而正確的反應最終形成。學生記敘文升格的過程,就是尋找“錯誤”,分析“錯誤”,改正“錯誤”,防止“錯誤”,進而提高認知水平的過程。
因此,記敘文立意升格可借助作文系列訓練,從寫好簡單的記敘文過渡到寫好復雜的記敘文,從而達到目的。簡單記敘文,即寫好一個人的一件事,表達一種情感。如,江蘇一名考生在《人與路》中,記敘了爸爸為女兒扎辮子的事情,以及“我”情感變化的過程。
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便離開了我們,于是父親便挑起了既當?shù)之攱尩呢熑?。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父親便起床做早飯。我端個凳子,坐在院里讓父親為我扎辮子。父親的手又大又糙,扎的辮子讓我沒少被伙伴笑話。終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氣說:“爸,扎辮子太麻煩了,還是短發(fā)省事?!备赣H從我眼中讀出異樣,頓了半晌,說:“沒事,爸會為你扎好辮子的。”
誰知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父親正聚精會神地用玉米須練習扎辮子。我的眼睛頓時濕潤了,我悄悄走開,沒敢打擾父親。后來在鏡中看到我的辮子,我就篤信,這是世上最好看的辮子。
這幾段文字,一人一事一情,寫得相當成功,堪稱典范。
復雜記敘文,圍繞一個中心,刻畫多個人物,記敘多個事件,在中心的統(tǒng)領(lǐng)下,理清人與人的關(guān)系,從不同角度對這些事件進行剪裁,詳略得當?shù)嘏帕?,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總之,從寫好“這一篇”開始,記敘文系列訓練使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作文立意隨之也就深刻了。
二、師生點撥,思路升格
學生寫的記敘文,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思路不清。
教師批閱作文,發(fā)現(xiàn)問題要準確,多個問題要分出層次,教師面批重在點撥,學生要具體修改。如學生寫《主動》,記敘了父女倆之間的故事。敘述中的角度,一時是父親,一時是女兒,思路混亂,經(jīng)過點撥、調(diào)整,思路是這樣的:父親脾氣很壞,對女兒恨鐵不成鋼,質(zhì)問女兒為什么總也考不到90分。從此父女倆冷戰(zhàn),然而,女兒中考失敗后接到父親的電話,終于意識到自己以及父親內(nèi)心都有對彼此深深的愛。由此也總結(jié)出記人敘事類記敘文的基本思路:概括人物特點,或描寫特寫鏡頭,或者思考設(shè)問或抒發(fā)感情(設(shè)置懸念)——從不同角度敘述事件或生活片斷——點明主旨,或者加上特寫情景(照應開篇,留下意味)。這樣,學生調(diào)整作文思路,就有據(jù)可依。
三、尋“寄托物”,內(nèi)容升格
學生寫的記敘文,突出的問題是空洞無物。為解決這一問題,可借鑒詩歌中借助意象來表達情感的寫法,在記敘文中用“寄托物”來抒發(fā)情感。這個“寄托物”是景、物、人、詩句等,經(jīng)過學生獨特的情感活動,通過以小見大、化虛為實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如景、物:草,表現(xiàn)生生不息和希望;菊花,隱逸高潔、脫俗;燕子,溫情、惜春、思念;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親人的團圓、分離;雪,純潔、高尚或環(huán)境的惡劣等。
有了“寄托物”,學生寫記敘文就有話可說,有真情可抒。如,一位學生在《慢》中,以“二胡”為“寄托物”,抒寫人生感悟:
人珍藏記憶,如松鼠藏栗,植物埋下宿根。在那個深秋落雨的河塘邊,那時老校長為失落的我拉了一首二胡曲。我安靜地坐在旁邊。樂曲隨風而起,初聽如曙色萌動,似蓓蕾初綻,緩和悠揚。又像土壤中的芽,欲破還羞,我想它一定是在悄然地醞釀吧。樂曲聲變得低沉淺吟起來,充滿了憂郁,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我想,這是人生的低潮嗎?一個遐想,又是一個變奏……下落的葉子托起這二胡聲,在天地間回旋,直達我心。
顯然,記敘文中運用好“寄托物”,能使文章內(nèi)容充實,把抽象的情感表達得真實細膩,使干草一樣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熠熠生輝。但要注意,“寄托物”要典型化,寫景寫物注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寫人,把幾個人的事件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或把幾種不同情境的感受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具體、更鮮明;或通過情境的轉(zhuǎn)換,使事件得到推進,人物性格得以發(fā)展完善。推而廣之,寫事,可把幾件事或還沒有完成的事進行合理而又有價值的聯(lián)想,使事件更生動、更感人。對于“詩句”,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進行“化用”。總而言之,這些做法要根據(jù)主題而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