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和中央“一帶一路”的戰略,推動廣西武鳴區域經濟發展與“中國-東盟特產城”項目的實施,中國特產采購協會與武鳴縣人民政府在廣西南寧共同舉辦“2015中國特色商品國際供應鏈發展論壇暨武鳴義烏小商品批發城授牌儀式”等系列活動。
在論壇發言中,中國特產采購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諶建章通過南寧武鳴近海、近邊,沿江、沿線的區域優勢,以東盟市場和良好的資源為依托,發展特色產業,推動武鳴的經濟發展為背景,就“一帶一路”戰略帶給中國特色產業的機遇進行了詳盡闡述,以下為發言摘錄。
一
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
利用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傳承歷史、面向未來、順應時代潮流,是造福中國-東盟共同發展的重大戰略構想,為中國-東盟關系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中國和東盟地緣相近、血脈相連、人文相通、商緣相聯、利益相融,具備有利的合作優勢。中國特產一直以來都擔負著發展民族經濟、對外文化交流、富民強國的重任,“一帶一路”建設不僅為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開辟了廣闊空間,也為沿線各國開展多領域合作帶來了重要契機,也是宣傳推廣中國千年農耕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民族特色內涵,打造世界精品品牌的歷史機遇。南寧具有近海、近邊,沿江、沿線的區域優勢,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橋頭堡城市,一定要抓住這個發展機遇,以東盟市場和良好的資源為依托發展特色戰略性產業,對于與東盟相鄰的廣西來說具有廣闊的前景,這是廣西發展特色戰略性產業的一條重要途徑。
二
抓住特色文化促進國際交流
去年8月8日,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在這一文件中,也提到了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從現代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往往經濟高地就是文化高地。古時候,絲綢之路之所以成了中國文化向外傳播的渠道,是因為那時中國是世界的經濟高地。美國只有幾百年歷史,但不能否認全球人現在都受到了美國文化的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毫無疑問是文化帶,但基礎是經濟帶,資本的戰略作用是關鍵。如果開展特色文化資源的平臺型投融資,整合絲綢之路特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完全可以變成文化產權,可以注冊公共知識產權變成特色文化產權,這些產權應放在產權交易所對接,同時也是尋求資本合作。因此,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擁有十幾個跨境民族的廣西,特別是武鳴作為壯族之鄉,在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上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尤其要抓牢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機會。
三
抓住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國際化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掌握了科技創新的核心,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特別是特色產業,只有科技創新才能突破產業瓶頸。近年來,中國與東盟高度重視科技合作,中國與東盟10國都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并共同支持了超過1000個合作項目,涉及產業發展和社會民生各方面。南寧具有近海、近邊,沿江、沿線的區位優勢,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橋頭堡城市,要抓住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國際化的機遇。
四
制定標準占領國際貿易話語權
據世貿組織統計,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已占貿易新規則總量的七成。近些年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世界范圍內的技術標準競爭越來越激烈,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標準化工作,標準化工作的地位由日常工作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技術標準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產業游戲規則,誰掌握了標準制訂權,誰的專利成為標準,誰就掌握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和市場的主動權,誰將成為最大受益者。因此,我們必須把制定國際標準、爭奪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當作重中之重。制定標準占領貿易話語權,首先要強調政府在標準化體系中的主導作用;其二提高對標準重要性的認識、加強標準制定與研發工作的整合;其三針對融合技術以及新興技術制定標準、重視標準教育和培訓;其四加強對國外標準戰略的研究,避免標準成為技術貿易的壁壘。
五
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必須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大企業無法替代的作用。保護知識產權最根本的是鼓勵企業創新,必須盡快形成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我國要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須不斷地提升區域、產業和企業的核心竟爭力,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的質量和數量。
發展知識產權經濟的大環境在于政策與制度創新。政府應當第一著力抓好制定我國的技術創新法,形成對技術創新、知識產權確立以及擴散全過程規制的制度結構;第二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配套政策,使企業成為研發和技術轉移的主力;第三加強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的銜接配套,促使知識產權的潛在經濟利益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