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晨辰
摘 要: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重要的后備力量,已經具備相當的人力資本存量,但由于環境、政策、教育、產業、大學生自身等體制性和機制性因素的制約,還難以實現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在眾多影響因素中,大學生自身的就業心態為最重要的主觀因素,屬于內因,論文以分析當前我國很多大學生存在就業期望值過高,盲目從眾、自負、自卑以及依賴等不良的就業心態為著眼點,剖析影響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影響因素,從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等方面就行具體闡述,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對策,引導大學生調整就業心態,轉變人文思維定式,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進而為大學生及時就業提供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企業就業;企業就業心態;分析;對策
一、引言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著力促進創業就業,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749萬人,為歷史最高,要加強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轉變大學生就業心態,鼓勵到基層就業,“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拓寬大學生就業途徑,是高校緩解就業壓力和提高就業質量的現實需要,也是高校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和實現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以及畢業生就業市場體制的逐步確立,畢業生就業實現了從傳統的計劃分配向市場調節的轉變,即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形式變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這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很多挑戰,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壓力。具體表現為環境、政策、教育、自身等障礙因素。這些因素通常表現出復雜的關聯關系,彼此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因此對這些障礙因素進行剖析,引導大學生調整就業心態是緩解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困境的重要途徑,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二、大學生就業心態問題分析
1.從眾心理
當前我國很多大學生都缺乏明確的就業目標,在擇業以及就業時存在一定的盲目從眾心理,沒有主動出擊去尋找就業機會,而是盲目跟風報考公務員或者是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考取各種證書,甚至是不惜花費很多財力去報考輔導班。在擇業過程中,大部分大學生缺乏對自身的就業優勢的全面客觀分析,導致最終錯失很多就業機會。而且他們普遍趨向于北上廣等發達城市的就業市場,不愿意投入欠發達的偏遠地區工作,即使最終勉強擠入就業崗位,也會發現很多不盡人意之處,殘酷的崗位競爭甚至會導致失業,進而不得不進行二次就業選擇。
2.自負心理
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很多大學生由于自信心膨脹,心理定位偏高,而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遲遲不能落實就業崗位。具體而言,多數大學生以學歷文憑以及各種證書為就業砝碼,過高的估計自身價值,在就業時將目光鎖定在國企、外企等大企業,完全過濾了規模較小的中小型企業,而且對工資待遇以及工作崗位的要求定位很高。然而,就業崗位對能力的要求遠高于學歷,工資薪酬也并不是與學歷和證書掛鉤,所以自負心理導致就業定位過高,最終往往會被篩選出局,承受沉重的打擊。
3.自卑心理
在中國的大學生群體中,不乏一些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辭而又成績平平或者是存在一定生理缺陷的學生,他們往往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在擇業過程中缺乏自信心,甚至過分自卑,總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勝任工作,也無法和別人在就業崗位競爭。
4.依賴心理
多數大學生會寄希望于學校、老師、父母以及各種人際關系,依賴親朋好友以及老師同學去幫助其開拓就業渠道,然而更多時候并不能通過人際關系找到滿意的工作,因為他們在擇業時就放棄了自我選擇權,完全依靠父母或者親友好友的意志去選擇從事相應的工作,最終因依賴心理而陷入就業困境。
三、大學生就業心態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
1.社會因素
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市場供求不平衡,表現在專業需求不平衡,大學生就業期望與社會需求不平衡等方面,而且市場信息資源不充分,不利于招聘單位把握大學生的就業意向,也不利于大學生抓住就業機遇;另一方面,就業市場中仍然存在招聘歧視現象,直接侵害了大學生的平等就業權利,常見的招聘歧視有學歷歧視、性別歧視、身體健康狀況歧視等,這就導致很多優秀的大學生被招聘單位拒之門外,進而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打擊,甚至產生自卑心理,無法鼓起勇氣面對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父母忽略子女的實際就業需求,而將自身的就業期望施加在子女身上,過多的干涉子女的就業,甚至為以自己的意志為子女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限定子女的就業發展方向。
3.學校因素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都沒有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中心,而且還缺乏全面的就業心理輔導。具體表現為,學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以及相關的就業指導課程無法惠及所有學生,平時也得不到學生的普遍重視,導致學生無法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以及就業觀,甚至無法依據自身實際能力水平來量身定制職業發展規劃,進而引起很多大學生出現盲目從業心理。同時,由于很多學生對學校的就業心理輔導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而且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來落實相應的心理輔導工作,導致很多大學生無法正視就業心理問題,就業心理障礙得不到有效的排除。
4.自身因素
大部分大學生在就業之前都缺乏對就業市場的全面了解,就業心理準備不充分,在面臨種類繁多的招聘信息時往往不知所措。因為他們不了解就業市場情況,不明白招聘單位對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職業素養、就業方向等各方面的要求,進而無法有效地過濾篩選就業信息。而且由于就業心理準備不充分,一旦遇到預期目標與現實情況不相符的狀況,就很容易形成強烈的心理落差,甚至形成就業矛盾心理,出現焦慮、恐慌的癥狀,進而影響應聘結果。同時,多少大學生無法正確評估自身的能力水平,沒有用坦然的心態去面對求職的失敗和挫折,并對就業產生畏懼甚至自卑心理,嚴重制約了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
四、大學生就業心態問題的相應解決對策
1.強化職業素養教育,增強就業競爭力
強化職業素養教育需要國家、學校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具體而言,國家需要通過宣傳教育,提高整個社會對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并通過實現相關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為職業素養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學校需要設置相關的課程,并配備專業師資隊伍,為學生提供職業素養教育以及就業指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以及健康的就業心理。
2.著眼未來,設立職業發展規劃
大學生在入學時就需要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以及專業特點來設立職業發展規劃,并根據自己在大學學習生活中的收獲與成長來不斷完善職業發展規劃,明確就業目標以及就業發展方向,進而為將來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志向、有抱負的大學生,在就業時需要著眼于未來發展,緊緊圍繞職業規劃來進行擇業,同時不要過分糾結于工作崗位的薪資待遇以及地域優越性等,要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在工作崗位實踐中施展才華,用更多的工作閱歷來完善自己,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3.結合自身條件,適當調整就業期望值
就業市場化以及自主擇業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很多機遇和挑戰,面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大學畢業生要客觀地評估自身的能力水平,結合自身的實際條件來適當調整就業期望值,樹立積極的就業心態。切勿好高騖遠,要堅持從基礎做起,從中小企業入手,以便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在殘酷的就業市場競爭中,大學生的各種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論文以大學生就業心態這一關鍵因素作為切入點,提出對策建議,希望藉此積極調動各方面力量,優化大學生就業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以及家庭環境,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就業心態,從而把握就業發展機遇,為大學生的職業道路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嚴玉菡.后危機時代大學生就業心態分析及對策——以浙江傳媒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10,16:225-227.
[2]李旭鵬.大學生就業心態分析及教育管理策略研究[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3:22-23.
[3]馬相海.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史志,2014,
22:137-138.
[4]汪健.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成因與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53:3-4.
[5]魯光啟.大學生基層就業觀念的現狀分析和對策——以廣東工業大學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15,0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