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勁松等
摘要:
PBL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著良好的效果,這正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包括中等教育)所缺乏的。為保證教學效果,PBL教學法“七步跳”戰略中的每一步驟在實施過程中都不可缺少,這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系列挑戰。考慮到當前高校教學條件與背景,將PBL與LBL模式相結合無疑是更為現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對《網絡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具體設計,配合PBL模式教學改革,創新相應的外部教學管理制度也必不可少。
關鍵詞:PBL;網絡經濟學;高校教學管理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5)05005505
0引言
0.1[WTHZ]PBL教學模式概述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Howard Barrows于20世紀60年代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首創,最初用于醫學教學,以提高學生在未來行醫過程中處理疑難雜癥的能力;現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經濟管理、法律、政治、教育學、語言學、社會工作、地理、護理、心理學等領域的教學中;不僅用于大學教育,也應用于中學教育。
教學方法與教育思想、理論密切相關,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基于行為主義教育理論的,將學習視為“刺激[CD*4/5]反應”的被動接受過程,把學習者看作為知識灌輸對象和信息加工的主體,只注重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而忽視了學習的內部心理機制、形成條件以及過程的設計;其對應的教學模式為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教師講授為主。
從行為主義理論發展到認知主義理論后,逐漸形成了以腦生理學、現代心理學和認識科學理論為依據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在個人以前的知識體系與結構上進行建構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知識體系與結構,因此其知識的學習過程也就不同。PBL是該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實踐,其核心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該模式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使學習者投入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Schmidt 總結了PBL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7個步驟(通常被稱為“七步跳”戰略):(1)解釋、澄清問題中的不清楚的短語和概念;(2)盡可能準確的描述問題;(3)頭腦風暴,嘗試用先前的知識和一般性常識來提供盡可能多的對該問題的不同解釋;(4)利用上一步給出的各種解釋,嘗試構建一種詳細的、內在邏輯一致的個人化的解釋“理論”;(5)針對上一步的解釋中存在的不足,擬定出需要自學的內容;(6)努力通過自學(上一步擬定的內容)來填補自身知識的空缺;(7)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發現與學習成果,并整合學習、討論中所獲得的知識。Moust 認為這7個步驟不可或缺,否則將會影響PBL的學習效果。
0.2[WTHZ]PBL教學模式在中國的適用性
教育的本質是追求自我教育,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最終使學習者學會終身學習和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戰略目標”中指出:“要重點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學生一旦形成創新思維品質,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中就有可能發揮無法想象的巨大能量,這正是美國等發達國家教育先進的地方,也是中國教育落后之所在。教學信息化在我國和湖北工程學院已經實行了多年,但還僅僅局限于借助電子講稿和多媒體演示來輔助課堂教學。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主動性與自主性始終得不到體現,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教師多數情況下也只是照本宣科,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已經嚴重束縛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如何利用當代的認識主義的學習理論來重組課堂教學方式與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從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教育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而相對比較成熟的PBL教學模式,值得借鑒與嘗試。
1.PBL教學模式實施的難點
1.1問題的提煉與設計
