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
在古代漢語以及現代普通話中,“不”字多作為否定副詞,其語法功能用在動詞與形容詞前作狀語,起限制和修飾的作用。而“不”字單用作否定回答,用于句尾表示疑問則很少出現。
晉城方言中,“不”字作為詞綴應用廣泛,以前綴、中綴形式分布于晉城方言中,構成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各種詞匯。本文選取大量晉城方言中的例子,通過比較和分析得到詞綴“不”在晉城方言中的作用,并展現“不”字在晉城方言中豐富多彩的變化,以及其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晉城方言屬于晉語區,晉語在語音方面的特點是發音時含有入聲,在詞匯方面的顯著特點是表音詞綴普遍存在。如前綴“不”在晉語東南區、北區、中區使用頻率較高,沒有詞匯意義,只表示讀音,有時表示語法意義。前綴“不”通過和其他詞語組合構成名詞、動詞和形容詞。
名詞是實詞的基本類型之一,表示事物和時地名稱。在晉城方言中,“不”字構成名詞數量較少,主要包括兩個字詞語:
不籮:表示用木條或者其他材料編織的沒有邊沿的筐子。
例:趕快把面粉晾到不籮里,不要悶壞嘍。
不籃:表示用木條或者其他材料編織的有邊沿的筐子。
例:白菜在不籃里頭放著呢。
不涕:表示鼻涕。
例:感冒了,我一直留不涕。
不穗:表示麥穗,麥子的果實。
例:麥長出不穗兒了沒有?
不浪:表示棒子
例:你拿根不浪干甚呢。
上述含“不”方言詞匯中,多表示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或物,如表示飲食、工具、材料等,千奇百怪,豐富多彩。這些方言詞語融入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動詞一般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或存在、變化、消失等。不同動詞依據一定的規則可以分為不同種類。晉方言中,“不”字構成動詞的數量比名詞豐富,可分成兩類:普通類動詞和特殊類動詞。
1.普通類動詞
普通類動詞多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等,晉城方言中“不”作為語素組成普通類動詞起兩類作用:第一類,“不”具有否定意義,充當副詞角色,起修飾、限制作用。第二類,“不”作為語助詞,沒有詞匯意義。
“不”字做副詞:
不行(行在晉城方言中讀陰平):表示不作興,不流行。例:最近幾年已經不行吃穿了。在普通話中“不行”表示能力不夠、結果不理想或者拒絕等意思。例:對于講課,我真的不行。
不沾:表示能力不行,不擅長。例:這個題一看就很難,我不沾。在普通話中“不沾”表示跟某物不發生關系,不接觸到某物。例:我不沾毒品。
不敢:表示但愿別,千萬不要,常常和“可”連用,組成“可不敢”。例:你可不敢在我爸面前說漏嘴。普通話中“不敢”表示做事缺乏勇氣等。例:我不敢蹦極。
不支事:表示不管用,無濟于事。例:靠吃藥一點都不支事,你的病不是吃藥就能治好的。
第二類作語助詞,沒有詞匯意義。
不挑即挑,表示人或者動物來回發瘋扭動。例:她在床上一直不挑。
不濺即濺,表示液體從器皿中濺出來。例:洗腳的時候不要把水不濺出來。
不咂即咂,表示快頻率咀嚼發出聲音。例:吃飯的時候不要不咂嘴 。
不眨即眨,表示眨眼睛。例:眼睛進東西了,不眨不眨就好了。
“不”字這一用法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出現,在許多大型字典中如《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新華詞典》《辭源》《康熙字典》等都沒有收納這一義項。在晉城方言中保留并明確闡釋了這一用法。
2.特殊類動詞(分音詞)
