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紅
摘 要 森林作為重要的國家資源,其生態價值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生態公益林不僅對保存生物種類、凈化空氣、發展生態經濟、維持生態平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還關乎生態系統安全甚至國家土地安全的重要工作。
關鍵詞 生態公益林;管護;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7--02
林業資源對國土資源、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國的林業資源形勢不容樂觀[1]。近年來,我國在保護林業資源方面已經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努力,將森林分類規劃和經營這一舉措實實在在的發揮出了良好的效應,將森林分類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分類管理,很好地保護了林業資源。同時,在加強生態林管護方面也總結出一些實用性比較強的經驗。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就此滿足[2]。反之,還要提升保護力度、加大管理,建立與其經營目的相適應的經營管護模式,同時完成生態和經濟兩方面任務,發揮生態公益林的最大價值[3]。
1 生態公益林在管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生態公益林建設相關制度已經開始了很長時間,但是由于這項工作的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在我國是一項新的林業計劃。因此,生態公益林建設進程中會出現許多難題。特別是近年來,“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步伐加快,隨之而來的許多不和諧因素也在增多,必須加以解決。
1.1 林區缺乏投資項目,當地農民增收困難
一般情況下,生態公益林位置相對偏遠,交通不發達,投資商較少,當地居民增收困難,而砍伐樹木并進行銷售是最便捷的增收渠道,因此,出現了亂砍濫伐行為屢禁不止。
1.2 對生態林認識不足,毀林開墾現象時有發生
大部分生態公益林林地使用權都已經分配到林農手中。公益林地點分散、面積大小不等,每一個林農對生態公益林的認識和管護能力不同,很多林農缺少保護生態公益林意識。因此,林農為生態林建設貢獻不高,最終導致生態林管護措施不能完全落到實處。同時,近年來,經濟作物價格不斷攀升,部分林農為了獲取更多的報酬,將國家對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政策和法律規定擱置一旁,將地勢條件好的林地進行開墾,以便種植經濟作物,獲取更高的報酬。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生態公益林的流失。
1.3 補償標準不合理,缺乏管護力度
現行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較低,國家出臺政策,保護生態公益林,限制對其進行商業性砍伐。但是林農從中獲取的直接經濟報酬較少。因此,較低的收益難以引發農民保護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此外,很多地方的生態林管護力量不夠。沒有專業的護林員,導致許多亂砍亂伐現象不能被及時發現。
1.4 政策的局限性影響生態公益林的持續發展
在生態公益林區內,由于自然火災、人為破壞等原因造成大面積生態公益林區淪為荒地。但面對在生態公益林區域不能進行商業性砍伐的政策,很少有人能夠開墾這片荒地進行植樹造林,久而久之,導致惡性循環。
2 原因分析
2.1 管理機構不健全
生態公益林管理機構當前情況和管理機構現實義務有很大的不同。據調查,全國很多地方的生態公益林管理機構存在沒有職員、沒有經費、沒有編制、沒有工具的“四無”情況,這對整個生態公益林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不便。
2.2 地方性法規不完備
現行有關生態公益林的保護管理規定十分零散,未成體系。很多地方性配套法規存在很大的問題,很多法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時代的需求;有些法規在管理主體、處罰手段、資金配套方面不夠確切;有些法規可操作性不強,導致公益林保護缺少動力。
2.3 資金缺口大
近年來,雖然很多地方財政對生態公益林的投資有所增加,但仍然難以滿足實際需要。例如,生態建設資金不足,導致很多地區的生態公益林整體質量不高。載入,大部分地區無法落實市縣配套資金,使得補償標準低于林地租金,更低于林地的現實產值。這些都是資金缺口的表現,導致公益林管護不足。
3 生態公益林管護對策分析
3.1 大發展林區經濟,合理分配利益,增加林農收入
對林區所在地加大基礎性投資,打通交通大動脈,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打好基礎。創新公益林的經營管護模式、利益分配機制。生態公益林的最主要作用在于它的生態價值,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及凈化環境等。但在產生生態效益的同時,也會產生附加經濟效應,對于產生的附加經濟效益應當讓農民分享,建立起一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增加農民收入。此外,林區政府部門應該根據當地情況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以此減少農民對砍伐林木提高收入的依賴性。
3.2 加強對林區農民的公益林知識宣傳,提高農民認識
很多林農對生態公益林理解不到位,對公益林的重要性及生態價值了解不深入。因此,要加強對當地林農關于生態公益林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當地農民對公益林的認識程度。讓林區農民更多的認識到生態公益林的建設理念、經營意義等。同時,注重依據當地的森林文化因地制宜的出臺適合當地林區的公益林建設和管護措施。對公益林區域內的商業性砍伐予以限制,同時打擊毀林開墾,亂砍亂伐、放養生物等破壞生態林的違法行為。
3.3 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態效能補償機制,提高林農積極性
一是將財政補償分為政策性補償和勞務性補償2部分,采取政策性補償因建設生態林而損失的農戶的損失,采取勞務性補償林農因參與生態林建設和保護而投入的勞務價值。
二是對生態補償采取根據情況變化因地制宜制定補助標準的辦法,將生態補償標準與財政收入的增長情況掛鉤,逐步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堅決避免補償金額數年不變,拒絕因補償機制不健全而使農戶喪失保護生態林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3.4 進一步加大封山育林的力度,打破政策局限性
在林區開展封山與植樹造林相結合的工程,根據不同情況采用全面封山、半封閉和輪換封山辦法。同時,保證植樹造林的質量,真正做到將補植的樹木成活,真正起到封山育林的作用,真正補充好生態公益林的面積,堅決抵制形象工程。
4 結語
開展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重要措施。在生態公益林管護方面,要不斷創新管護方式,尋求新舉措,科學有效的經營和管護。同時,生態公益林的管護工作,與當地林區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的,因此,提升公益林區林農的生態公益林管護意識,建立起合理的補償機制,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共同提升是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王輝.德化縣生態公益林保護現狀與建設對策[J].林業勘察設計,2004(1).
[2].王毅昌,蔣敏元.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管理體制改革探求[J].林業科學,2005(5).
[3]閆西清,馬存世,陳莉.生態公益林建設的質量管理與控制[J].甘肅林業科技,2004(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