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華
1954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應邀訪華。一天晚上,周恩來在懷仁堂宴請印度總理尼赫魯。宴會的氣氛熱烈而友好,正推向高潮之際,即兩國政府首腦舉起酒杯正往一起碰的時候,忽然斷電了。懷仁堂頓時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有的人不免有點慌亂。
事后有人開迷信玩笑,說中印關系后來發生緊張,有一段黑暗,這次斷電就是預兆。玩笑歸玩笑,燈又亮起來后,兩國總理還是碰響了杯,宴會繼續進行。當時周恩來從容大度,不露聲色,好像什么事也不曾發生一樣。
但多年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的人心中有底,這樣重大的場合,出這么大“洋相”,總理在宴會后肯定要追究……
可宴會結束之后,周恩來根本沒有馬上提斷電的事,回到西花廳,照樣批閱文件,好像已經忘掉了這件事。身邊工作人員未免都感慨:一向嚴格細致的總理這次怎么了?泰然處之,完全無所謂,這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例外。
當他們也把這件事丟在腦后時,卻不料想,凌晨3點鐘周恩來突然停止了工作,命令他們立刻發通知,把外交部、中央辦公廳、北京市電力局等部門的負責人都叫來開會,一刻也不許耽擱。
這些部門的領導人在總理辦公室的緊急通知聲中,紛紛爬出熱被窩,冷水擦臉,盡管哈欠不斷,全身難受,但依然盡快地趕來西花廳。王炳南(1909-1988,新中國成立后,擔任政務院外交部辦公廳主任、部長助理,協助周恩來開展外事工作)還以為國際上發生了什么大事,剛問半句,周恩來已經嚴肅責問:“中南海懷仁堂的電力都沒有保證,這個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上?”
與會者個個面面相覷,這才明白深夜驚夢的原因。周恩來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追查原因,一個人一個人地追究責任,根據責任大小做出了不同的批評,并一起研究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的措施。
在追問到亞洲司司長陳家康時,周恩來問:“你是亞洲司司長,這個事你怎么解釋?”
當時會場氣氛一直很嚴肅,印度在亞洲,周恩來問亞洲司司長不能說沒理由。陳家康說:“總理,我們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亞洲司管與印度的關系,可管不了電燈啊。”
一句話說得周恩來笑了,大家也都跟著笑了,氣氛才緩和下來。周恩來看看大家,又看看窗外,窗外的天空已經發亮了。
“你們沒少打哈欠,知道嗎?我有意在這個時候把你們找來!”周恩來用指頭在空中敲敲,仿佛是想敲醒大家,“是要讓你們印象深一些。你們是從被窩里爬出來的吧?”
這一來,大家不由得都笑起來,有的苦笑,有的捧腹大笑,一夜的疲勞頓時全部消失了,留在腦子里的只剩下總理不乏嚴肅的笑容和這次停電事故帶來的深刻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