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進軍 編譯
沒有生命也精彩
+ 劉進軍 編譯

日本宇航員若田光一
2014年11月,日本宇航員若田光一剛剛飛上天,來到國際空間站。他似乎喜歡唱一首歌: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若田光一有什么煩惱呢?這都他的干兒子——“希望-1”號機器人惹的禍。
若田光一,1963年8月1日出生在日本埼玉縣東南部的大宮市。1987年,他獲得了航空工程學士學位,1989年得到應用力學科學碩士學位,2004年在九州大學榮獲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學位。1992年,他作為航空結構工程師,加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宇航員隊伍,到美國宇航局約翰遜航天中心訓練。
2009年3月15日,若田光一乘坐“發現”號第“STS-119”次航班,第3次飛上太空,創造了太空停留137天15小時5分的紀錄。2013年11月7日,若田光一搭乘“聯盟TMA-11M”飛船,第4次飛上太空,創造了太空停留187天21小時44分的紀錄。他共4次到太空,在太空347天8小時32分。
2014年3月,若田光一成為“遠征-39”科考隊指揮官和國際空間站站長。這標志著日本宇航員第一次成為國際空間站站長。這次飛行,若田光一多了一位親密伴侶、日本太空機器人——“希望-1”號。
“希望-1”號機器人,高34厘米,寬18厘米,厚15厘米,重量約為1千克。它的功能包括語音和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語音合成和通信,以及面部識別和視頻記錄。“希望-1”是專門設計在零重力環境,協助指揮官若田光一做各種太空實驗的機器人。它的主要科學目標是研究機器人和人類如何互動和智能化。“希望-1”將帶領機器人在太空科學任務和協助宇航員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日本將宇航員稱為宇宙飛行士:一個小宇宙飛行士和一個大宇宙飛行士講故事。
“希望-1”號是日本第一個機器人宇航員。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早就想開發一種機器人宇航員,一個會言語交際的人形機器人。“希望”號是東京大學教授高橋智隆、機械人公司、豐田公司、東京大學先進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協作的結晶。東京大學和高橋智隆負責機器人硬件和運動機構,豐田公司創建語音識別功能和通信功能,創造了談話內容的管理項目。日本語音合成技術公司提供語音合成技術。
當時,日本一共研制了2個機器人,一個叫希望,一個叫米拉塔。這對雙胞胎長得一模一樣,具有相同的形象、特征、構造、功能和性格。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開了一次隆重的會議決定:“希望”飛天,“米拉塔”留在地球上,作為備份機組成員。這個決策過程如同決定哪位宇航員飛天的過程一模一樣。
“希望-1”機器人的靈感來自漫畫家手冢治蟲創作的鐵壁阿童木的角色。它會走路,認識面孔和拍攝圖像,在微重力條件下的運動,搜集機器人在太空活動的科學數據和證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宣稱:“這看起來是機器人的一小步,但這將是機器人太空飛行的一大步。”
2013年8月4日,日本從南部的種子島航天中心起飛“東方白鸛-4”號貨運飛船,飛往國際空間站。“東方白鸛-4”載有約5.4噸貨物,包括3.9噸加壓艙貨物和1.5噸無壓艙貨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將“希望-1”機器人小心翼翼地放入貨運費船:“祝你一路順風!”“希望-1”到達國際空間站后,一直等待日本宇航員若田光一的到來。
世界標準時2013年11月7日4時14分15秒,若田光一與2名俄羅斯宇航員搭乘“聯盟TMA-11M”飛船飛上太空。11月7日10時27分,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快速對接。“你才來啊?有沒有遲到?”若田光一剛剛鉆進國際空間站,背后響起一個聲音。“對不起!‘希望’兄弟,我已經按最快速度前來。我們在凌晨4點多發射,現在還未到吃中飯的時間。這是從地球到太空啊!世界上最先進的快速對接啊!”“希望-1”號說:“好吧!來了就好!”

“希望-1”號機器人與爸爸——高橋智隆

日本太空機器人宇航員:希望與米拉塔
若田光一搖搖頭說:“我真的納了悶了!到底我是主人,還是它是主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早就告訴若田光一:你必須與“希望-1”號搞好關系,密切合作,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日本第一個登上太空的機器人開始執行第一次任務——談天。
圣誕節快到了!在國際太空站內,“希望-1”同宇航員若田光一聊天解悶。指揮官若田光一聊起了圣誕老人。“希望-1”對若田說:“我期望有人能夠帶圣誕禮物到空間站來。”它還告訴若田:“圣誕老人將來到太空。”若田問:“你會向圣誕老人要什么禮物?”“希望-1”回答:“我想要玩具火箭……讓我們問問圣誕老人,能不能送我一頂圣誕小帽。”日本在11月20日公布了對話的視頻。
“希望-1”以宇航員的身份陪伴他的同胞若田光一指揮官。若田光一下達口頭命令,“希望-1”號按照命令進行一系列太空實驗。這是太空首次人機對話,非常成功。若田光一向地面飛控中心報告:“真靈!這家伙耳聰目明,手腳靈活,干活麻利。這不得了了!它太能干了。不久的將來,我可能要失業了。”

“希望-1”機器人在國際空間站的舷窗邊,欣賞太空風景.