問題的提煉與設計是PBL模式成功的關鍵,也是PBL教學的核心內容。“好的”問題要具備以下條件:(1)能反映教學的目標;(2)要具有現實感,足夠貼近學生的生活以引起興趣;(3)具有不良結構,而不是具有唯一答案(標準答案),能引發可能的討論空間,讓學生從辯論中相互學習并激發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索。然而,在一門課程的教學中,要提煉、設計出同時具備以上條件的一系列問題,以涵括課程大部分的知識點,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僅憑單個教師的能力難以達到,可能需要團隊的力量,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實踐,才有可能做到。
1.2對教師能力的要求
PBL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需要像傳統的LBL模式下的大量的、系統的講述,而僅需在課程開始時對關鍵概念進行解釋,然后提出幾個問題,并在學生小組討論時進行引導與監督,最后在小組的匯報中加以點評。主要的學習過程交給學生自己去完成,表面上看來教師的工作相比LBL模式輕松了很多,但其實不然。首先,教師不僅要全面理解所教授的課程,還要想辦法設計出一系列的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也能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理解課程要點;其次,教師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觀點表達,還要時刻了解學生學習、討論的動態,若有不對的地方,要及時糾正;最后,在對學生的匯報評估階段,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習慣與學習成果,才能進行有價值的點評,讓學生明白自己學習的進步與不足。因此,從PBL模式開始到結束,教師要付出傳統LBL教學雙倍的工作量:不僅僅承擔“教師”的角色,還承擔要求更高一層的“導師”角色,要成為一名專家型的學習者,才能為學生示范好的學習策略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6:。
1.3對學生學習的要求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PBL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不僅是被動的“聽”、接受現成的結論,還要主動的“學”、尋找問題的答案,因此對學生素質要求更高。只有積極主動學習、不怕困難且掌握較高學習技能的學生才可以從PBL中受益。由于中國的學生長期接受“填鴨式”教育,對傳統教育模式有一定依賴性,缺乏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或者缺乏交流技巧、團隊合作精神與集體學習能力。這些都會影響到PBL模式的某個環節,進而影響PBL整體的教學效果。
1.4對教學時間、班集規模的要求
PBL“七步跳”戰略中的第4、5、6步,都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如果課程的課時數相比以前LBL沒有變化的話,這幾步就需要學生在課堂外自己完成,課堂內主要是教師對問題的陳述、小組的交流與匯報、教師的點評這幾個階段,否則將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課程教學任務。這對于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占用和教學時間安排是個挑戰。
另外,PBL教學模式下討論小組的規模通常是5~6人,這被證明是有效的規模:太小則沒有團隊合作與集體學習的效果;太大則會導致小組討論過程中只享受其他組員的思想成果而不作出自己的貢獻的“搭便車”者增加。國內大學教學經常會遇到上百人的大課堂,這種情形下要想保證PBL教學效果,對教師的精力、課堂的組織能力以及教學課時數是個嚴峻的挑戰。
1.5對有效考核、評估的要求
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側重于期末考核或課程論文評價,這些都屬于用一次性的考核成績作為課程學習的總成績。而PBL模式強調的是學生探索性自我學習與小組討論過程的投入程度,用一次性的考核成績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顯然不合適,并且這種傳統考核方式無法對學生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進步程度進行評價。因此,如何采集能反映學生學習首創性、成長性的數據,將評價作為學習促進工具,是PBL教學模式的又一個難題。
另外,關于PBL教學成果相對于LBL的好壞,不同的考核內容、考核對象與考核方法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7:。例如,在知識的應用方面,PBL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但在概念的理解上,PBL相對于LBL的教學效果相差不大或更差;PBL在高年級學生的高層次學習上的應用效果,比初年級學生的低層次學習更好8:。因此,在對PBL教學模式效果進行評估時,就會出現誤差,這會影響到PBL模式未來的發展。
[BT(1+1][WTHZ]2[2]PBL教學模式在《網絡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實施方案
《網絡經濟學》是我國高等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普遍開設的課程,屬交叉學科,需要一定的計算機與網絡方面的知識,主要學習、研究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經濟運行的新特征與規律。筆者從2009年開始擔任這門課程的教學,經歷過幾屆學生和不同作者、出版社的教材。下文將以這門課程為例,結合本科教育的教學目標與中國高等學校的教學條件與運行方式,研究PBL在該課程中的實際運用。
2.1當前高校教學條件與現實背景
在現有教學條件與制度下運采用PBL教學模式,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課時數不足。《網絡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教學時數一般為48課時(每課時45分鐘),在傳統的LBL模式下,教師匯集案例,集中講述課程各個章節的知識點,48個課時是可以完成教學目標的。但如果采用PBL模式教學,課時數會不夠。原因如下:(1)小組討論要充分展開,讓每個學生都發言并進行辯論,這是相當花時間的一個過程;(2)在班級人數比較多的情況下,分組也比較多,老師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引導學生討論;(3)討論結束后小組代表總結發言,占用更多的時間。平均每個問題要完成上述流程,至少需要6個課時數(如果組數增加則所需時間也會增加),再加上老師的講述與學生的自學過程,48課時是遠遠不夠的。另外,學生平均每個學期需要修學的課程在5門以上,如果PBL教學模式下安排學生課后查找資料、自學的次數太多,會擠占學生過多的課余及休息時間。
