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余慶縣人民醫院(654400)陳勝良 王大江 黃星健 趙黔云 黃杰
腦梗死也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局部腦組織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腦組織變性、壞死,進而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本病多見于老年患者,近幾年來青年腦梗死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已有學者研究發現,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是其誘發因素[1]。急性腦梗死往往突然發病,臨床癥狀重,致死率高。早期診斷并采取合適的治療措施,可以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為了探討腦梗死的MR影像表現,本文特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MR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肝腎功能無異常、無惡性腫瘤病史,其中男性59例,女性21例,年齡34~69歲,平均54.3歲。高脂血癥45例,糖尿病43例,高血壓43例,吸煙51例,飲酒36例。
1.2 檢查方法 采用飛利浦Achieva 1.5T磁共振,常規掃描橫斷面T1WI(487/15ms)、T2WI(3752/100ms)、FLAIR(8500/100 ms)、DWI(2751/102ms)。DWI時,b值采用0、1000s/mm2。常規序列及彌散加權成像層數均為18層,層厚為6.5cm,層間隔約為30%。然后采用TOF法進行MRA檢查,得到的源圖像通過MIP重建后分別在前后、左右及上下三個方向進行旋轉。
80例急性腦梗死中,54例(67.5%)是由于大腦中動脈閉塞所致;16例(20%)是由于大腦后動脈閉塞;10例(12.5%)是由于大腦后動脈閉塞。11例大面積腦梗死同時伴有出血。從發病到MR診斷時間4~23小時,平均12.5小時。在常規MR上,表現為斑片狀或楔形異常信號區,T1WI上呈低/等信號(附圖1),T2WI呈等/高信號(附圖2),FLAIR上呈高信號(附圖3),DWI上亦為高信號(附圖4),邊界相對較模糊。增強掃描,6例病灶呈現不規則強化,靜脈竇內可見充盈缺損。

附圖1

附圖2

附圖3

附圖4
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缺血性腦梗死的主要原因,不穩定斑塊導致動脈栓塞或管腔嚴重狹窄且代償不足引起低灌注、最終導致腦梗死[3]。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疾病,根據病因可分為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及腔隙性,以腦血栓形成最為常見;頸內動脈系統供血區發生的梗死約占80%,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區約占20%[4]。根據病程可分為: ①超急性期(0~6h),此期神經細胞腫脹但尚未破壞,屬于細胞毒性水腫階段,T1WI、T2WI及FLAIR上未見異常信號,DWI上為高信號,ADC圖為低信號;②急性期(6~24h),約90%的病灶在T1WI上為低信號,T2WI及FLAIR呈高信號,DWI病灶為顯著高信號,ADC圖為低信號。此期,梗死區出現占位效應,增強可見血管內及腦膜強化;③亞急性(1d~2周),1~3d病灶在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病灶內開始出現腦實質增強,而血管內增強及腦膜增強則開始減弱。4~7d腦回樣增強明顯,而水腫和占位效應開始減輕,血管內增強及腦膜增強消失。1~2周時,在T2WI上仍可見高信號,腦回樣增強仍明顯,DWI病灶呈高信號,ADC圖仍為低信號;④慢性期(2周后),隨著時間延長,梗死區逐漸發展成軟化灶,無論在T1WI還是T2WI上均為液體信號。病灶無強化,DWI為低信號,ADC圖為高信號[5]。
腦梗死的癥狀較復雜,與腦損害的部位、范圍及缺血程度有關。發病前并無特異性表現,輕者完全無癥狀,重者有肢體癱瘓的特征。較為常見的主觀癥狀是運動或感覺性失語、惡心嘔吐、頭暈眩暈等。本病多見于老年患者,然而,近幾年來年輕患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受到臨床學者的重視。多數學者對腦梗死進行研究后發現,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飲酒是主要的誘發因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唯一途徑。根據發病部位,腦梗死一般可分為表淺型、深部中央型、孤立皮層型等。其中表淺型最為常見,表現為皮層及皮層下腦組織腫脹,MRI平掃上T1WI呈低信號,T2WI上及DWI上為高信號,部分伴有灶性出血。通過增強掃描,能夠觀察到病變的演變過稱。在本研究中,80例腦梗死患者均行MR檢查,對診斷結果加以分析,筆者認為大腦中動脈腦梗死最多見,且有少部分伴有出血。因此,MRI檢查可作為腦梗死診斷早期檢查的首選方法,為臨床制訂治療計劃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