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煥林
據調查公布,我國的小學數學試卷中,涉及計算內容的題目一般都占85%以上,可見,培養學生的計算技能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學中,我體會到:改進和加強計算教學最重要、最根本的就在于如何正確引導,讓學生不僅知道“怎樣算”,而且懂得“為什么要這樣算”,達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一、直觀引導,幫助感悟算理算法
我在計算教學中(尤其是低學段)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必要時用教具或多媒體演示,從而在數學知識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具體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學生依托直觀表象支撐,從中有效感悟并進而理解與掌握算理算法。
比如,教學人教版(以下均同)一年級下冊“借足球”(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這是筆算退位減法的起始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根據主題圖中的有關信息提出問題,并選取“還剩多少個足球”這一問題,從中體會減法的意義并列出算式“36-8”。然后引導學生探索計算方法(口算)的感悟和理解,過程分為三步:(1)動手操作——學生通過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方法,探索計算過程與結果。(2)語言表述,要求學生對照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計算過程來想,他們腦海中便再現“拿出1捆小棒展開成10根”和“從十位撥去1個珠子、在個位添上10個珠子”的直觀表象,自然感悟到:要從被減數十位借(退)1,1個十就是10個一,并由此得出10+6=16,16-8=8,或者10-8=2,2+6=8,所以差的個位寫8”。學生聯想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計算過程及結果,很容易明白:被減數十位上原來是3,已經借走1,還剩2,所以在差的十位上寫2。這樣,從“形”的操作直觀到“數”的計算,真正做到有機結合,這種“有機”就在于水乳交融。(3)促成“內化”——引導學生靜思默想計算的方法和步驟,并嘗試用語言概括表述“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口算方法,從而進一步將“物化”的知識“內化”為頭腦里的智力活動,最終完成從“算理直觀”到“算法抽象”的過渡,有效促進“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不斷提升。
二、利用遷移引導,幫助理解算理算法
在小學數學全部內容中,有許多計算方法(法則)都是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這就為實現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即正遷移)提供了前提條件。
比如,教學四年級下冊“2004年雅典奧運會跳水比賽”(小數加減法),關鍵是理解“為什么小數點要對齊”的道理。教學時,我除利用設計把有關跳水成績填在小數數位順序表格中,讓學生直觀感知各數位上對應數字外,為了更好促進學生從舊知遷移到新知,還特意安排以下設問:一問:“我們學過整數加減法,用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生答:“相同數位對齊。”;二問:“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你認為應該怎么辦?”生答:“要把小數點對齊。”;三問:“為什么小數點要對齊呢?你能說說它的道理嗎?”生答:“因為小數點的位置在個位與十分位之間,只要把小數點對齊了,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每個相同數位也就都一一對齊了。”由此可知:小數點對齊,其實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學生理解了這一點,接下來便順理成章地把整數加減計算相關知識遷移到小數加減計算中來。
此外,還可以利用比較引導,明辨算理算法,讓認識由模糊變為清晰,從膚淺走向深刻;利用引導歸納,深化算理算法,引導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的抽象概括過程,從分述到總述歸納出除法筆算方法(法則),從而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除法筆算算理算法的理解與掌握,較好實現新知的建構,而且讓學生從中領悟思想和方法,有效促進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我覺得,要幫助學生形成計算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要平時做起,從點滴入手,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和科學得當的引導方法,讓學生在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基礎上,形成計算技能,才能真正提高計算能力。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