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企改革頂層設計的“1+N”框架初步成形。
或許很少有哪項改革,像國企改革一樣,在中國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和功能。改革本身千頭萬緒,既牽涉到所有制這一根本問題,也牽涉到收入分配,牽涉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牽涉到“國進”還是“民進”,牽涉到廣泛的就業,牽涉到黨的領導在企業中的體現,牽涉到不同部門利益的協調,等等。
顯然,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應該是建立在對中國全面改革的通盤考慮之上,而非僅針對國企。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經歷過改革開放之初的從完全計劃經濟模式轉向自動經營、自負盈虧、上世紀90年代初的兼并重組、下崗分流和債轉股等措施、2003年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產權制度變革之后,2015年的這一份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決定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走向。
新公布的國企改革文件對于今后國企的分類改革、現代企業制度、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管資本、員工持股以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方面都做了框架性規定。但對于“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總體上是否為三層架構、出資人職能和監管職能是否要分離等事關國企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讓公眾迷惑,甚至在國資監管部門之間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如何協同各方達成共識事關國企改革成敗。所謂“魔鬼在細節中”,國資改革文件相關細節亟待盡快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