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第二人民醫院(515011)余玉川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及骨質增生壓迫頸部脊髓或頸神經根之疾患,又稱頸椎綜合癥,中醫屬“骨痹”,“慢性勞損”范疇[1]。隨著現代社會工作節奏加快及工作方式的改變,職業人員因工作繁忙而長時間低頭伏案,頸椎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及年輕化趨勢[2],頸椎病根據受壓組織不同分為5種類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混合型。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較常見的一種,又稱眩暈型頸椎病,當頸椎發生退變、椎節不穩時,橫突孔之間的相對位移加大,穿行其中的椎動脈受刺激或扭曲機會增多,進而引起腦供血障礙,產生一系列癥候群。將我院收治的136例頸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對觀察組進行系統康復護理干預,有效改善頸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癥狀,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影像學(X線、CT、核磁共振檢查)明確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住院患者136例,年齡38~80歲,平均48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8例。①對照組:男36例,女32例,采用常規護理;②觀察組:男30例,女38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治療、認知干預,在日常生活行為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護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均無明顯差異(P>0.05)。經過4個月的治療及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采用常規推拿、按摩、藥物、治療、護理方法。
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系統康復護理干預。
3.1 心理護理干預 頸椎病屬心身疾病范疇,本病病程長,癥狀復雜,誘發因素多,難以根治,給患者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有恐懼感,缺乏安全歸屬,此時護理人員精心的護理尤為重要。首先建立干預的基礎,融洽醫護患關系,取得患者高度的信任,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的抑郁因子很高,僅次于交感神經型[3]。老年人還會產生悲觀失望,難以配合治療。我們與患者及時溝通,提供安靜、安全的就醫環境,臥床休息,減少頭部搬動,提供社會心理支持,以減輕恐懼心理,并采用通俗易懂語言告知患者本病的發病機理、主要癥狀、患者病情輕重、治療方案及預后,耐心回答患者的提問,使患者對自己病情有一個全面掌握,對醫護人員信任感增強,以樂觀向上、開朗自信的情緒去感染患者,并向其介紹成功病例以消除思想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2 疾病認知干預 詢問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護理人員將疾病的相關知識對患者進行講述,使患者掌握頸椎病的病因、治療措施、疾病的預后等相關知識,讓患者對疾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特別講解不良的生活習慣、行為及負性情緒等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的影響。使患者認識到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時間進行預防與治療,糾正患者的錯誤觀念,促進患者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治療。
3.3 運動療法干預 ①指導患者在疾病慢性期及恢復期進行頸椎操自我康復訓練,以放松、活動頸肩部。望天花板寫米字訓練法:步驟包括左右旋轉、環繞頸項、縮頭松肩、伸頸拔背、回頭望月、雙手上舉、挺胸松肩、與項爭力等。每個動作重復5~10次,并逐步增加,每天1~2次,每次10min。運動力量要緩和,用力均勻,使各肌群和韌帶得到鍛煉和休息,持之以恒。②指導患者頸部按摩,用手小魚際自風池穴沿頸部按摩至肩部,重復10~30次,用雙手拇指或中指點按風池、肩井等穴位。③屈伸側旋:先按照前屈、后伸、左側曲、右側曲、左旋轉、右旋轉的順序各做5次,再按相反方向各做5次;頭臂牽拉:頭頸向左前傾斜,右臂向右后伸展,做相反方向的牽拉,做20次;換對側做20次。④指導患者足底按摩用拇指指尖或指腹,也可用第二指或第三指的關節,以數毫米幅度移動,力度最初較輕,漸漸增強,以稍有痛感為宜,按摩時間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0min左右,持續20d。

