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馬昊楠
許多病人往往都有這樣的經歷,在一家醫院做的檢查,如B超、CT等,將其檢查結果拿到同級醫院卻得不到認可,無奈之下,只得按照醫生要求重新檢查。但其實早在2006年,原國家衛生部辦公廳就曾發布關于醫療機構間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互認有關問題的通知,2010年又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強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推進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工作,各省(區、市)同級醫療機構之間要于2010年底實現醫學影像資料互認和常規臨床檢驗項目結果互認。但時至今日,檢查結果互不認可的現象仍然屢見不鮮,許多患者表示不解,那么醫檢結果互認制度的受阻是否是醫院追求利益所致?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多位臨床醫生,希望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
走進各大醫院的大型檢查科室,如CT、核磁共振、B超等檢查室,我們不難看見一臺臺結構復雜的檢查儀器,我們所有的檢查結果均出自這些儀器設備。然而,由于目前生產這些精密設備的醫療企業眾多,即使是同一規格的設備就有數家甚至數十家企業生產,自然每一臺設備所出的檢查結果也會有所差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生說道:“各家醫院都會根據自身的條件去選購醫療檢查設備,即使所選設備的規格相同,但品牌廠家也不會相同,如果患者拿著別家醫院的檢查結果向我問診,在一些重大疾病上,我會出于因儀器不同而可能造成檢查結果差異的考慮,讓患者重新檢查,作為醫院的醫生,我與醫院會為本院檢查結果負責。”該醫生進一步講道:“像CT儀、B超機等檢查設備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后都會出現一定的誤差,這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而各個醫院對于醫療檢查儀器的校準自成一體,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例如CT儀中需要定期校準檢查床的移動精度,且要求檢查床的誤差不得超過±0.5mm,恰恰就是對于±0.5mm的標準,各個醫院就有各自的理解,而一臺CT儀需要校準的地方有很多,這些誤差值相加所造成的結果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簡單。再比如尿常規檢測中,對尿糖的檢測,有的醫院化驗單上一個“+”代表5 mmol/L,但有的醫院則代表14 mmol/L,這給檢驗結果互認帶來很大困難。要實現結果互認就應該達到同一標準,在不同實驗室均得出相同的檢驗結果,這就需要實驗室有完整的質量控制體系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質量控制涉及到實驗結果的再分析、再確認,保證出具合格的檢驗結果報告單。實現互認,還需要規范檢驗結果報告單,包括報告單的書寫方式、對檢驗結果的描述方式、參考值的表示方式等。可以看出,實驗室互認,就是要使整個檢驗系統工作達到標準化、規范化,確保全過程輸出結果的質量要求,為檢驗結果互認奠定基礎。但即便如此,檢驗結果互認也是有條件的,臨床檢驗結果不可能全部互認。”

▲插畫/李萍
造成醫檢互認制度推行受阻的又一因素就是醫生水平的問題,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即使同一家醫院的同一檢測設備,但由不同的醫生操作,其檢查結果也難免存在差異。一位醫生這樣對記者說道:“經常會有一些病人拿著片子給我看,其中不乏一些在我看來照得并不清楚的片子,其直接結果可能造成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誤判,不可否認,其中有檢查設備硬件方面的問題,但我認為醫生的能力和水平的差異是造成這一現象更本質的原因。人們有時會把影像科醫生的工作想得過于簡單,其實不然,即使患者病灶部位相同,但年齡、高矮、胖瘦等患者自身的因素都會影響所拍片子的質量,通俗地講,就是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照法,這些都需要醫生在長期的工作中逐步摸索。除此之外,普通醫生并不一定精通分析CT片子,影像科醫生有責任描述異常情況,以供臨床醫生參考。如果錯過了應該描述的內容,或描述不規范,影像科醫生是有過錯的,如此看來,一張片子的好壞與檢驗醫生對片子的判斷能力都會對臨床醫生的診療造成影響。如果檢查結果可以輕易互認,那么就要保證每一個影像科的醫生水平能力一致,這又談何容易?”
醫生對病情判斷能力的差異也是醫檢結果難以互認的原因之一,這往往體現在醫生對疾病的誤診方面。眾所周知,醫生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積累的職業,一個醫生水平的高低,與其資歷,工齡長短,治療經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一些醫生由于經驗不足,對復雜疾病的認識程度不同,在面對一些疾病時會存在誤診的可能,例如結核病,原來很常見,但由于國家大力干預,結核病發病率已經很低了,導致現在有很多新醫生根本沒有接觸過結核病,在臨床上沒有這方面的意識,結果碰到這類疾病時,往往會認識不準,造成誤診。而且,對于一些復雜性的疾病,或一些疾病的臨床反應及檢查結果相似,本身就容易混淆,此外一些醫生過度依賴檢查結果,也使其診斷結果有誤診的可能。試想一下,面對同一個病人,不同醫院的檢查會有所不同,同一個影像或標本,不同醫生的解讀也不同。而對于來自外院的結果,本院的醫生無法與檢驗、影像醫生及時溝通,心里就沒底。更何況,來自其他醫院的檢查結果,是否有誤診和漏診,也值得懷疑。
在臨床上,因為上述幾種情況對醫生診療判斷造成誤導的案例屢見不鮮。一位受訪醫生對記者說道:“曾有一位外地患者因左下胸疼痛到當地的醫院求醫,經過CT檢查后,當地醫生發現該患者胸膜處有陰影,便懷疑是腫瘤。之后,該患者又輾轉來到我這檢查,經過仔細地詢問和檢查最后得知,該患者全身臟器無特殊病變,胸膜上的陰影是陳舊傷所致,該患者也只是肌肉拉傷而已,因CT檢查無法判斷肌肉拉傷,加之患者本身有陳舊傷,如不仔細檢查,就會誤診。如果醫檢結果可以輕易互認,醫生誤診的概率想必又會增加。”
從法律規定上看,法律要求醫生要盡注意義務。如果醫師沒有親自對患者進行檢查,沒有做必要的化驗和其他檢查就開處方或進行其他治療則違背了醫生應盡的注意義務,屬于違法行為。《執業醫師法》中也規定,醫生必須對病人親自檢查后,才能做出處置決定。如果醫生沒做檢查,只是憑借其他醫院的檢查結果下結論,一旦誤診誤治,其后果一定是這位主治醫生承擔,在采訪中,幾乎所有醫生都談到了這一點,因此醫生本著為病人負責的態度,要求患者重新檢查,也可以理解。此外,現在的大型醫院,都有較為完善的檢查科室,作為醫院,自然會想到設備的投入與產出的成本,細化到醫院每一科室的績效考核政策,使得檢驗科室作為醫院的盈利科室的事實也客觀存在,即使真的有一天,醫院的檢查設備和醫生的經驗、能力都達到同一水平,如何保證醫院能夠徹底回歸公益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