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仁 陳世明張瑞華 何思長孫渤星
隨著新傳染病的出現和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人類正接受種種災害的考驗。作為衛生政策的決策者和醫院管理者,應清醒地認識到,常態下的醫院管理模式無論從組織結構、資源配置還是應急準備上都已經不能滿足醫院應急反應的要求,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應急管理模式來提高醫院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1]。無論是美國的JCI認證,還是中國的醫院等級評審,都將HVA(災害脆弱性)列為醫院認證、評審的重要條款。
在新醫改背景下,新一輪的醫院評審在全國各地醫療機構開展起來,旨在提高醫院質量、安全、管理水平,以患者為中心,更好地緩解現階段看病貴、看病難的局面。在原衛生部頒布的二級綜合醫院評審細則中,醫院應急管理作為單獨列為一節,且將其中“編制各類應急預案”條目作為核心條款,可見其在醫院管理中也不容小覷,而合理科學評估醫院災害易損性分析又是編制各類預案前必經步驟。本文以新疆托克遜縣人民醫院為例,運用Kaiser模型進行了災害易損性的識別與分析評估。
1.1 醫院災害種類及來源 根據《二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2年版)》的要求,醫院要開展災害易損性分析,明確醫院針對主要突發事件,編制和完善各類應急預案,以確保醫療安全[3]。托克遜縣人民醫院地處314國道旁,是縣城內唯一1所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承擔全縣13萬人口的醫療、急救、保健、康復、預防等任務。托克遜縣是通往南疆必經之地,醫院就醫患者流動性較大,常年大風天氣較多,縣郊小草湖附近時常發生車禍等災害性損傷事件,因此災害易損性分析必不可少。為此,醫院于2015年重新調整“災害專家分析小組”,結合醫院實際情況,通過專題討論方式,確定醫院的災害事件分為4大類16種來源(詳見表1)。

表1 某二甲醫院災害分類及來源
1.2 Kaiser模型調查內容及賦分標準
1.2.1 Kaiser模型簡介[3]。全球最大的健康維護組織(HMO)——美國Kaiser Permanente醫療集團開發的Kaiser模型,將災害易損性分析與數學模型結合在一起,利用學科交叉的優勢組織開展調查,可明確醫院各重點危險事件,以制定科學應急措施,提高醫院應急管理能力,因而在醫療機構災害脆弱性分析中使用較廣泛。該模型包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嚴重性,嚴重性包括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服務影響、應急準備、內部反應和外部反應7個內容,風險的可能性與嚴重性均分為0~3級,0代表無/不適用,1代表低,2代表中,3代表高。
1.2.2 調查內容及評分標準。凡是災害危及的對象或是承受災害沖擊的客體均稱為承災體(Bearing Disaster Object),承災體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易損性(Vulnerability)與脆弱性(Week ability)同是承災體所具有的特性,其中易損性源于脆弱性[4]。在三級綜合醫院評審中稱為“災害脆弱性分析”,而在二級綜合醫院評審中稱為“災害易損性分析”,雖然名稱不同,但兩者都可運用Kaiser模型進行災害醫學評估與分析。該模型涵蓋7個方面,在評價時每項指標分4個等級,分別賦0、1、2、3分。在賦分時,首先對Kaiser模型的7個方面分別予以解釋。(1)發生可能性: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2)人員傷亡:可能造成的醫務人員、患者或來訪者的傷亡,傷者的預后、情感和心理的影響等。(3)財產損失:包括計算更新的費用,建立臨時替代設施的費用,維修的費用和恢復正常所需要的時間等。(4)服務影響:包括正常工作的延遲或中斷、關鍵物資供應的中斷、外部服務的中斷、員工的減員、可能的法律糾紛、公共聲譽和形象的損失等。(5)應急準備:包括制定應急預案,舉辦應急演練和對職工應急培訓,考慮應急物資、應急支援等。(6)內部反應:做出有效反應所需要的時間、物資種類和數量、工作人員的相關技能、后備機制等。(7)外部反應:考慮國家和本地的應急反應能力、其他單位的援助能力、社區志愿者的情況、與物資供應機構簽訂的應急供應計劃或合同的情況等。
1.3 調查對象及方法
1.3.1 調查對象。以全院65名中層干部(醫、護、技、行政管理)為調查對象,調查前對Kaiser模型調查內容與賦分標準進行集中培訓,明確調查表填寫要求,培訓結束后發放調查表,填寫完畢全部收回。
1.3.2 調查方法。運用Kaiser模型制定調查問卷。此次發放調查表65份,回收65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89.23%。將數據錄入EXCEL 2007,相對風險值由高到低排序,排在前幾位的風險值作為目前醫院高風險事件。
根據Kaiser模型的7個方面取每一項平均分,以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為權重。同時采取統計學方法,計算出相對風險(%)。

