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婦幼保健院(518172)陽紅梅 張璇 黃和明 劉秀菊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以高間接膽紅素血癥為主[1],未結合膽紅素積累過量可導致核黃疸,影響患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2],因此臨床強調盡早發現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及時治療。近年來大量研究顯示新生兒非甲狀腺疾病亦可導致甲狀腺功能紊亂,因此認為可通過檢測甲狀腺功能,指導預防或治療部分新生兒疾病[3]。但針對性分析病理性黃疸新生兒甲狀腺功能的研究較少,這顯然不利于明確黃疸病因及早期診斷方案,為彌補此領域缺陷,本研究對比了病理性黃疸新生兒與正常足月兒的甲狀腺功能,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均為病理性黃疸患兒,共100例,2014年6月~12月我院新生兒科住院患兒,參考《實用新生兒學》(邵肖梅,2011)相關標準確診,排除早產、低出生體質量、感染、母嬰血型不合性溶血、G-6PD缺陷癥等患兒,排除母體合并甲狀腺疾病或孕期服用影響甲狀腺素水平藥物者。其中男女比例68∶32,胎齡(37~41)周,平均(39±1)周,出生體質量2.6~3.8kg,平均(3.3±0.3)kg,血總膽紅素平均(326.8±48.2)mol/L。對照組均為同期出生、正常足月兒,共100例,男女比例61∶39,胎齡(37~42)周,平均(39±1)周,出生體質量2.5~3.9kg,平均(3.2±0.4)kg。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兒均于日齡4~7d采取靜脈血2mL,分離血清后應用Roche Elecsys-2010 電化學發光儀檢測血清T4、T3、TSH水平,觀察組同時檢測血清膽紅素水平。配套試劑均由Roche公司提供,操作方法嚴格參考說明書。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均按(±s)表示,組間對比行t檢驗,T3、T4及TSH與血清膽紅素水平的相關性行偏相關分析,均以P<0.05為具備統計學意義。
2.1 對象甲狀腺功能對比 觀察組T3僅為(1.9±0.4)nmol/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2.3±0.3)nmol/L,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T4水平(135.7±15.5)nmol/L,與對照組(138.8±14.3)nmol/L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TSH水平(6.4±2.1)mIU/L,與對照組(5.9±1.7)mIU/L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附表1 兩組對象血清T4、T3、TSH水平(±s)

附表1 兩組對象血清T4、T3、TSH水平(±s)
組別(n) T4(noml/L) T3(noml/L) TSH(mIU/L)觀察組(100) 135.7±15.5 1.9±0.4 6.4±2.1對照組(100) 138.8±14.3 2.3±0.3 5.9±1.7 t-1.465 -7.698 1.583 P>0.05 <0.001 >0.05
2.2 觀察組甲狀腺功能與血清膽紅素相關性 觀察組患兒血清T3水平與膽紅素水平呈顯著負相關(P<0.05),但T4及TSH與膽紅素水平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附表2。

附表2 觀察組甲狀腺功能與血清膽紅素相關性(r,P)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較為常見,其直接病因為大量膽紅素(尤其是未結合膽紅素)在機體內積累,可能的機制包括: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對膽紅素攝取及結合減少、肝-腸循環增加[4]。其特點主要有:①黃疸發生迅速,多余出生后24h內發生;②黃疸嚴重,且持續時間較長,足月兒多持續2周以上,早產兒更甚;③黃疸可能短期內消退,但退而復現[5]。
該疾病病因雖較為復雜,但臨床已證實可能與甲狀腺功能下降有一定關聯:甲狀腺功能低下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肝臟難以維持高能量磷酸鹽,對膽紅素的結合能力下降[6];同時,患兒胎糞排除延遲,腸黏膜再吸收膽紅素,亦可影響基礎膽紅素濃度[7]。可見,甲狀腺功能對病理性黃疸的促進,與其對人體新陳代謝的控制結果有關,而經由甲狀腺分泌的、可影響人體新城代謝的主要為T3、T4,且T3的生物活性更高、更新速度更快[8],故本研究推測可通過檢測上述甲狀腺功能指標,側面反映病理性黃疸的發生情況。
本研究結果直接證實,病理性黃疸新生兒T3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病理性黃疸確實與T3異常降低有關,而血清膽紅素水平與血清T3水平呈顯著負相關,又說明T3越低,病理性黃疸越嚴重。但同時還表明,T4及TSH水平與病情輕重無明顯相關性,且病理性黃疸患兒與健康患兒上述兩指標并無明顯差異,由于TSH異常升高為原發性甲減的最早表現[9],故推測這種現象可能與原發性甲減無關,而與下述機制有關:①T4向T3的轉換,為血循環中T3的絕大部分來源,而此轉換與5’-脫單碘酶活性有關[10],病理性黃疸可能導致周圍組織此酶活性受抑制,從而導致T3降低而T4正常;②甲狀腺激素不能通過胎盤[11][12],而新生兒娩出后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系統尚未成熟,如果此時機體對甲狀腺素反應性差,抑或發生新生兒碘負平衡,則可導致低甲狀腺素血癥。此外,本例觀察組TSH水平雖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亦可見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這可能與T3下降導致的負反饋調節有關。
由此,本研究指出,對病理性黃疸患兒,在無法明確病因時,需考慮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可能;在常規治療黃疸療效不佳時,也需要考慮糾正甲狀腺激素紊亂的價值。本觀察組病例中,1例行甲狀腺素治療,其余患兒均行常規退黃對癥治療,取得較佳效果。合理擴大研究結論,我們還認為,對新生兒先天性甲減患兒,特別是血清T3水平明顯下降的,在糾正甲狀腺功能的同時,還應密切檢測其血清膽紅素水平,若超過生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則需及時行退黃治療。
綜上所述,病理性黃疸新生兒甲狀腺功能多表現為低T3,且T3水平越低,黃疸病情越嚴重,這可能提示血清T3的異常降低有可能是導致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