“希望-1”機器人在國際空間站的舷窗邊留影
“希望-1”號具有十分高度的智慧和智力。若田光一評價道:“這家伙,說得一口標準的日語,比我標準多了。它不是一個演說家,還是一個敏捷的運動員,一個埋頭干活從不要錢的機器人。”“不過,這家伙太聰明機靈了。如果吵架,我絕對不是它的對手。”
2014年5月13日,若田光一要回家了。他與機器人“希望-1”在太空告別。“希望-1”在國際空間站舷窗旁正朝外看,似乎一點事都沒有。若田光一把它叫到面前,悲傷地告訴道:“很抱歉,‘希望’兄弟,我今天要回家了。我不能帶你回到地球。我唯一的遺憾是把你一個人留在這里。”“希望-1”機器人好像沒事一樣回答:“沒關系,我是個機器人呀!等我有機會回地球,我們再聊太空的事吧!”
若田光一與“希望-1”的機智談話,體驗和展示了人類與機器人之間默契和未來。若田光一比較煩:不是因為“希望-1”太調皮,而是因為要與干兒子分別。若田光一哀嘆道:我回到地球上,誰來幫我解悶呢?
“希望-1”機器人在國際空間站上生活了18個月,在2014年年底返回地球,回到日本。它創造了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和兩項世界航天紀錄:世界上第一個太空機器人伴侶,最高智慧的機器人對話。“希望-1”回到日本后受到日本少年兒童的熱烈歡迎。有的小朋友問:“媽媽,你怎么沒把我生成機器人呢?”“希望-1”歸來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將對它進行深入研究,開發更先進小弟弟機器人。
當機器人即將誕生的時候,科學家就預見到機器人的進化速度非常快。人類進化至少花了300萬年,而機器人從最簡單的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僅用了60年。科學家認為,當機器人具備一定的智慧和能力,就會傷害攻擊人類。1930年代,機器人從科幻人物中走出來,第一個機器人誕生。1940年,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小說《我,機器人》中訂立了“機器人定律”:
·機器人不準傷害人類;
·機器人必須遵守人類的命令,違背第一條的命令除外;
·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違背第一、第二條的命令除外。

“希望-1”:若田大哥,你別擔心,我會照顧好自己的!
“機器人定律”成為機器人必須遵守的法律,也成為科幻電影和文學作品中機器人必須遵守的法律。機器人設計研究人員、制造廠也將“機器人定律”作為機器人開發的準則。
1989年的莫斯科,世界上第一次人機國際象棋大戰開始了。蘇聯著名國際象棋冠軍尼古拉·古德科夫代表人類挑戰一個裝有超級電腦的機器人棋手。比賽在一副漂亮的金屬棋盤上進行。雙方整整鏖戰了6天,古德科夫3∶0領先,機器人棋手惱羞成怒。當古德科夫抓起棋子準備再走一步的時候,機器人棋手突然悄悄放出電流。古德科夫的手在接觸棋盤的一瞬間,立刻觸電,當場倒地身亡。蘇聯警方將機器人棋手逮捕,罪名是“蓄意謀殺”。
機器人謀殺案引起全世界轟動和關注。1990年春,機器人棋手被押上審判臺。法院破天荒地開庭審理人類歷史上第一例“機器人謀殺”案。法官認定并判決:機器人有罪,拆除電腦。后來,有的專家認為罪魁禍首不是機器人,而是外來的電磁波干擾了電腦程序,造成機器人動作失誤,才放出電流。

太空器機器人——男兒當自強
當各種機器人越來越聰明,人類的擔心也越來越大。機器人專家不得不承認:人類的潛能幾乎被開掘殆盡,而機器人技術日新月異,越來越先進。當人類與機器人短暫交鋒后,人類眼睜睜地看著對手全面趕超自己,越來越甩在后面。人類面對這種必然會到來的失敗,有什么奇招妙計呢?驕傲的人類是否低下高貴的頭?是否已經做好了失敗的心理準備?
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是有沒有主觀能動性。人類與機器人的區別是有沒有感情。機器人唯一不可能模仿和超越人類的是——感情。機器人沒有,將來也許永遠不可能有感情。沒有感情也許是個好事情,也許是個壞消息。最新研究表明:機器人將來可能會擁有感情。機器人擁有感情可能是個好事情,也許是個更壞的消息。
機器人仍在極速進化,沒有生命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