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許方霄
“在第三輪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中探索建立‘一區一策’的工作模式,破解艾滋病防治難題。”這是2015年4月10日,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巡視員郭積勇在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組織召開2015年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會上所說的話,也是北京市2015年疾病預防控制的主要任務之一。
2014年,北京市共報告甲乙丙三類法定報告傳染病29種,報告發病率為654.8/10萬;持續30年保持無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狀態;19年無白喉病例;北京市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2.7%,20歲以下人群不到1%,為全國最低水平;全市第一類疫苗各劑次接種率均達到99%以上。流腦、甲肝等其他疫苗可預防疾病的發病率也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據了解,北京市在原有流感監測、癥狀監測等監測系統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涵蓋16個區縣28家哨點醫院的呼吸道多病原監測系統和涵蓋城區-近郊-遠郊10個區縣10家哨點醫院的住院嚴重呼吸道感染病例監測系統。此外,還在全市10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快速檢測工作,在城六區和通州區建立確證實驗室,其他區縣全部開展CD4細胞檢測,城鄉“艾滋病實驗室一體化建設”全面實現。
在社會組織中探索并提出的“從干預、動員到轉介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模式,促進男男同性性行為人群高危行為改變。目前,在北京市接受治療6~12個月的患者中,有96%患者病毒得到完全抑制,超過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90%的最新目標。
市區兩級“分片包干”聯系制度的建立,落實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社區管理治療服務。目前,北京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規律服藥率達67%,較全國平均水平均高出40個百分點,在冊患者管理率達到90%,在管患者規范管理率82%,在管患者穩定率84%,均達到并超過了國家標準。

針對2015年北京市疾控工作重點任務,郭積勇表示,除了繼續加大對艾滋病、結核病等重點傳染病及精神衛生、職業衛生專項防治規劃外,還要加大頂層設計,研究建立慢病防治結合的管理機制和模式。以高血壓、糖尿病管理為突破口,研究建立分工明確、上下聯動的慢病防治管理新模式,推動社區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的慢病防治新格局實施。“整合利用已有的數據系統建立北京市慢性病發病監測數據平臺,對北京市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趨勢和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完善癌癥早診早治信息管理系統,實現高危人群篩查、預約、臨床檢查、隨訪和信息統計分析為一體的實時數據管理。”郭積勇說。
在傳染病防控上,郭積勇強調,2015年要創新工作機制,持續提升綜合工作能力。他說,在強化各項監測工作的基礎上,要推廣呼吸道、腸道多病原監測,加強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監測和預警,加強疫情分析研判,及早發現疫情苗頭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置。要在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現HIV、梅毒快速檢測能力全覆蓋,并推動艾滋病免費抗病毒定點醫院全面實施“一站式服務”,開展男男同性性行為人群、青年學生、老年感染者等特定人群的行為特征以及艾滋病流行模式調查,探索有效干預模式,遏制艾滋病經性途徑傳播,在第三輪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中探索建立“一區一策”的工作模式。至于何謂“一區一策”,郭積勇說:“各區縣按照各自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防控措施。其中,針對特殊人群和重點人群,讓他們在既往的難題中有針對性地研究防控措施。”
此外,在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機制中,2015年還將全程引入商業保險補償機制,實施“三全建設”,即出廠、儲存、運輸、接種每個環節冷鏈全過程監控疫苗冷鏈管理;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冷鏈監控;全市555家門診的所有冰箱全覆蓋,并實時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