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校峰
(洛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河南洛陽 471022)
高校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研究①
張校峰
(洛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南洛陽471022)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對于教育的要求就會更為嚴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穩發展的今天,高校公共體育服務水準也必須不斷提升,才能適應高校教育需求。高校公共體育服務,即高校的體育勞動成效,這些勞動成效并不能用實物來衡量。在現行的高校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之下,難以實現高校公共體育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該文從實際出發,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措施,希望能為高校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的完善建言獻策。
高校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
大學、獨立學院、高等職業學院等,均屬于高校范疇。高校是體育人才的誕生地,有許多優秀的體育人才也正是在高校中開始嶄露頭角。從近幾年的發展狀況來看,在相關部門的重視之下,我國的高校體育事業發展迅猛,尤其是近幾年我國開始推行陽光體育運動,這股新的體育運動浪潮也影響到了高校體育事業,正是由于社會對于高校體育運動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因此高校體育發展模式也開始有了許多新變化。在社會范圍內,要求政府由職能型向服務型政府進行轉變,鑒于此背景,高校越來越關注其服務職能的宗旨,定義到高校公共體育來說,就是要將學生的需求作為體育服務的出發點。
高校公共體育服務,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即體育和服務。而要更具體地分析這兩個概念,就需要先了解相關理論:第一是公共產品理論,其提出者是保羅·薩繆爾森,這是經濟學范疇的一個著名理論,這一理論對公共產品的定義,主要有兩點,即非競爭性,以及非排他性。第二是服務產品理論,這一理論對服務產品的定義,主要指的是這種產品不具有實質性的形態。結合這兩種理論,可對高校公共體育服務做出進一步的說明。
高校公共體育服務,屬于高校體育范疇,可被認定為高校的體育成果,這些成果是不具有實質形態的,如體育教學活動、體育運動比賽、體育社團活動等。上述體育成果的共同點,是以高校為載體,服務于高校和高校學生,其本質是不具有實物形態的非顯性文化。
高校公共體育服務與競技體育服務有著很大的不同,它主要是服務于高校體育系統。同時,它也與高校私人體育服務相異,高校中的私人體育服務主要是按照市場運行模式進行的,其是向一小部分人服務的,而高校公共體育服務,具有上文中所提到的公共產品特點,服務對象是高校的所有人,不因為接受服務的人身份的不同而有差異,管理人員和高校大學生均可。而高校公共體育服務,與公共體育使用產品相比也有很大差異。高校公共體育實用產品具有實物形態,主要表現為學校的顯性文化。而公共體育服務,上文中已經提到,是非顯性文化,因此不能借助于某些指標對其服務質量做出非常明確的評價,體育的特有屬性,就決定了接受服務的不同對象會對服務質量產生不同認知。
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往往會得到不同的視野。對于某一事物的界定,如果界定角度不同,其定義往往也會不同。畢竟任何定義都是有其局限性的。從此文來說,對于高校公共體育服務的定義主要是從生產的角度給出的,我們可以這樣看問題,將高校公共體育服務產品的提供者視為服務產品的生產者,將高校公共體育服務的使用者可以看作是消費者,這將有利于直觀地理解高校公共體育服務的概念。(如表1)
上表中從多個方面對公共體育產品和私人體育產品的特點進行了比較,有助于我們對高校公共體育服務形成更深層次的認識。

表1 高校公共體育產品的分類及比較
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服務已經走過了30多個年頭,在這段漫長的時間里,我國高校對于高校公共體育服務的優化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優化。經歷了挫折,也取得了成就。總的說來,高校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在隨著高校教育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當社會形勢發生變化,以及社會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時,高校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發展,因而高校體育也開始進入到較為完善的成長階段,體育人才輩出,體育成果顯著。高校所培養的是全面、綜合型人才,而人才必須有健康的體質,失去這個“1”,后面無論有多少個“0”都是無根之木。高校體育的最終目標,并不是強制學生參加各種體育運動,而是讓學生領會到體育運動中努力、上進的人文精神,并將這種精神轉化為個人奮發拼搏的動力,并不是高校要求學生去運動,而是學生有運動的自我要求。這才是高校教育的發展之道。
從我國高校公共體育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主要是從高校公共體育產品的供給角度來說,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主要是過于重視對公共體育實用物品的投入,比如體育設施、運動場5實現高校公共體育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
地,但是對于體育服務的供給卻沒有相應的提供機制以及監督管理機制。毫無疑問,這將對高校體育的快速發展形成阻礙,同時也是目前高校公共體育事業發展的瓶頸所在。雖然,高校公共體育實用物品是高校體育發展的奠基石,也是高校體育活動開展的物質條件,如果沒有充足的體育設施,那么體育服務也無從談起,作為高校體育發展的兩翼,兩者同等重要。但是從目前高校體育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高校的一些體育實用產品已經供給飽和,更有甚者,提供過度造成體育資源的浪費,所以高校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需要進一步優化,多注重體育服務產品的供給,開發由體育服務產品所帶來的體育隱性文化,從精神意識層面,培養高校學生的終生體育觀。
高校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需要進一步優化,我們就必須不斷增加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數量和提高供給質量。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于高校公共體育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高校公共體育服務原來的運行模式基礎之上,首先,要在原來服務的質上下功夫,讓高校提供的體育課程能夠更有兼容性、趣味性、實用性。
高校所開展的體育社團活動更貼近學生需求,提前制定科學規劃,有一定技術因素,同時對于體質的監測也要體現以人為本要求。還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公共服務必須有創新性,高校學生當然是接受公共體育服務的最重要的主體,此外高校中其他從事服務工作的工作人員,同樣是高校公共體育產品的接受者,因此高校公共體育服務范圍應當進一步擴大,同時還需要將高校中的保安人員、清潔人員的體育需求考慮在內,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到來自高校和社會的人文關懷,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更好地投入到本職工作中。
增加供需訴求渠道。根據市場營銷學的理論,需求決定市場,具體來說就是消費者對于某一商品的需求量有多大,那么這個市場就會有多大。就高校體育來說,在對高校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過程中,我們需要科學合理地設置供需訴求渠道,了解到消費主體的最真實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進而完善高校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
[1]劉辛丹,章麗潔.西方大型體育場館的公共服務及其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5(11):108-112.
[2]黃艷,曹永臻.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服務的價值體系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9):20-24.
[3]曹可強,徐箐,俞琳.完善上海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若干對策建議[J].體育科研,2015(2):32-36.
[4]劉晶,陳元欣.高校體育場館供給現狀、特點及其發展趨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10):24-28.
G807.4
A
2095-2813(2015)12(c)-011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6.110
2015年河南省體育局體育課題研究項目:社會服務需求視閾下高校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5b063。
張校峰(1988—),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