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建
信念的力量
——關于“無定河畔六烈士”的隨想
文/王曉建

20世紀80年代,陜西省出版過一份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的雜志——《革命英烈》。當時我在新疆軍區宣傳部工作,看到過這份雜志。其中有一期著重介紹無定河畔六烈士的事跡,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從此我記住了六位烈士的名字:中共陜北特委軍委書記王兆卿、陜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紅一支隊)政委畢維周、中共米脂中心縣委書記崔明道、中共米脂區委宣傳委員王守義、陜北特委交通員高祿孝、米脂區委交通員高慶恩。
后來,我有幸擔任了陜北神木籍開國將軍王兆相的秘書。王老將軍正是無定河畔六烈士之一王兆卿的弟弟。我在協助他撰寫回憶錄時,老將軍流著淚追述了哥哥王兆卿引導他走上革命道路,以及王兆卿等六位烈士被捕、就義的經過。
再往后,因為工作關系,我接觸到不少陜北籍的老前輩。提起無定河畔六烈士,這些經歷過數不盡的艱難險阻、生離死別的老人們無不肅然起敬。
陜北建黨早,20世紀20年代就有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無定河畔六烈士,都是1928年以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他們在黨內的職務有高有低,但他們的理想和信念都是堅定不移的。
1933年7月,中共陜北特委在葭縣(今佳縣)高起家洼村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陜北特委第四次擴大會議。會上決定在陜北開展游擊戰爭,創立紅軍,建立革命根據地。王兆卿等六位烈士,是在傳達落實高起家洼會議精神時,不幸被叛徒出賣,而遭到國民黨軍隊逮捕的。在嚴刑拷打之下,在死亡的威脅之下,六位烈士堅貞不屈,寧死也不肯吐露黨的機密,最終被國民黨軍隊槍殺于米脂縣城城南的無定河畔。
我們今天反思,六烈士為什么能毫不猶豫地以自己的生命殉黨的事業?主要是因為他們具有堅定的信念。他們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不為出人頭地,二不為升官發財,只為了被視為“東亞病夫”的祖國盡早富強起來,讓人民群眾全都過上不受壓迫不受窮的好日子。
而有無堅定的信念是大不一樣的,比如與六烈士同為陜北人的杜衡,一度擔任中共陜西省委書記的高職,平日里滿口革命詞句,動輒就給不贊同他意見的人扣上“右傾”“逃跑主義”“機會主義”等等帽子。然而就是這位“唯我正確”的杜衡,1933年7月一旦被捕,卻立刻背叛革命、出賣組織,甚至帶領國民黨特務抓捕共產黨員,使西安城里的共產黨機關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常有一些對黨史、軍史感興趣的朋友與我探討:為什么在全國的紅色根據地幾乎喪失殆盡之際,唯獨孤立無援的陜甘邊和陜北根據地卻能取得反“圍剿”戰斗的勝利,由兩小塊聯成一大片,發展形成碩果僅存的西北革命根據地?我想,除了黨的正確領導,人民的革命性強以外,西北有劉志丹、謝子長、李子洲、王兆卿這樣一批共產黨員奮斗不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失敗了再干,打散了再聚,旗幟倒了再舉,前仆后繼,越挫越奮,終于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開辟了一塊廣闊而鞏固的西北革命根據地,為萬里長征的各路紅軍提供了休養生息的落腳點,重整旗鼓的出發點。
無定河畔六烈士英勇就義,至今已82年了。他們的事跡,他們的精神,早已超越地域、年代和事件本身,升華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財富。
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六烈士這樣的黨員是最需要,最可寶貴的。在黨的創建時期,要靠六烈士這樣的黨員不怕流血犧牲努力奮斗,才能打造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黨;在取得政權成為執政黨后,要靠六烈士這樣的黨員不怕糖彈腐蝕執政為民,才能建設一個繁榮強大昌盛,人民幸福康樂的國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中,無定河畔六烈士,以及全國各地各個時期涌現的所有烈士,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