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玨茜
摘要:傷痕文學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吸引了眾多讀者的眼球,引發(fā)了文壇的大震蕩,傷痕文學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性,傷痕文學的作家們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傷痕文學有著深刻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主要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傷痕文學;歷史價值;現實意義
傷痕文學帶來的讀者效應是非常巨大的,傷痕文學成功再現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苦難,是對當時社會的深刻批判,毋庸置疑的是,傷痕文學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是巨大的,那么這究竟體現在什么方面呢?
一、傷痕文學的性質分析
傷痕文學與政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此類作品深刻的揭示出文革期間知識分子、知情、受害官員的悲劇性遭遇,其中的代表有《班主任》、《傷痕》、《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懷念蕭珊》、《一封終于發(fā)出的信》、《我該怎么辦》等等,這些作品宣泄出了一種憤恨之情,是對文革期間歷史的書寫。傷痕文學作家們關注的并非文學本身,而是當時社會的變遷,他們以傳統知識分子的歷史感肩負起重任,他們用自己的親歷訴說苦難,極富說服力。
二、傷痕文學的歷史價值
傷痕文學做大的歷史價值就是激發(fā)出了讀者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激情,讀者之所以給予傷痕文學極高的評價,正是由于自己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到自己的期待。而傷痕文學之所以可以在當時的文壇獲取到霸主地位,并非由于采取了行政與暴力手段,而是由于這些作品可以真正打動讀者的內心,讀者認為,傷痕文學談論的問題能夠讓他們感動,與他們的所想、所思可以保持一致。傷痕文學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可以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是其最大的歷史價值。
三、傷痕文學的現實意義
在現代社會,文學失落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大多數人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可選擇的消費渠道日益增多,嚴重分流了書籍的讀者群。在傷痕文學時代,書籍分流的渠道是很少的。但是,在進入90年代之后,部分作家將文學作為商品,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作品中獲取到利潤,而為了提升市場份額,他們過于追求書籍的技術層面,用各種噱頭吸引讀者眼球,喪失了應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利益的驅使下,作家對于作品的理解逐漸發(fā)生偏差,這既是作家的悲哀,更是文學的悲哀。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現代化的都市,但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標準不應該是這部作品能夠帶來怎樣的利潤,而是其是否關注社會大眾,是否反映出人性中深層次的問題。
文學作品只有依賴讀者才能夠生存下來,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應該得到讀者心靈上的認同,而不能憑借讀者的窺視與獵奇來嘩眾取寵,作家必須要重新認識到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真正的關注社會大眾,只有這樣,才能夠賦予文學新的生命,這也正是傷痕文學最顯著的現實意義。
四、傷痕文學的敘事技巧分析
傷痕文學的敘事模式有著鮮明的特征,作者們并沒用布置懸念迭起的故事,也并不過分的追求寫作技巧和文字表達,其追求的核心就是“樸素”。例如,在《我應該怎么辦》中,作品講述的是我得知前夫死亡的消息之后打算自盡,但是幸運的被自己的中學同學搭救,經歷了幾年的困難與溫馨生活,兩人逐漸的產生感情并結為夫婦,這種故事簡單,但是卻非常具有震懾力。在故事的結尾,“死去的前夫”又出現在了主人翁的眼前,將主人翁的心靈創(chuàng)傷表現的深刻非常。作家并未宣傳什么、也未回避什么,他關注的是任的艱難、孤獨與困境,用這種細節(jié)感動著一個個的讀者。
傷痕文學一個基本的手法便是融抒情、寫景與敘事為一體。作家們在小說中盡情地訴說孤寂、悲哀、苦悶,赤裸裸地袒露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欲,無所顧及地詛咒、憤恨、批判社會。就抒發(fā)情緒的手法看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直抒胸臆,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借抒情自白披露人物的內心世界,完成人物性格發(fā)展歷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種方式不僅大量用在以第一人稱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而且在第三人稱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也是如此。這種抒情直白的力量是強烈的,它有時直接表達了人物內心深處的聲音,比一般的心理描寫更能打動人。
五、結語
傷痕文學是文革時期的特定產物,作品的內涵與文革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有著密切的聯系,傷痕文學更加關注讀者的心靈體驗,重視情感的抒發(fā),傷痕文學”就以傷痕為中介,以被踐踏的情感和人類普遍的道義感為支點對不受約束的政治暴力進行批判,以人們心中最深沉的情感和人類普遍的道義感為支點的私人領域對公共領域的拒斥,更多的還是表達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普遍的社會情緒,有著深刻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瓊. 歷史反思的錯位與困惑——論“傷痕文學”思潮的思想閾限及意識形態(tài)規(guī)約[J]. 東南學術. 2013(03)
[2]劉楊. 淺談文學史視野下“傷痕文學”研究的意義[J].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1(03)
[3]黃發(fā)有. 潮流化仿寫與原創(chuàng)性缺失——對近三十年中國文學的片面反思[J]. 當代作家評論. 2008(05)
[4]李軍. 試論傷痕文學創(chuàng)作的美學特征——以張賢亮小說為例[J]. 時代文學(下半月).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