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人民醫院(516229)施貽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較高,這和老年人股骨頸骨質疏松有密切的關系,同時與承受較大的應力等因素也具有一定的關系。對于該病的治療, 較為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股骨頭置換術,對麻醉要求較高[1]。同時老年患者對手術以及麻醉的耐受程度較低,這也就增加了麻醉的困難以及所具有的風險,因此本研究探討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CSEA)在老年股骨頭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2012年10月于我院進行股骨頭置換術的老年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7.3±10.5)歲,麻醉危險度分級為:Ⅰ級48例,Ⅱ級32例;平均體重(54.29 ±9.87)kg;主要基礎病包括:27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9例糖尿病,41例原發性高血壓。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病、麻醉危險度等一般資料比較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兩組患者吸氧,同時檢測患者的血壓、心率以及呼吸和血氧飽和度值,靜脈滴注乳酸鈉林格注射液500ml。實驗組患者左側臥位,于2、3腰椎或3、4腰椎間隙常規皮膚消毒,采用腰麻硬膜外聯合穿刺針刺入穿刺點,進入蛛網膜下腔后注入1.2~1.4mL的0.75%鹽酸布比卡因,然后將腰穿針退出,將硬膜外導管送入蛛網膜下腔,深度約為4cm,控制麻醉平面在第10胸椎以下,2~3h之后通過硬膜外導管,注入3~5ml的 2%鹽酸利多卡因。對照組患者同樣取左側臥位,于2、3腰椎之間常規皮膚消毒,采用硬膜外穿刺針刺入,進入硬膜外腔,將硬膜外導管送入蛛網膜下腔,深度約4cm,導管開口對頭側,注入3~5mL的2%鹽酸利多卡因,患側下肢疼痛減退時,無腰麻表現之后,給予6~7mL的0.5%的鹽酸布比卡因注射液。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麻醉效果 實驗組患者麻醉過程中心率、收縮壓、舒張壓波動較對照組平穩(P<0.05),實驗組患者的阻滯完善時間、麻醉起效時間和硬膜外用藥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附表1。

附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較
2.2 鎮痛效果 比較兩組患者的鎮痛效果,其中實驗組的優良率為95.00%,對照組的優良率為85.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附表2。

附表2 兩組患者的鎮痛效果比較 [n(%)]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大多數是由間接暴力導致,其中主要是外旋方向的暴力。老年人跌倒之后自訴有髓部的疼痛,同時站立困難以及影響走路,此時應該首先想到的是股骨頸骨折的存在。研究認為,對于年齡較大的病人股骨頭已經發生塌陷,其髓關節的疼痛會更加嚴重,對活動的影響也較大,對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此時就可以考慮采用股骨頭置換術進行治療[2][3]。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進行麻醉處理,而對于老年人,對麻醉的耐受較差,因此在處理麻醉問題時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涉及到麻醉方式以及麻醉藥物的選擇,同時在圍術期對生命體征的評估以及監測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麻醉過程中對患者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的監測是評價麻醉安全性較為重要的指標[4]。在臨床上較為常用的麻醉方式主要有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具有較好的麻醉效果,可以滿足手術的鎮痛要求,對基礎情況較差的患者比較安全。但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對患者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具有較大的影響,對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則不是很合適,發生危險的可能性較大。而硬膜外麻醉對患者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影響較小,同時術后并發癥少,但易出現麻醉阻滯不全,不能滿足手術鎮痛的需求,特別對消耗時間較長的手術[5][6][7]。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麻醉過程中心率、收縮壓、舒張壓波動較對照組平穩(P<0.05),實驗組患者的阻滯完善時間、麻醉起效時間和硬膜外用藥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比較兩組患者的鎮痛效果,其中實驗組的優良率為95.00%,對照組的優良率為85.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在老年股骨頭置換術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適合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