其次,大部分學生從中學時代的應試教育開始,就已經習慣了老師的“填鴨式”的教學,學生需要的是知識與“標準”答案,而忽視了自學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培養。高校大部分課程目前仍然采用的是LBL方式教學,課后主要是布置鞏固所學知識的作業而非需要自學才能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缺乏自學的能力與所需要的背景知識,采用PBL教學方法收效可能會很差。
再次,如前文所述,PBL教學模式在知識性、低層次的教學上,相比傳統LBL教學方式并沒有明顯的優勢。對于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學科背景方面的知識領域,不能一味的采用PBL模式進行教學。《網絡經濟學》這門課程中,有很多相互聯系的基本概念,它們是構成整門課程知識構架的基石,同時還需要一些交叉學科的背景知識,這些內容采用PBL教學方式并不一定很合適。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決定在《網絡經濟學》教學中,采用PBL與傳統的LBL模式相結合(下方稱為LP-BL模式)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的設計,即一方面對知識點進行詳解,一方面留出一部分疑難點,讓學生采用PBL模式的一些步驟(如自學、小組討論)來解答問題。這樣可以結合LBL與PBL各自的優勢,回避外部環境與條件的不足。
2.2[2]《網絡經濟學》LBL與PBL具體教學內容的設計
筆者目前采用的教材為王曄主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網絡經濟學》(第二版)。《網絡經濟學》課程知識點與教學目標可以分類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適合采用傳統LBL方式教學,第二種類型可采用LP-BL混合教學模式,第三類適合采用PBL模式。
第一類知識點包括如下內容:(1)課程體系與特點介紹;(2)交叉學科知識背景介紹(如計算機及網絡發展簡史);(3)網絡的構成、特點與分類。
第二類知識點包括:(1)《網絡經濟學》中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如網絡外部性、網絡效應、馬太效應、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轉移成本、鎖定、路徑依賴、兼容與標準等;(2)網絡時代經濟運行的新特征(市場結構、行為與績效分析)。對于前者的基本概念教學,除了講解要點外,還可在課堂上提出一些能促進學生對這些概念理解、將各概念進行關聯的問題,如某種特征、效應的來由,現實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舉例說明);或者介紹一些案例(如鍵盤的布局、鐵軌的寬度)后,要求學生分析轉移成本、鎖定、路徑依賴之間的內在關系,并進一步舉出生活中的類似例子。在回答之前學生可以分組討論和查閱資料。
第三類知識點采用PBL模式,對于這門課程總結出如下幾個問題:(1)假想自己處于政府反壟斷的角色,如何處理微軟的反壟斷案(或“3Q”之爭 、騰訊公司壟斷案),小組內部可分兩派進行辯論;此案給予什么啟示。(2)在數字產品(或電子產品)市場,想象自己作為消費者或企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消費或銷售策略。(3)結合網購或開網店的經歷,談談互聯網對人們生活或生產方式的影響,并結合自己的需求展望未來。對上述每個問題可以給出一些關鍵詞,以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討論的方向。這三個問題都來自日常生活,每個人(學生)在現實中都會有所體驗,并且屬于“不良結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這些都符合PBL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要求。
在課時安排上,第一類知識點教學時數為6課時,第二類為18課時,第三類為24課時,共48課時。
2.3[WTHZ][2]PBL教學模式下《網絡經濟學》教學考核方法與評價體系
目前,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成績主要取決于期末考試,一般占最終總成績的70%,另30%為平時成績(考勤、作業等)。而在PBL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成績好壞并不全部取決于期末考試,還取決于平時自學能力、小組討論中的集體合作意識和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從中表現出來的創新思維能力,這些雖然在期末考試中能間接反映出來,但不能反映全部,畢竟目前高校期末考試的主要形式是紙質試卷的筆答,且考試內容受考試時間的限制。
因此,在PBL教學模式下,應提高平時成績所占的比例,可以達到50%;將其分解成學生自評、小組成員互評和老師的評價三部分,權重分別為0.3,0.3,0.4;小組成員互評取平均成績。另外,平時成績的記錄次數應該與PBL教學的問題數量相一致,最后再加總取平均值。
2.4[WTHZ][2]PBL教學模式下《網絡經濟學》教學外部制度構建
首先,針對上述考核方式的改革,需要得到學校教務管理系統的支持,在學校制度上允許學生平時成績占比達到50%(針對采用PBL方式教學的課程)。
其次,建立基于課程負責制的教師教學小組。小組內的教師共同負責一門課程的教學,在分工上可以有所不同,如有的負責課堂教學,有的負責教學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有的可作為教學助手處理教學中的日常事項,這些都是較先進的現代高校教學管理制度。但目前國內很多高校教師都是各自為戰,教師之間在教學方面很少溝通與交流,原因就在于教學小組沒有建立起來,或者即使有也是虛置的,這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PBL模式教學的開展。另外,還要群策群力建立一個共享的PBL問題庫(包括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問題的前期準備材料、學生自學所需的參考資料與關鍵詞、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補充、更新和完善。
