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中心醫院(266042)高成 孫吉峰 張志華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由靜脈血流滯緩、血液高凝以及靜脈壁損傷形成。發病率較高,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1]。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給予尿激酶經導管溶栓治療,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將部分研究資料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確診收治的100例DVT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44.3±18.6)歲;其中混合型DVT 38例,中央型DVT 12例;42例處于急性期(在14天以內),8例處于亞急性期(病發15天~28天)。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0~69歲,平均年齡(45.6±17.9)歲;混合型DVT 36例,中央型DVT 14例;44例處于急性期(在14天以內),6例處于亞急性期(病發15天~28天)。兩組在性別、年齡以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上的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把溶栓高管頭置于下肢靜脈遠端血栓內,用微量注射泵經導管泵入尿激酶來進行溶栓治療,每7小時左右一次。觀察組每天尿激酶用量(30萬U~60萬U),對照組每天尿激酶用量大于60萬U。24小時左右復查,根據復查結果來調整導管位置,以便繼續溶栓治療。在尿激酶溶栓的同時也要給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12小時左右一次。CDT的過程中檢測纖維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
1.3 療效評價 優:患肢周徑、張力以及活動度正常,造影顯示血流恢復正常,對比劑無滯留;良:患肢周徑、張力以及活動度接近正常,造影顯示血流大部分恢復,對比劑無明顯滯留;差:周徑、張力以及活動度無改善,對比劑有顯著滯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對比 觀察組溶栓時間和日尿激酶用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附表1。

附表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對比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附表2。

附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尿激酶作為第一代酶類溶血栓,其藥性在于激活人體內的纖維蛋白轉化成纖維酶,使得纖維蛋白水解,導致血栓溶解。尿激酶會降低血液中纖溶酶原,增加了纖溶酶活性,在治療過程中會導致患者大出血。出血是尿激酶溶栓過程中最大的并發癥。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傳統主要的治療方法有溶栓、取栓、抗凝三種。取栓手術目前爭議比較大,能達到較為認同的是手術可用在肢體壞死,股青腫等患者。抗凝在治療中針對已經形成的血栓起不到溶解的作用,只能用來輔助預防血栓的再度發生。溶栓的治療效果雖然優于抗凝治療,但是溶栓治療的出血率較高。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溶栓時間和日尿激酶用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優良率達到98.0%(49/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0%(39/50),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見通過本次對DVT治療中采取的尿激酶溶栓用量在日30~60萬U比其他用量要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采用CDT治療DVT時尿激酶日用量在30萬U~60萬U最好,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