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

11月,北京京劇院隆重推出了新創現代京劇《裘盛戎》。這部反映裘盛戎生平及藝術成就的大戲,幾易其稿,多次打磨,經過院內及國內的多位專家共同努力,最終呈現在廣大戲迷面前。作為反映真實現代人物的京劇,它是基于真實的歷史背景和人物的藝術再創造,不僅表現了一代京劇大師裘盛戎為戲而生、癡迷京劇的藝術追求,更表達了“人民需要京劇,需要藝術”的時代之聲。
裘盛戎8歲問藝,12歲入科,北上南下,在40多年的舞臺實踐中,創立了韻味無窮、醇厚蒼勁的裘派藝術,對京劇藝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后代留下了豐富的藝術瑰寶。1955年,北京京劇院前身北京京劇團成立,裘盛戎作為奠基人之一,為北京京劇院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年是裘盛戎大師誕辰100周年,作為北京京劇院紀裘活動之一的大戲《裘盛戎》,從劇本的反復編寫、導演的辛苦打磨、演員陣容的精心安排,到排練的細致用心,無不顯示著北京京劇院對這位已故的大師充滿了深切的懷念之情。
現代京劇《裘盛戎》在表現裘盛戎為戲執著鉆研、對后輩無私指導的同時,更提升了作為藝術作品的精神內涵,讓傳統京劇藝術煥發了新時代的光彩。裘盛戎精神不僅僅是個人獻身藝術的精神,更是幾代京劇人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的治藝態度和勇于擔當的開拓精神,及對京劇藝術不斷探索追求的真實寫照。
京劇《裘盛戎》以新中國成立后,裘盛戎為新編現代戲嘔心瀝血的故事為線索逐漸展開情節。從這個角度表現一代大師對京劇藝術發展的貢獻,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對從小學戲的裘盛戎來說,他并不像一些老一輩京劇工作者那樣,對新編現代戲不知從何下手。熟悉裘盛戎大師的老藝術家們談到他,都會強調他對現代戲的態度——“毫無不適應的感覺”。裘盛戎大師將全部的熱情放在現代戲的創作與改編中。在生活中他隨時隨地想著戲,為體驗戲中的生活不顧身體爬上井岡山;為表現雪天行走,不顧寒冷冒雪體驗……在裘盛戎大師的心中,京劇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而排出更多更好的新劇目是他努力的目標。傳統與時代的結合,才能讓京劇這一藝術之花開得更鮮艷。而這一主張,也正是新一代北京京劇院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而京劇作為國粹,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工作中,責無旁貸地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杰曾多次談道:“京劇作為一門傳統的藝術,只有在傳承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會有所發展,才會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如何將京劇傳統與時代相結合,創排新編劇目,一直是一個難點,也是繼承和發揚京劇這一國粹的重點。在這方面,北京京劇院從未停止過新編劇目的腳步。近些年來編排了不少新編劇,逐漸提升其藝術品質,將新編劇目打磨成經典劇目,為京劇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繼承傳統,傳播文化品位,打造品牌系列,一直是北京京劇院幾年來的工作重點。劇院的每一個活動都與整體的品牌系列不可分割。現代京劇《裘盛戎》作為今年重點活動之一的紀念裘盛戎誕辰100周年活動中的一部分,它的意義非常重大。紀念裘盛戎,正是反映了北京京劇院新京劇人尊重傳統、發揚傳統、改革傳統的愿望與決心,更是北京京劇院精神的體現。裘盛戎對青年一代的無私培養,也是一直以來北京京劇院所堅持的發展方向:努力培養、打造青年一代,樹立新一代京劇頭牌。它將當年北京京劇院的9大頭牌,發展到如今的劇院中堅、青年領軍和魅力新星人才輩出的火熱場面,這也正是裘盛戎精神的傳承與發揚,是北京京劇院為中國傳統京劇描繪出的最燦爛的未來。
(編輯·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