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淳
學生過錯行為是指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不符合道德要求和學校規則的某些行為舉止。為了防止學生過錯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教師該如何矯正學生的過錯行為呢?
一、洞察學生心理,揚長避短,努力促其實現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當學生有過錯行為后,教師要先采用實際調查方法獲得客觀的第一手資料,分析和理解學生的過錯心理,觀察和捕捉這些學生的“閃光點”,不要把他們看得一無是處。應給予他們以關心,積極創造條件,使他們的優點得以發揮,使他們克服自卑感,并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運用適時適當的方式,對他們講清道理,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為他們打下自覺矯正過錯行為的認識基礎,引導其進行自我教育,進而使他們朝向好的方向轉化。我班有一名同學,上課喜歡交頭接耳,經常遲到,有時還欺負同學,作業總是馬虎應付的。他身上唯一的閃光點就是:英語的學習熱情還是蠻高的。我曾多次找他談話,他的態度很好,但屢教不改,我時時在尋找教育他的辦法。有一次因為一件小事,林德秋同學與我頂嘴,他說了一句出乎我意料的話:“就因為我平時表現不好,所以什么事情都是我的錯。”可見他有很強的自尊心。當時我沒有計較他的頂撞,而是啟發了我對他實現優先教育的策略。我覺得他雖然缺點較多,但他同樣希望受到同學的尊重,教師的表揚。因此,我積極捕捉林同學的閃光點,在他取得點點進步時,在他獲得成功時,我及時肯定他的進步。例如有一次,在上課時我要求同學們大膽模仿我讀一個新單詞,他第一個舉手,并模仿我讀這個單詞。對于這樣一個沒什么優點的同學來說,能在班里最早站起來模仿老師讀單詞,確實很不簡單,我充分挖掘其閃光點,及時表揚他:“你的膽子好大啊,是最早回答老師問題的人,值得全班同學學習。”結果,他很受鼓舞,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學習熱情相當高,成績也有所提高了。他還利用午休時間提早做完作業,并及時讓我批閱,我十分珍惜他的積極性。他逐漸變愛學習了,集體觀念也更強了。
二、轉化思想認識,重在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品德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產生過錯行為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是非觀念薄弱,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好壞不分,是非顛倒。他們往往把一些錯誤的東西看成是對的,把一些丑陋的現象看成是美的,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某些時機,激起他們的思想斗爭,觸動其心靈,讓他們感受到輿論譴責給他們帶來的內心痛苦,知道錯誤引起的不良后果,從而轉化其思想認識。教師還可以結合實例,通過比較類推,分析說明,講清其道理,以此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我班的吳同學就是其中一例:他孤獨自卑,心胸狹窄,有攻擊行為,冷漠、多疑。天有同學喜歡用一些粗話來取笑同學,喜歡給同學取綽號,還喜歡動手打人。我堅持有目的地和他談心,指出不良行為不但影響他與同學團結互助,而且影響他在同學心中的形象。有一次,他又用粗話罵同學,我對他進行了一次“角色轉換”的教育。我讓他敘述事件的經過,敘述到關鍵時刻,我讓他假設自己就是被罵之人,讓他站在對方角度,進行情感體驗。通過這次角色轉換,天有同學真正理解了他人的情感和想法,這次談話使他認識到誰也不想自己受到侮辱、傷害,打罵別人是錯誤的,傷害別人確實是不禮貌的、不道德的。我還特意設計了一些“互助游戲”活動來幫他矯正不良品行障礙,讓他明辨是非,調整他的個性行為。
三、培養深厚的師生感情,消除他們的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
犯有過錯行為的學生,尤其是錯誤比較嚴重的學生,總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他們往往比較“心虛”、“敏感”,對別人存有“戒心”,甚至處于有敵意的情緒狀態中。因此,他們總是認為教師和班干部輕視自己,厭棄自己。他們對老師和學生干部總是抱沉默、躲避、頂撞的態度,不太接受同學的幫助。我曾在教學中就碰到過這種類型的學生,我班的莊厚彬同學,很喜歡和同學打架。有一次,他又和同學打架了,我聽了很生氣,卻沒有立刻找他,而是對他進行“冷處理”,我故意不理他,有時他見面叫我一聲,我也是“嗯”冷冰冰的一聲,他感覺到了,情緒很低落,最終還是堅持不住,主動找我承認錯誤,不該和同學打架,我又乘機開導,要求他在學習上和其他同學比高低,此后,他干勁很大,逐漸改掉了壞習慣。我想:要想教化,須先感化,用真摯的感情去感化他,想方設法去尋找師生之間的共同語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非草木,只要堅持對他們“動之以情”,逐步使他們相信教師的誠意和善意,從而把教師看作知心人,然后再對他“曉之以理”。這樣,他們就會樂于接受老師的教導,并且記得牢,改得快。
(此文曾獲汕頭市教育學會2012年度學術年會征文二等獎)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