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樂 羅延富

【摘 要】就業能力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提出,它不僅包括狹義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還包括持續完成工作、實現良好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本文以計算機類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該類學科背景的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進行研究,分析了該類學生從事不同性質工作所需的就業能力的類別,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方式和途徑等內容。
【關鍵詞】計算機 ? ? 畢業生 ? ? 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是指能夠獲得初次就業、保持就業以及在就業之后能夠勝任本職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工作崗位對于應聘者的要求決定了應聘者需要具備的就業能力,因此對于就業能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就業能力的構成
常說的就業力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由三部分組成:基本工作能力、職場英語能力和個性心理特征。
這三個成分相輔相成,整合形成了就業者完成就業、提升就業競爭力以及職業發展所需的通用就業力。高校畢業生這一特殊群體,他們的就業能力可以更加具體化,它是學生多種能力的集合體,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等。在長期的求學生涯中,這些能力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一個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
二、計算機類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研究樣本代表及分析
以湖南城市學院信息院2015屆的223名畢業生為研究代表,采用吉訊職業能力測試系統對他們在性格特征和就業技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測試,得到了一系列數據,分值越高,表示該類別的傾向性越明顯,結果顯示具備該類學科背景的學生在某些就業能力方面與其他專業背景的學生呈現出較大差異。
表1 性格測評專業分析統計
群 體
測試項目 ?外向 內向 感覺 直覺 情感 思考 判斷 知覺
常規模型 45.8 53.12 48.2 50.2 50.9 45.3 53.1 49
測試學生 46.98 52.15 49.7 48.41 58.11 39.6 51.97 50
表2 ?技能測評專業分析統計
技能
類型 閱讀
理解 口頭
表達 人際
協調 安裝
技能 判斷
決策 操作
控制 編程
得分 39 32 48 61 43 40 64
這些測試的結果來看,該類專業背景的學生的性格內向者居多,理性思維比例要高于常規模型的平均水平,感性思維的比例則呈現出相反的趨勢;在直覺、判斷和感覺、知覺等方面來說和常規模型提供的數據水平接近。與性格特征相對應的體現出該類學生的專業技能呈現出如下特征:在編程、系統安裝操作控制、技術設計等呈現出技術性的選項得分要高于在人際關系協調、人際交往和書面口頭表達等方面的分值。從該校信息院歷屆畢業生找工作的情況來看,往往分成了三大門類:一類是從事本行業的技術性工作,期待成為一名公司技術骨干或積累工作經驗成為一名技術管理人員;二類是從事本行業相關的銷售工作,包括售前客服、銷售員或售后的定期回訪代表等;三類是少數學生轉行從事行政管理、教師或個體經商、自主創業等工作。在這些畢業生中,從事銷售類工作的絕大部分來自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電子商務方向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女生比例多,所學專業課程的專業技術難度要低于其他幾個專業,并在課程中設置了部分銷售類的課程。單獨將這部分學生的測試結果列出來分析,得到測試結果有如下一些特點:如性格取向方面,內外向基本均衡,思考和情感與常模提供的數據差距比表1中的數據明顯減小;在掌握的技能方面,這部分學生的人際交往和表達能力要遠勝于編程研發設計等方面,這些特征都與他們在尋找職位時的能力側重點相符合。
三、就業能力的培養途徑
站在高校的角度而言,培養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具體來說可以實施如下途徑:
(1)開設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意識,制訂和落實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要求學生撰寫個人大學生涯規劃和成長檔案,放入畢業生的檔案袋,作為單位選擇畢業生的參考依據,以提高畢業生對自己職業規劃的重視程度。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基礎就業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2)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推進課程改革,加大就業實用性課程的開課比例,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培育特色和個性化人才,面向當地實際,服務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把培養就業能力作為培養學生的目標,并納入課程體系,使其與專業知識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強企業和高校的聯系,建立學生實訓實習基地,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聘請行業的專家學者和管理人員給學生授課,填補大學生學習和就業之間的空白。
(3)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高校可以開設大學生創業選修課,講授創業的相關知識;舉辦或開展創業論壇、創業比賽;建立大學生創業基金或創業中心等服務平臺;邀請成功校友回校談創業經歷,激勵大學生,勇于創新,大膽實踐。
【參考文獻】
[1]鄭曉琪.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院報,2005(02).
[2] 謝志遠.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5(01):90-92.
[3]朱新秤.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高教探索,2009(0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