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對張掖市某村環境質量調查,得出其環境質量基本狀況,并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環境質量;調查;監測
1 張掖市某村基本情況
某村屬溫帶干旱氣候,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次導風向為東南風,年平均風速2.9米/秒,年均降水量117.1mm,集中在6-9月份,年蒸發量2341mm,氣候干燥,無霜期156天,凍土層116mm,極端最高氣溫38.6℃,最低氣溫-28.7℃,年日照時數3052.9小時,主要災害天氣有風沙,干熱風。
全村主要以玉米制種、溫室葡萄、蔬菜產業為主;畜禽養殖業以奶肉牛養殖為主,全村養殖奶肉牛約1300頭。地表土壤為沙質灰棕漠土,土層厚度在1米左右。灌溉渠系配套設施完善,灌溉水源主要為梨園河河水,沒有污灌歷史,平均每畝灌溉用水量約500立方米。
2調查及監測方法
2.1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主要有資料調查、問卷調查、走訪等。
2.2監測內容及監測方法
2.2.1監測內容
飲用水源水質:pH、硬度、高錳酸鹽指數、氯化物、氟化物、硫酸鹽、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鉛、鋅、銅、鎘、砷、汞、硒、鐵、錳、六價鉻、揮發酚、陰離子洗滌劑、氰化物、總大腸菌群。
環境空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
土壤: pH、陽離子交換量、鉛、鋅、銅、鎘、砷、汞、硒、鎳、鈷、鉻、六六六、滴滴涕。
2.2.2監測方法
地下水水質、空氣質量及土壤環境質量均采用國家標準方法及監測分析方法。
3調查結果
3.1社會經濟基本情況
鎮經濟總收入:1176萬元;
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216元;
村總人口:1235人。
3.2土地
全鎮土地面積:272.7平方公里;村總土地面積4920畝
耕地面積2754畝,其中:玉米制種面積2570畝,瓜菜制種面積184畝。
3.3化肥、農藥使用情況
化肥、農藥使用情況見表1
表1 化肥、農藥施用量一覽表 斤/畝
名稱
作物種類 化 肥 農藥
有機肥 磷二胺 尿素 硫酸鉀 硫酸鋅
玉米制種 20 20 40 20 5 0.5
瓜 菜 40 40 8 30 10 1
4、結論:
該村社會經濟基本狀況較好,農業發展較快,經濟發展主要以現代化設施農業、制種玉米、奶肉牛養殖和特色勞務產業為主,通過此次調查監測結果,可得出以下:空氣環境質量良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小時濃度值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飲用水源水質良好,監測項目全部符合《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GB14848-93)Ⅲ類標準。 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項目鉛、鋅、銅、鎘、鉻、砷、汞、鎳、六六六、滴滴涕均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二級標準。
5存在的問題
5.1由于化肥、農藥、農膜、生長調節劑等農用物資的不科學使用和處置,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對農村地表水、地下水、農產品品質已經帶來了危害,影響人類健康。農膜及各種塑料廢棄物,由于極難降解,且降解過程中還會滲出有毒物質,對土壤及農作物危害也很大,農村面源污染日益嚴重。
5.2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的垃圾露天堆放,缺乏有效處理處置手段,對空氣、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一定的影響。
5.3環保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污水收集管網設施配套不完善,污水處理站運行效率低,污染物不能有效去除。
5.4畜禽養殖業規模較小,而且養殖方式落后,產生的廢水、廢氣、糞便、惡臭普遍無處理設施,夏季蚊蠅滋生,惡臭難聞,對農村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污染呈加劇趨勢。
5.5環境教育嚴重滯后,領導干部和農民環境意識普遍淡薄,重視程度不夠。
6.建議
6.1加強領導和組織,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長效管理機制和干部考核機制。要清醒認識、認真分析農村環保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正確政績觀,進一步增強抓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研究制定環境保護業績硬性考核制度,對鄉鎮黨委、政府及其領導實施嚴格的環保業績考核。
6.2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收益、誰負擔,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保證穩定有效的環保資金投入。財政政策逐步向農村環境保護如農村環保重點工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傾斜。推行 “工業反哺農業”有關精神研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渠道融資機制,保證穩定有效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
6.3加大對農村環境的綜合管理和整治力度。突出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和綜合利用、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為重點,建設和完善垃圾場、污水處理站等治污基礎設施,加強日常監管,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保證垃圾場、污水處理站正常的運行。
6.4 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這一目標,全面推進農村生態建設。以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為抓手,以轉變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為核心,以“農村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農業生產清潔化、城鄉環保一體化、村莊建設生態化”為原則,全面推進農村生態建設。制定生態系列創建規劃,積極啟動農村小康環保行動。加大生態農業建設力度,加快實現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活環境舒適化,逐步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6.5、對畜禽養殖業的發展進行合理規劃,調整養殖場布局,形成規模化養殖。采用先進的畜禽養殖方式,加強畜禽糞便資源綜合利用和污水的收集處理。
6.6加強農業科技的攻關和推廣工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加大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科研攻關力度,積極推廣先進的耕作制度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合理科學的使用化肥、農藥,提高化肥利用率.
6.7加強鄉鎮環保機構、人員配置和培訓工作,設立專職環保員,具體負責本鄉鎮環保工作,并切實履行好職責,形成管理高效的運行體制和機制。
參考文獻:[1] 《農村環境保護》金盾出版社,劉樹慶。
作者:郭小燕(1982-),甘肅臨澤人,工程師,從事環境監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