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芳
(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中哈國際邊境合作中心貿易效應的再思考*
王彥芳
(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運用1992~2013年相關數據構建引力模型,同時將合作中心作為虛擬變量,探究合作中心建立的貿易效應,并測算兩國貿易潛力。結果表明:合作中心的建立對于兩國貿易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兩國貿易潛力具有較大的開拓空間。雖然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為中哈貿易提供了新的平臺,但并未涉及雙方投資優惠及合作等實質性問題,兩國貿易自由化需尋求新的實現路徑。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完善合作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中哈合作新的增長點、積極推進中哈雙邊自貿區十分必要。
中哈進出口貿易;引力模型;貿易效應;一帶一路;上海合作組織
霍爾果斯是我國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經濟、地理聯系最廣泛、最密切的邊境口岸,也是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歐洲等國家開展經濟、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和橋頭堡。近幾年來,霍爾果斯口岸憑其自身連接“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地緣優勢、人文優勢、資源優勢及國家政策優勢,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優化貿易結構,極大地帶動了當地出口加工、旅游、金融等行業的發展。2003年6月,胡錦濤主席與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就中哈霍爾果斯邊境自由貿易區一事達成一致意見。2006年3月,國務院對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中方區域的功能定位和優惠政策進行了正式批復。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以下簡稱“合作中心”)是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區域合作的示范區,也是繼中哈石油管道項目之后兩國又一重要合作項目。合作中心建在兩國邊界線接壤區域,總面積為5.28平方千米,其中,中方區域3.43平方千米、哈方區域1.85平方千米。雖然合作中心面積不大,但卻是中哈經濟合作重要的實驗場與創新點,且作為中國探索與周邊國家新型經貿合作的一次嘗試,這種“一區跨兩國”的合作方式已經引起國際上的廣泛關注。2011年12月2日,中方區和哈方區成功實現對接封關運營,中哈兩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的戰略定位正式確立。
然而,合作中心自建立到封關運營,面臨一系列資金、政策、信息溝通等問題,且此前合作中心哈方建設積極性并不高,直到2015年3月才完成規劃,在這種情況下,合作中心能否發揮預期作用,值得思考。鑒于此,我們通過實證分析,探究合作中心建立的貿易效應,進而測算雙邊貿易潛力,為合作中心的完善與中哈貿易自由化提供參考。
關于霍爾果斯的研究不在少數。從口岸優勢方面出發,梁新淵(2006)[1]59-61提出了霍爾果斯口岸“三大發展支柱、一大發展輔柱”的發展框架;李琪(2010)[2]25-31認為霍爾果斯口岸具有諸多優勢。從未來發展方向出發,竹效民(2008)[3]15-18確立了霍爾果斯口岸未來發展的五大經濟支柱;李欽(2012)[4]88-91指出霍爾果斯未來應著力于口岸貿易環境的改善及通關便利化機制的完善;張義(2013)[5]1-5則認為霍爾果斯口岸應加快口岸“大通關”建設。此外,一些學者,如苗蘇梅(2012)[6]16-20、程偉(2013)[7]1-6分析了霍爾果斯物流業的發展,還有一些學者如張曄(2009)[8]1-4、王海燕(2012)[9]16-21、李忠順(2013)[10]2-8從霍爾果斯國際合作中心合作模式出發指出這種“一區跨兩國”的邊境合作模式是中國探索與周邊國家新型經貿合作的一次有益嘗試。上述研究對于霍爾果斯在貿易中的作用和優勢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分析,但是關于合作中心貿易效應方面的實證研究非常少。
貿易效應包括貿易創造效應與貿易轉移效應。貿易創造效應即指I國相比于其他國家會從J國得到更多關稅優惠時,在I國支出不變的情況下,該國消費者可以從J國進口更多產品,此時兩國之間的貿易增量即為貿易創造效應;同時,由于I國從J國進口產品的成本降低,I國會把之前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產品轉為從J國進口,此時的貿易增量即為貿易轉移效應。貿易創造效應與貿易轉移效應之和即為雙邊FTA的貿易效應。通過研究合作中心對于中哈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可以定量分析其貿易效應。
目前,較多學者通過引力模型分析某一關稅政策或合作優惠對于貿易的影響,進而分析產生的貿易效應,如柴慶春、胡添雨(2012)[11]64-69運用引力模型測度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存在區域差異,指出對發展中地區的投資產生較大的貿易促進作用;周念利(2012)[12]105-113運用擴展的引力模型分析了區域貿易安排對雙邊服務貿易產生的顯著促進作用,指出區域服務貿易安排對雙邊服務貿易流量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陳曉娟、穆月英(2014)[13]115-121運用引力模型探究日本、美國、歐盟和韓國對中國產品設置的TBT對于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鑒于此,我們擬通過建立中哈雙邊貿易引力模型,引入中哈霍爾果斯邊境合作中心這一虛擬變量,以分析其建立對于中哈貿易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測算中哈貿易潛力,進而探究“一帶一路”背景下加快合作中心建設、創新中哈經貿合作模式、培育新增長點的必要性。
(一)模型構建
引力模型源于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定律”,Tin Bergen[14]和Poyhonen[15]93-99最早將這一模型運用于國際貿易領域,他們認為兩國或地區之間的貿易額與兩國或地區之間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距離成反比。國內較多學者運用兩國經濟總量和人口構建引力模型(王維然,2009;[16]91-98李豫新、郭穎慧,2013[17]120-128),此處引入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人均GDP得到的擴展引力模型:

其中,Y表示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進口或出口貿易額,α0表示常數項,KP與CP表示兩國國內人均生產總值,D表示兩國距離——通常用兩國首都之間的距離表示。由于此處限定為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因此距離變量為常量。根據本文研究目的,引入合作中心作為虛擬變量。此外,為了使數據平穩,消除異方差,對各個變量取自然對數,得到如下進出口方程:

其中,LnIM、LnEX、LnKP、LnCP分別是IM、EX、KP、CP的自然對數;βi與γi(i取值0~3)為回歸系數;δ0與μ0為標準隨機誤差。變量IM、EX在這里為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進出口額(百萬美元)。
(二)變量說明
關于解釋變量的含義、對因變量的理論預測影響(預期符合)及說明參見表1。
(三)數據來源及處理
考慮數據的有效性及可獲得性,我們運用1992~2013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進出口貿易流量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中哈進出口貿易額來自UN Comtrade數據庫;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人均GDP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所有的檢驗和回歸分析均使用STATA12.0軟件完成。在進行參數估計之前,為避免偽回歸,首先對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各時間變量均在10%的顯著水平上平穩,即可以進行回歸分析。

表1 解釋變量及其說明
(四)實證分析
1.進口貿易方面。首先,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回歸結果顯示解釋變量系數沒有通過t檢驗和經濟意義檢驗,對解釋變量KP、CP、HG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發現模型存在多重共線性。因此通過逐步回歸法對模型進行校正,最終得到如下方程:

對上述回歸結果運用White檢驗是否存在異方差,結果顯示p值等于0.339 3,無法拒絕同方差的原假設,即不存在異方差;然后對結果運用BG檢驗擾動項是否存在自相關,BG檢驗的p值為0.140,無法拒絕無自相關的原假設,即不存在自相關。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且通過了F檢驗,變量LnKP通過了t檢驗,但是LnHG并不顯著。
由上述回歸方程可以看出,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進口額與哈國人均GDP成正向變化,當哈薩克斯坦人均GDP增加一個百分點時,對中國的出口額將增加3.58%;合作中心對于中哈出口貿易具有促進作用,促進系數為0.54,但是促進作用并不明顯。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從哈國進口商品主要是石油、天然氣等,進口商品結構較為單一,且需求呈現剛性、逐年上升的態勢,加之石油進口主要是通過中哈石油管道經阿拉山口進入中國境內,因此合作中心的建立對于中國對哈國進口貿易的影響并不顯著。另一方面也說明雖然合作中心在霍爾果斯口岸基礎上增加了更多政策優勢,但由于合作中心哈方部分建設進展緩慢、積極性不夠,加之合作中心建設過程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使得合作中心在促進中哈進口貿易中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

表2 單位根檢驗結果
2.出口貿易方面。同樣按照上述步驟進行逐步回歸,對模型進行校正。運用White檢驗對回歸結果進行異方差檢驗,結果顯示p值等于0.041 2,表示在5%的顯著水平上拒絕同方差的原假設,即存在異方差。運用WLS消除異方差后,得到回歸結果如下:

