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康

摘要:對我們高中生來說,關于加速度這個概念早已耳熟能詳。雖然只是一個知識點,但是它牽扯的題目卻不少,如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因此,歷年的真題中都要命與加速度相關的試題,而且題目的分數都比較大。加速度這個概念,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很抽象,同學們稍微的疏忽就會出錯,所以同學們要加深對加速度的理解和運用,不能來半點含糊。本文就高中物理“ 加速度” 學習方法進行簡單的討論,希望能夠對同學的學習有所幫助,從而提高物理成績。
關鍵詞:高中物理;加速度;學習方法
我們無論是在高中物理的練習題目中,還是在做理科綜合題目中,加速度的概念都是我們老生常談的問題。盡管老師反復強調加速度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有些同學還是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加速度相關的題目頻繁出錯。因為加速度不同于我們實際生活所說的速度,這個概念有些脫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更需要我們同學們加深加速度的理解。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是做好加速度相關題目的基礎,仔細分析同學們題目出錯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為加速度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一、重溫加速度的概念理解
要想解決好加速度的相關題目,首先就必須對加速度的概念有一個準確、清晰的認識。如果同學們連概念都含糊不清,那么怎么能應對高考的物理試題呢?之所以說加速度重要是因為加速度是溝通力學和運動學的橋梁,加速度的出現能夠考察同學們的綜合物理技能。加速度通常用a來表示,它是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即a= 。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還是不夠的,同學們還要重視以下幾點:1、加速度和速度是一樣的具有矢量性;2、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的變化量的方向相同,與速度無關;3、在與力學結合的題目時,要做好受力分析,判斷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一、加速度相關題目的出題類型
高考很少單獨命治加速度的題目,但這并不說明加速度不重要。與加速度相關的題目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題目,命題人往往借助加速度將力學和運動學有機的結合,因此加速度相關的題目分值在物理總分中占有的比例也不小,我們一定要在平時的學習和聯系中熟練掌握。因為加速度涉及運動學和力學,所以加速度相關題目的命題十分靈活,涵蓋了高考所有的命題類型。題目類型處理選擇題、綜合題目外,近幾年來實驗題也是考察的一大熱門。一般而言,選擇題題目難度不大,但是考的比較細致,主要檢驗同學們的基礎知識,重視上文的注意事項選擇題就應該沒問題。綜合題,考的就難一些了,它考的是我們對物理知識的綜合把握。它經常與能量、力學、運動相結合,如果我們基礎知識不過關,細節不重視,不能掌握正確的答題技巧是很難做出來的。至于物理實驗題目,同學們要聯系實際生活,還要將加速度相關的物理過程和物理現象弄得一清二楚。
二、加速度的學習方法
(一)善于聯系生活場景
盡管加速的概念很抽象,但是它畢竟源于我們的實際生活,我們要善于將加速的概念引入到我們熟知的生活場景,這樣概念的理解必將上升一個層次。以我們熟悉的跑車為例,我們可以從網上查詢資料,以圖片的形式將其加速度形象的展現出來。不僅如此為加深我們的
理解程度,我們還可以自己根據跑車速度的變化命治一些簡單的題目,如“跑車的速度變化是多少?”、“跑車每秒的加速度是多少?”等。我們的學習主動性提升了,對加速度的掌握程度自然會有所加強。因此,我們要留心自己生活周圍與加速度相關的生活現象,探究加速度在這些現象形成中的作用,這就做到了知識點和生活的有機結合。在結合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加深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我們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會有所提高,這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處理與加速度相關的物理實驗題目。
(二)主動創造合作共贏的學習氛圍
在高中的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同學們時常會陷入所謂的學習困境,這時候我們學習效率低下,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如果缺乏老師和同學的指導和幫助,我們很難自己解決,甚至有可能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因此,主動尋求教師和同學的幫助是解決學習困境的有效方式。如果我們對于加速的的概念掌握不好,對于加速度和速度經常混淆,這時候我們可以主動和物理成績優異的同學結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學習方法、探討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在和同學的交流過程中可以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我們的成績提高了,同學之間的友誼也更深厚了。這種合作共贏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加速度概念的掌握,對于物理其他知識點和其他科目的學習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結語
加速度絕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概念,它和物理的其他知識體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熟練地掌握加速度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不僅如此我們還應主動地分析加速度和運動學、力學等的聯系,提高我們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當然,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細心總結,就一定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大昌.物理(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黃沛天, 黃文, 胡利云.加速運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 (01).
[3] 黃沛天,馬善鈞.從傳統牛頓力學到當今猝變動力學[J].大學物理,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