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一詞是對在學校中從教者的稱謂,“傳道、授業、解惑”是其基本職責。“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或傳授學術的人,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后來,人們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19世紀末,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辛亥革命元老將“西學”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后,遂開始在《學生操行規范》里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但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民國時期開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實,在“老師”之外,古代對教師的稱呼還有很多,有些已經相當陌生——如師長、夫子、山長、師傅、師父、西席、師保、宗師、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詞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種職稱,但在古代太學中則是講學的博士。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始設教授)、助教(在國子監任教的教師)、學博、講郎、教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