對上述結果運用BG檢驗擾動項是否存在自相關,BG檢驗的p值為0.488 7,無法拒絕無自相關的原假設,即不存在自相關。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回歸結果對于觀測值的擬合程度較好,且通過了F檢驗,變量LnCP通過了t檢驗,但是LnHG并不顯著。
由上述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額與中國人均GDP成正向變化關系,表明當中國人均GDP增加一個百分點時,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額將增加2.38%,即人均生產總值的增加,增加了供給,從而擴大了出口貿易;中哈合作中心對于中哈出口貿易具有促進作用,促進系數為0.81,但并不顯著。這說明,自中哈兩國建交以來,霍爾果斯口岸就發揮著重要的貿易暢通作用,雖然合作中心的建立賦予霍爾果斯更多的優惠政策,但是由于地緣政治日趨緊張、全球經濟疲軟及歐亞經濟聯盟的排他性,中國對哈國出口產品受到來自俄羅斯、白俄羅斯兩國產品的沖擊,關稅同盟也進一步增加了俄白兩國在哈國市場的優勢,導致貿易轉移效應日趨明顯,[18]92-98使得合作中心并未發揮預期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國對哈國出口的產品大多屬于初加工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附加值較低,極易被替代。
引力模型不僅可以用于分析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還可以通過計算進出口貿易量的實際發生值與引力模型估計的理論值之比,測算國與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潛力。我們借鑒劉青峰等(2002)[19]16-19對貿易潛力的劃分標準,即若實際值與理論值的比值小于0.8,則兩國貿易屬于“潛力巨大型”,說明雙邊貿易具有很大提升空間;若比值在0.8~1.2之間,則屬于“潛力開拓型”,說明兩國貿易的空間還有繼續擴大的潛力;若比值大于或者等于1.2,則屬于“潛力再造型”,說明兩國需要培育新的增長極以更好地促進兩國貿易的進一步發展與合作。

