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峰
第七問:如何理解創意、創造和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呢?
答:創新是一個思維與實踐、市場與效益緊密聯系的發展過程,離不開創意和創造,三者是相互依存、密切相關、不可或缺的關系,沒有創意就不會有創造和創新,創新的發展會進一步推動創意的升級和創造的產生。從發展過程看,創意是創新過程中的初始階段,也是策劃、謀劃、務虛階段;創造是中期階段或者說是出成果階段,也是實驗、中試階段。人們有時將創造與創新混淆在一起,分得不是十分清晰,因為創造里面有創新,創新里面也有創造;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創新也主要是企業行為,所以創新應是商業化、市場化、產業化階段,也是成果能夠見到效益的階段。實踐證明,社會各個領域都存在著創新,但是熊彼特所指的創新主要是技術創新,創新與創造在不嚴格的定義下是可以互換使用的。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講,創新主要是指技術創新,即指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創造,沒有經濟效益的創造是不能稱其為創新的。創新和創造都是要出成果,其成果都具有首創性和新穎性,這是它們的共性。創造不一定具有社會性和價值性,創新則必須具有社會性和價值性,這就是它們的差異性。
第八問:什么是TRIZ理論?
答: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特工與前蘇聯的克格勃曾經進行過無數次驚心動魄的間諜戰,其中一次就是圍繞著被稱為神奇的“點金術”展開的。這個“點金術”就是當前世界上著名的發明問題解決理論,被簡稱為TRIZ理論,它是由前蘇聯發明家G. S. Altshuller在1946年創立的,TRIZ就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的拉丁語縮寫,后來Altshuller也被尊稱為“TRIZ之父”。
劃時代的“發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創新理論,揭開了人類創新發明新的歷史篇章。Altshuller以新穎的方式對專利進行分類,他們特別研究專利發明家解決發明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而發現250多萬份專利中只有4萬份是有發明的,其他都是某種程度的改進與完善。經過研究他們發現:技術系統的發展不是隨機的,而是遵循同樣的一些進化規律,人們根據這些進化規律就可以預測技術系統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們也發現技術創新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和矛盾是相似的,而大量發明創新過程都有著相似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因此,Altshuller等人指出:創新所尋求的科學原理和法則是客觀存在的,大量發明創新都依據同樣的創新原理,并會在后來的一次次發明創新中被反復應用,只是被使用的技術領域不同而已。所以發明創新是有理論根據的、是完全有規律可以遵循的。
TRIZ是一門科學的創造方法學。它是基于本體論、認識論和自然辯證法產生的,也是基于技術系統演變的內在客觀規律來對問題進行邏輯分析和方案綜合的。它可定向地一步一步地引導人們去創新,而不是盲目的、隨意的。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包括解決技術矛盾的40個原理和沖突矩陣,解決物理矛盾的4個分離原理和11個方法,76個發明問題的標準解法和發明問題解決算法(ARIZ),以及消除心理慣性的尺寸—時間—成本算子等。它使人們可以按照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針對不同問題、在不同階段和不同時間去操作和執行,因此發明就可以被量化進行,也可以被控制;而不是僅憑靈感和悟性來發明。
重要的是,借助TRIZ理論,人們能夠打破思維定式、拓寬思路、正確地發現產品或系統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創新思維,找到具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同時,TRIZ理論可以有效地消除不同學科、工程領域和創造性訓練之間的界限,而使問題得到發明創新性的解決。目前TRIZ理論已經運用于各行各業,世界500強中的多數企業都已經成功地利用TRIZ理論獲得了發明成果和企業發展。所有這一切都證明了TRIZ理論在廣泛的學科領域和問題解決之中的有效性。
責編/劉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