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玉 于濤



摘要在綠色產品質量監管中,政府以提升綠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第三方認證機構及企業則希望利用現有資源獲得最大收益。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第三方認證機構與企業容易發生權利尋租問題。有效解決權利尋租問題是保障綠色產品質量的關鍵,研究政府、第三方認證機構及企業三者共同參與的監管策略,可為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監管對策提供依據。本文首先闡述了政府、第三方與企業各自的職責,政府監管企業生產行為,第三方獲得認證后監管企業并受政府監督。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政府、第三方與企業關系概念模型,分析三者相互作用的內在機理。其次,運用博弈理論,構建了第三方與企業、政府與第三方及政府與企業間博弈模型,并進行混合策略Nash均衡求解及策略選擇分析,研究了影響政府監督、不監督,企業尋租、不尋租,第三方接受尋租、拒絕尋租行為策略的關鍵因素。再次,重點討論了政府、第三方與企業三者共同參與的尋租博弈模型,詳細闡述了第三方與企業發生權力尋租、政府監督二者尋租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①綠色產品質量監管中的尋租行為與政府的監管能力系數、付出成本、對第三方和企業的懲罰力度有關。政府通過降低監管的成本,提高監管能力,加大對第三方與企業尋租行為的經濟懲罰,能有效避免二者間的權利尋租行為。②在提高政府監管二者尋租行為效率方面,分為兩種情況。當把第三方利益放在第一位時,政府應減少第三方尋租的額外經濟收益,提高政府監督的能力系數,同時加大對第三方發生尋租行為的經濟處罰;當把企業利益放在首位時,政府應提高企業與第三方權利尋租的成本,加大對違規企業的經濟處罰。最后,給出了政府提高綠色產品質量監管效率,妥善處理博弈各方的利益訴求,避免第三方與企業權力尋租的措施。
關鍵詞綠色產品;質量監管;三方博弈;納什均衡
中圖分類號F253.4;C9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15)10-017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10.023
綠色產品是指通過采用先進的設計和制造技術,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要求,對生態環境無危害或危害少、資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的產品[1]。充分發揮綠色產品環保、節能、可循環利用的特征,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綠色產品生產、銷售和推廣過程中,普遍存在綠色標志制度不完善、綠色產品標準缺失等問題[2]。大量企業缺乏嚴格的資格認證,濫用綠色產品標志,甚至用假冒偽劣產品佯裝成綠色產品在市場銷售。這充分說明綠色產品市場上認證機構管理混亂,致使出現綠色產品標識不規范,質量不高,定價混亂的現象。在實際的監管中,第三方與企業都不是綠色產品的最終收益者,很容易禁不住利益誘惑而違規操作,發生權利尋租行為。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正當利益,可觀的尋租收益也會導致腐敗,使綠色產品的生態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政府只有妥善解決第三方與企業的權力尋租問題,才能讓第三方在綠色產品質量監管中認真履行職責。為此,本文通過對政府、第三方及企業之間博弈關系的研究,尋求綠色產品質量監管過程中各方利益訴求交集,探究制約第三方和企業行為的有效路徑,為政府制定有效的防治對策與措施提供依據。
1文獻綜述
很多學者針對綠色產品質量監管問題進行了研究,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分析政府綠色產品質量監管不力的原因。Cadman等[3]、Thorsten Wuest等[4]、凌六一等[5]從政府部門自身角度考慮,指出監管力量不足、監管權責不明是導致監管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翟博洋等[6]、李洪偉等[7]、王殿華等[8]探究了綠色產品市場上,政府監管措施單一,監管方式滯后是質量監管無效的主要原因;Debbie haski leventhal等[9]、Sabine Sedlacek等[10]分析了政府無法突破“管不勝管,防不勝防”的困局,導致政府主導的治理模式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監管企業數目多、監管范圍廣;朱慶華等[11] 、張雪梅等[12]等研究了綠色產品中政府監管的責任,提出政府制定的監管制度不合理,不能對參與人實施有效的約束和激勵,致使政府監管效率不高。
(2)闡述第三方在綠色產品質量監管中的作用。Deaton[13]、Hatanaka[14]、Peter De Maeyer[15]指出充分發揮第三方在綠色產品質量監管過程中的作用,與政府形成互補協調關系,能彌補政府監管力量不足的劣勢;Billur Akdeniz[16]、王文婧等[17]、陳彥彥[18]研究表明第三方提高了企業質量行為責任,對企業產生了一定的震懾作用,促使其按照認證標準生產高質量的綠色產品;Albersmeier F[19]實證研究了第三方認證可為消費者提供權威可信的評價依據,滿足社會對保障綠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求。
(3)研究政府、企業及第三方在綠色產品監管中策略選擇問題。McAllister L K[20]詳細闡述了第三方認證機構監管框架,提出政府只有加強對第三方的監督,才能使第三方有效地服務于綠色產品質量監管;閆禹等[21]描述了綠色產品市場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雙價博弈過程,探討了消費者組織的監管作用;高紅貴[22]分析了綠色經濟構建及發展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業兩兩之間博弈關系;Fairchild R J[23]應用博弈論研究了政府激勵企業實施環保行為的策略選擇問題;陳雨生等[24]構建了認證機構與認證機構、認證機構與企業、認證監管組織與認證機構的博弈模型,提出推動三者履行職責的對策;宋之杰等[25]、于濤等[26]構建了政府與企業間產品質量監管的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與企業間的博弈關系及策略選擇,探究了政府對企業實施監管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目前綠色產品質量監管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數研究都是定性分析政府質量監管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政府、學術界雖然已認識到將第三方引入到綠色產品質量監管的重要性,然而在發揮其質量認證作用的同時,政府如何避免第三方與企業發生權力尋租的探討卻較少。在監管過程中,研究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第三方、第三方與企業間兩兩之間關系較多,但是欠缺針對政府、第三方及企業多方參與的博弈關系研究。因此,本文不同于之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二點:①同時考慮政府、第三方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建立綠色產品質量監管中三者間的關系概念模型。明確三者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更加符合監管的實際情況,為構建三者參與的博弈模型奠定基礎。②在研究政府、第三方、企業兩兩參與的博弈模型基礎上,建立了三方(政府、第三方與企業)共同參與的尋租博弈模型,分析模型混合策略均衡以及影響均衡的關鍵因素,最后提出政府監督第三方的對策建議,為該模型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