圖1 中哈兩國進出口貿易潛力測算
根據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進出口貿易引力模型,預測兩國進出口貿易潛力,詳見圖1。從測算結果可以看出,無論進口還是出口,實際貿易量與理論預測值之比均波動較大。中哈進口貿易潛力方面,從1992年哈薩克斯坦宣布獨立到1995年,中哈貿易規模迅速擴大,因此1995~2000年間,實際值遠高于理論值,兩者之比落在1.2~1.6之間,甚至高于1.6;2010年具有1 000萬噸輸油能力的中哈原油管道二期一階段管道開始商業輸油,中哈進口貿易實際值驟增,故2010~2011年,比值落在1.2~1.6之間,除此之外,2001年后的其他年份預測值逐漸接近實際值,兩者之比落在0.8~1.2之間,即此間中哈進口貿易屬于潛力開拓型,說明兩國貿易空間尚未完全開發。出口貿易潛力方面,自兩國合作伊始至2002年,大多數年份出口貿易實際值相比于貿易預測值較小,兩者比值在0.8以內;2003~2008年隨著兩國合作逐步深入,出現實際值遠大于理論值的情況;2008年后受經濟危機影響,加之2010年的俄白哈關稅同盟的影響,中哈出口貿易實際值逐漸小于預測值,2012~2013年時比值落在0.4~0.8之間,即此時中哈出口貿易潛力巨大。整體而言,無論是進口貿易潛力還是出口貿易潛力,兩國均呈現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即中哈兩國貿易潛力具有較大的開拓空間,這與近來中哈合作熱情高漲的現實情況是一致的。總之,中哈兩國具有較大的進出口貿易潛力,合作中心并未在區域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發揮預期的作用,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深化中哈經貿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中心建設,重視中哈信息溝通,加快貿易自由化進程。
(一)結論
1.哈薩克斯坦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促進了中哈進口貿易,同時,中國人均生產總值的增加也促進了中哈出口貿易,但相比之下,哈方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對于其出口的促進作用稍大。
2.無論在中哈進口貿易還是出口貿易中,合作中心對于兩國貿易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這一方面與兩國貿易產品結構有關,另一方面也表明合作中心并未發揮預期的作用。究其原因,合作中心并沒有涉及雙方貿易投資優惠及合作等實質內容,合作層次較低,加之哈方建設不積極,對于合作中心作用發揮產生了一定影響。此外,俄白哈關稅同盟建立,增強了俄羅斯、白俄羅斯產品在哈國內市場的優勢,哈國對關稅同盟外提高進口關稅,由此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應也抵消了部分合作中心對雙邊貿易的促進作用。
3.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進出口貿易潛力巨大,應以“一帶一路”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建設為契機,完善合作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此外,在現有區域合作模式基礎上,需要培育新的增長點,從而進一步開拓雙邊貿易潛力,深化兩國合作。
(二)政策建議
貿易結構方面。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進口商品結構過于單一,石油等礦產品占比較大,容易引起哈薩克斯坦的不滿情緒。建國不久的哈薩克斯坦對于作為原材料附庸國有陰影,因此應使中哈進口產品結構多樣化。同時增加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質量,避免貿易轉移效應的進一步擴大。
合作中心建設方面。與哈方協商建立協調委員會,構建信息、金融等合作平臺,建立健全高層對話機制,制定并不斷調整完善可操作政策,保證中哈雙方政策銜接;共建合作中心官方網站、網絡信息平臺及合作信息網站,為合作中心順利開展與中亞國家的電子商務奠定基礎;培養具備金融、管理等專業知識的國際復合型人才,壯大適應合作中心建設和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同時,以“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的建設為契機,完善合作中心基礎設施建設。
口岸轉型升級方面。積極探索口岸公路、鐵路聯動及多式聯運的現代物流通關架構,強化聯網監管和通關便利化;完善口岸與城鎮以及與后方城鎮間的基礎設施網絡,建立邊境公路交通網絡,促進邊境區域的相互協作開發;針對口岸進出口貨物的主要種類,發展前向、后向、側向關聯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引進產業集群,加快建立針對中哈乃至中亞市場的優勢產業格局。
合作層次方面。在合作中心基礎上,積極推進中哈雙邊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增加雙方貿易投資的實質性優惠條款,并不斷擴展貿易投資優惠范圍,以進一步提高兩國貿易自由化水平,拓深合作層次。然而,考慮互降關稅將對哈薩克斯坦較為脆弱的制造業產生較大沖擊,建議中哈自由貿易區突破以往將零關稅作為終極目標的傳統做法,強調地區商品、資金、技術和人才自由流動的程度,必要時甚至保留一定的關稅,或者單向零關稅,以此保護相對弱勢國家的利益,從而做到雙方利益目標自動實現的和諧狀態,推進中哈自貿區的建立。
注釋:
①數據來源:國家商務部網站www.mofcom.gov.cn/aartide/i/dxfw/jljd/201204/20120408087094.html.
[1]梁新淵.對霍爾果斯口岸優勢及經濟發展的思考[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6(4).
[2]李琪.中國與中亞:邊境口岸經濟的涉外性特點——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發展鳥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3]竹效民.霍爾果斯口岸對外貿易發展演變及前景展望[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08(2).
[4]李欽.提升霍爾果斯口岸貿易發展水平策略研究[J].價格月刊,2012(6).
[5]張義.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經濟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2013.
[6]苗蘇梅.基于SWOT分析的霍爾果斯口岸物流業發展戰略研究[J].物流技術,2012(15).
[7]程偉.新疆霍爾果斯經濟特區發展戰略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4.
[8]張曄,畢燕茹.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9]王海燕.中國與周邊國家區域經濟合作的機制創新探析——以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為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10]李忠順.霍爾果斯口岸對外貿易發展演變及前景展望[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歷史與民族學學院,2013.
[11]柴慶春,胡添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基于對東盟和歐盟投資的差異性的考察[J].世界經濟研究,2012(6).
[12]周念利.區域貿易安排的“雙邊服務貿易效應”經驗研究——基于擴展引力模型的2000~2009年面板數據分析[J].財經研究,2012(5).
[13]陳曉娟,穆月英.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研究——基于日本、美國、歐盟和韓國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4(1).
[14]J.Tin Bergen.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M].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15]P.A.Poyhonen.Tentative Model of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63(1).
[16]王維然.哈薩克斯坦對外貿易的貿易引力模型實證研究[J].俄羅斯研究,2009(2).
[17]李豫新,郭穎慧.邊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對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邊境貿易流量的影響——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10).
[18]王維然,朱延福,等.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貿易影響的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7).
[19]劉青峰,姜書竹.從貿易引力模型看中國雙邊貿易安排[J].浙江社會科學,2002(6).
F127
A
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5.02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的能源與貿易互聯互通建設戰略研究”(13AZD08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新疆周邊國家經濟安全機制比較和整合研究”(14ZDA088)、新疆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中哈雙邊自由貿易區可行性分析及經濟效應模擬”(cdyjk20140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5-06-15
王彥芳,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