再次,需要對課堂秩序管理制度進行創新。PBL教學模式下需要學生課后自學和查找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如果仍然以常規的到課率和課堂紀律是否良好作為教學秩序好壞的判斷標準,是不合理的。筆者所在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的班級人數通常在40人左右,有時多達60人,按照5~6人的分組標準,意味著需要分8組以上,這不僅是對教學課時數的挑戰,也是對教師在課堂上的管理與組織、學校常規教學秩序的挑戰,需要教師和管理人員共同努力。
最后,對于采用PBL模式進行教學改革的教師,應給予一定經費支持,或是提高課酬的折算系數9:。教師放棄原有備課內容與教學方案,采用全新的教案,需要在體力與腦力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課時數有限,學生自學安排到了課外,意味著課外時間教師也有責任對學生進行輔導,進一步加重了老師的教學負擔。另外,由于是采用課程教學團隊方式進行教學,按學生課時發放的課酬,應該在團隊內部進行合理分配。
3結束語
在高等教育領域,為了改變中學時代應試教育的慣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思維,活躍課堂氛圍,PBL教學模式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當然,它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著一些難點與局限性,但通過與LBL模式相結合,從理論上來說可以回避當前的局限性,以在現有條件下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學管理制度也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完善,給PBL教學模式以制度保障。
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PBL教學理論,探討了PBL教學模式在《網絡經濟學》這門課程中的具體實施方案與細則,其難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有異于傳統教學,除了對課程內容的深度理解(“七步跳”戰略中的第1、2步)外,更需要與學生溝通的技巧和對課堂討論的掌控能力(“七步跳”戰略中的第3、7步);二是對學生自學能力與學習興趣的培養(“七步跳”戰略中的第4~6步),這是PBL教學模式的靈魂所在;三是對現有教學管理提出了一些要求與挑戰。對于這些難點的突破,需要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共同努力。
至于在課堂上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學生對新教學方式的反響,以及最后教學績效的評估,則是接下來要進行跟蹤研究的內容。
[LL]
參考文獻
[2]Barrows H S.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A Brief Overview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1996,(68):3.
[2] [2]Clarice W,Deanna K.Achieve its Effect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K12 Education: Is it Effective and How Does it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11,(5):11571186.
\[[KG-*7]3[KG-*4]\] [2]劉儒德.問題式學習:一條集中體現建構主義思想的教學改革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5):5356.
\[[KG-*7]4[KG-*4]\] [2]Schmidt H G.Problembased learning:Rationale and descriptionJ:.Medical Education,1983,(17):1116.
[2]J H C Moust,H J M van Berkel,H G Schmidt.Signs of Erosion:Reflections on Three Decad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t Maastricht UniversityJ:.Higher Education,2005,(4):665683.
\[[KG-*7]6[KG-*4]\] [2]王紅軍.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研究,2007,(2):136139.
[2]Vernon D T A,Blake R L.Do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work?A metaanalysis of evaluative researchJ:.Academic Medicine,1993,(68):550563.
\[[KG-*7]8[KG-*4]\] [2]David G,et al.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from the Angle of Assessmen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5,1:2761.
[2][JP2]夏頻,馮浩.對PBL教學法應用于會計學專業教學中所存在問題的思考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12,(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