附表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3.4 嚴密觀察病情,及時對癥處理 觀察并記錄眩暈發作,嚴密觀察患者癥狀發作時所處的環境、狀態、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了解發作時患者的感覺,是否有惡心、嘔吐、出汗及面色蒼白等,定時測量并記錄患者的T、P、R及BP,尤其是在發作時,了解血壓是否下降,與體位變化有無關系,飲食與眩暈癥狀有無關系。對于惡心、嘔吐較重者,準確記錄其24h出入量,給予胃復安肌注以緩解癥狀。觀察心電圖及電解質變化,及時補充丟失的電解質,如補K+等,以免出現低鉀而引起心律失常,維持體內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穩定。協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查,在無相關禁忌證的情況下方可進行治療。
3.5 康復保健干預 ①囑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頸部疲勞,勿過久的伏案工作;②睡枕勿過高或過低,一般以10~15cm為適宜高度;③囑翻身、轉體、側頭等動作時應緩慢,不宜過快和過猛,以防加重頭暈,發生猝倒;④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證機體微量元素的攝入,以助生理正常調節;⑤做好康復功能鍛煉指導,如頸部肌肉、風馳穴的按摩,頸椎十字運動,左右旋頸等,每次四大八拍,每日早、晚各一次;⑥注意防涼,受潮,預防感冒,避免這些不良因素加重本病的癥狀,增加復發率。
3.6 加強基礎護理 急性期應嚴格臥床休息,保持室內安靜,避免聲、光刺激,減少患者痛苦。眩暈發作期,患者生活多不能自理,無法自行進食,故根據病情及惡心、嘔吐等情況,給予流質及半流質飲食,且需協助患者進食,嚴重者可暫禁食,靜脈補足所需營養成分[4]。緩解期應進清淡、低鹽、低脂飲食,并保持大、小便通暢;嚴重者有二便失禁,需保持衛生。
3.7 日常生活指導干預 不可以在頸部過于勞累的狀態下工作、看書、上網等,如果長期在頸部勞累的狀態下工作只會導致頸部勞累更嚴重;必須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才可以根本地消除頸部疲勞;建議多做眼保健操進行眼部按摩,眼睛勞累會導致頸部勞累;保持良好的坐姿:低頭伏案時保持自然,頭部略向前傾,工作勿過久;調整合適的睡姿:睡眠枕頭高度適宜,指導患者制作適宜自己使用的專用枕墊: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后仰。習慣側臥位者,應將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防止頸部受風受寒:冬季出門戴圍巾,積極治療頸部外傷、感染、結核、淋巴結炎和椎間盤炎等疾病,也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一環;日常生活中避免頭頸部過度后仰或前傾前屈;走時抬頭挺胸,兩眼平視前方。
3.8 社會支持 指導患者親屬、同事、朋友多給予關心、體貼,經常來探視,給予患者精神鼓勵,經濟支持和細致的生活照料。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治愈:原有癥狀、體征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顯效:原有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體征有所改善,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無效:原有癥狀、體征無改善。
4.2 治療結果(見附表)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發病較多的一型疾病,其原因是頸椎橫突孔增生狹窄,上關節突明顯增生肥大,直接刺激壓迫椎動脈,頸椎進行性改變致其穩定性降低,在頸部活動時椎間關節過度移動而牽扯椎動脈,頸椎交感神經興奮,反射性地引起椎動脈痙攣所致。本研究中對照組方法在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采用系統康復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心理護理干預、疾病認知干預、運動療法干預,縝密觀察病情,及時對癥處理、康復保健干預、加強基礎護理、日常生活指導干預、社會支持等系統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結果有效地提高了臨床療效,控制了該病的復發。
本病越來越年輕化,頻發化。針灸,牽引能有效地緩解頸部肌肉痙攣,消除局部炎性水腫,改善椎動脈受壓情況,配合靜滴活血化瘀中藥制劑紅花黃色素能更有效緩解椎動脈痙攣,增加腦部供血供氧,從而使眩暈及各種疼痛癥狀迅速改善。我們針對患者具體病情,經過嚴格地中醫辨證后,從病因、癥狀、心理和預防等多方面入手進行整體護理,并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本研究在綜合治療基礎上針對本病的發病特點給予患者在心理、癥狀、治療、康復、生活、健康和工作等全面正確的護理指導,能加快患者的康復,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減少本病的復發率[4]。本次研究表明,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通過心理護理干預后,患者不良情緒得以改善,對于疾病的康復起到積極的作用。綜上所述,傳統治療方法配合系統康復護理干預是一種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值得推廣應用。因此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采取恰當的護理,正確的指導和有效的預防相當重要,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