表2顯示,我院面臨危險事件的風險排序依次為:暴恐事件(63.11%)、大風(52.35%)、暴力性醫療糾紛(49.96%)、高溫 (41.98%)、大規模傷害(交通事故)(40.26%)、電梯故障(35.74%)、醫用氣體故障(28.64%)、停電(24.87%)、地震(24.86%)、醫院感染暴發(24.78%)、放射性物質暴露(21.86%)、醫療垃圾/廢物遺散(21.74%)、火災(21.65%)、信息系統故障(21.39%)、停水(19.07%)、洪水(15.20%)。同時對醫院災害易損性分析進行排名匯總,得出自然災害(54.0%),技術事故(48.7%),人員傷害(65.7%),危險品傷害(38.0%)。

表2 災害易損性分析調查結果

災害易損性分析調查結果(續表2)
3.1 醫院應及時修訂各類應急預案 在各種災害性事件發生后,相關影響常常會導致醫療工作的中斷或癱瘓,使醫院不能正常發揮或者根本無法發揮醫療救治的功能[5]。因此,醫院應根據調查結果,及時修訂各類應急預案,進一步規范醫院應急管理。
3.2 加強工作人員應急培訓 健全醫院應急體系根據調查結果,針對排名第1的暴恐事件,醫院除了安裝硬件設備(安檢設備、視頻監控、防爆設備)外,還應加強工作人員應急培訓,建立健全符合醫院實際情況的應急體系。當意外事件發生后,如何在第一時間內將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取決于人員、設備最大功能的發揮。
3.3 根據季節變化 及時做好應急準備 大風天氣主要出現在春夏交替、秋冬交替的季節,在此期間,醫院應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向科室職工及時通知,以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后勤部門及時做好水電、物質供應,醫務人員加強對病人的管理,以免發生意外。
3.4 加強醫務人員醫療法規培訓 暴力性醫療糾紛事件各醫院都難以避免,但可以降低發生的幾率,因此職能部門要加強對醫務人員醫療法規的培訓并定期考核。同時,醫院經常組織開展醫德醫風教育活動,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提升軟實力,使醫務人員踐行“以患者為中心,以醫療質量為核心”的服務理念。
3.5 定期開展演練 及時做好各項應急準備 在春季,由于大風天氣,伴隨而來的是沙塵天氣,大規模(交通事故)頻發,為此醫院應及時做好包括人員、設備、物資、服務等在內的各項準備。同時,醫院應針對此類情況,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并進行評價,查找疏漏、薄弱環節。
3.6 系統性開展災害易損性分析與評估 建立聯動共享合作機制 本文在運用Kaiser模型進行災害易損性分析時,由于醫院災害專家分析小組為本院人員,調查對象樣本量不足,研究結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嘗試加入第三方人員,如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公安部門、消防部門及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專家組成“醫院災害分析”委員會,建立互動、共享、上下聯動的合作機制,系統地開展災害易損性分析與評估,應是當前縣級二甲醫院應急管理努力的方向。
醫院的應急準備是一個減災、準備、反應和恢復的動態過程[6]。對醫院管理除了建立起預警機制、協調機制、響應機制、反饋機制,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常態化、長效化的工作機制。對作為抗災一線的群體的醫務人員,應加強應急培訓。作為醫院管理者,如何對災害事件通過定量的方式去分析,如何采取行之有效、針對性強的預防措施將醫院損失降低最低限度,最大程度保護醫務人員及患者的安全,也是今后醫院管理最值得思考與關注的問題。
1 辛衍濤.美國醫院的應急管理模式[J].中華醫院管理,2008,24(9):588.
2 衛生部.二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2012年版)[S].2012.
3 陳晉,桂鴻斌,閆若玉,等.基于Kaiser模型的醫院災害脆弱性分析[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4,21(3):40 -43.
4 趙順.災害醫學視角下中部地區三甲醫院脆弱性評估[J].現代醫院管理,2013,11(2):42.
5 姚瑤,劉瑞林,李妙,等.災害脆弱性分析在醫院應急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3,33(11):39.
6 成沛玉,鄢碧,劉群友,等.災害醫學視角下三級醫院災害脆弱性分析[J].中國醫院,2014,(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