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
隨著反“四風”和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開展,黨員干部的煙酒味變淡了,官架子放下了,官場生態日漸“山清水秀”。但與此同時,一些人以“要求嚴了”為借口,宣稱“干事就難免犯錯,不干事才不會違規”,抱著“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心態,該做的事也不做了,遇事當甩手掌柜,敷衍了事、消極怠工,干事創業動力明顯不足。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歷史,廣大干部對干事創業其實并不陌生。從1949年至今,中國大地上已涌現出兩次干部干事創業的高潮。第一次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群眾翻身做主人激發了極大的政治熱情,廣大干部帶領群眾昂首闊步走在社會主義金光大道上。第二次始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此次全會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為共識,使得人們積壓已久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噴薄而出。而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催人奮進的偉大時代,我們進行的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以來,發展藍圖已經繪就,發展戰略已經明晰,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當前正是激發干部干事創業動力的關鍵期。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激發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動能與積極性呢?據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調查數據顯示,在干事創業動力來源里,“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幸福的生活”“為了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為了完成上級和領導交辦的任務”這些事關個人家庭生活和工作相關的利益排在前列,認同度分別為66.09%、64.94%和51.37%。而涉及公共利益方面的選項,如“為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為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認同度則相對靠后。由此看來,激發干部干事創業動力需多策并舉、多管齊下。
適當提高官員待遇,保障公務員合理需求。雖然當官不能發財,但也不能讓官員當“苦行僧”,官員也有追求個人利益的權利。本次調查顯示,高達71.84%的受訪黨員干部認為自己的付出高于所從事的工作帶來的回報。不少受訪專家也呼吁,應保證官員能有社會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有相應的榮譽和地位。因此,盡快建立健全各級公務員合理的工資收入體系及福利待遇,使得收入與他們的能力和應盡的責任相匹配,勢在必行。
讓干部能上能下,優進劣退。改革時代要起用真干實干搞改革的干部,對不作為的冗官懶官,要嚴格懲治;對光拿錢不干事的冗員,要堅決裁撤。近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定(試行)》,是我們黨歷史上首次從制度法規層面就干部能上能下問題作出的重要規約。讓干部不僅能上還要能下,給各級干部內心里安上了一條鞭策、激勵的鞭子。這既是解決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等問題的“帶電”高壓線,又是撬動干部從嚴從實修身、為政、成事的一根杠桿。
營造更為風清氣正安全的政治生態,讓官員“大膽干”。干部懶政、怠政,部分是因為私心太重,缺乏擔當精神;也有的是因為不適應新常態下行為方式的變化,不清楚哪些應該為,哪些不該為,應該怎么為。這就需要從制度上建立起良好的政治生態,對積極作為的黨員干部予以充分肯定,激發干部主動作為的熱情。同時,對勇于改革創新者,要給予適當的寬容,免除干部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讓更多的政府部門和官員“甩開膀子”“甩開包袱”謀改革、搞發展。
健全政績考核指標體系,鼓勵官員出更大更好的政績。新一屆政府多次強調“不以GDP論英雄”,而將民生改善、勞動就業、生態環境等因素作為衡量官員政績的重要考核內容。為此,一方面要在官員績效考核中適當增加民生、就業、生態等方面的指標和權重,另一方面要將考核結果與干部升降掛鉤,令官員“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經濟新常態下的當今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廣大干部唯有“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積極釋放干事創業動力,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方才不負重托,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