分音詞即漢語方言中利用反切注音方式構詞形成的一類詞語。一般將一個音節分成兩個音節來讀,通常把音節的聲母和韻母分開,在聲母后插入一個弱化韻母,同時在韻母前插入邊音等聲母,形成一個具有雙音節的詞語,如“圪拉”相當于刮,“你把碗圪拉凈”即“你把碗刮凈”。此處“刮”分成兩個音節來讀,“刮”字中的聲母和韻母分開,聲母后面插入一個弱化韻母,韻母前面插入邊音“L”形成了“圪拉”。
晉城方言中,由“不”字構成的分音詞如下:
不爛(拌)即攪拌。例:你把涼菜不爛一下。
不來(擺)即擺動、搖晃。例:不要一直不來你的腿。
不拉(扒)即扒動,手腳用力使物體移動。例:這個小孩正在不拉土呢。
不楞(蒙)即覆蓋。例:下雨了,把車不楞上。
通過例子得出分音詞的前后兩個音節只有表音作用,與意義無關。晉城方言中,分音詞第一個音節與原詞雙聲,第二個音節與原詞疊韻,后一個音節是以邊音[l]為聲母,所以又叫做“嵌[l]詞”這在整個漢語方言中并不多見,是晉語獨有的特點。
形容詞主要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特征等,前綴“不”字所構成的形容詞在晉城方言中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不賴:表示不錯,挺好。例:你這廚藝真不賴。
不歪:表示很好、很不錯,可以和不賴互換。例:你這廚藝真不歪。
不含糊:表示有能耐、能行,一般用于贊美語境。例:你是個要強的人,你女兒也不含糊。
不成灘氣:表示不上進、沒出息。例:你天天趴在電腦上,太不成灘氣了。
這些詞語有褒有貶,充分反映出人們心理狀態,生動貼切,具有很強的口語色彩,廣受喜愛,使用頻率很高。
1.詞綴“不”只表示讀音,沒有實際詞匯意義。如:“不爛”“不拉”。
2.其他用法,如:“好不自在”“好不快活”,在晉城方言和普通話中都得到廣泛運用,但此處“不”字的用法比較特殊,不表示否定意義,類似于語助詞的用法。產生原因為“不”字詞義的不斷虛化脫落。例如,“不時,時也。”但不同之處在于此處“不”字不能省略,人們一般不說“好自在”“好快活”。同時又類似于詞綴,但是不同之處在于“不”字省略后詞語的意義完全沒有發生變化。
1.晉城方言中“黑不溜秋”“紅不拉幾”“黑不隆冬”“灰不溜秋”等詞中,“不”字是一個襯字,類似于助詞的語法功能,能使詞語讀起來更生動形象,或補充主要字體表達意義所漏掉的含義,使主要字體表意更深,有利于形象化和口語化,也讓每個詞語增添了活力,具有動態美。
2.由兩個字、三個字或四個字組成的“不”字短語,獨樹一幟、屹立于瀚海之中,其口語色彩鮮明,如“不爛”“不挑”“瘋不真兒”“白不叉叉”表達意義生動形象,非常貼切,真實貼切地體現人們的生活,普通話中的任何詞語都無法取代。
晉城方言,以其獨特的語言系統屹立于語言之林,其中“不”字作為詞綴融合在晉方言中,以其構成的名詞、動詞、形容詞貫穿了晉城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靈活的構詞功能,以及豐富的表意功能,使詞匯的情感色彩更加生動,表意更深,更具活力,口語化更加明顯,真實、貼切。
[1]陳慶延.晉語核心詞匯研究[J].語文研究,2001(03).
[2]常莎.晉城方言初探[D].蘇州:蘇州大學,2008.
[3]王兵旭.“不”字的語助詞義項不應丟失[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6(01).
[4]李潤.“不”字本義辨[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7(03).
[5]喬全生.晉語附加式構詞的形態特征[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3).
[6]侯燕玲.山西陵川縣西河底話詞匯與普通話詞匯意義差異[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
[7]傅朝陽.方言小詞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8]陳慶延.晉語核心詞匯研究[J].語文研究,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