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宇
(濟寧學院,山東 濟寧 273155)
傳統文化在當代影視作品中的展示與體現
秦曉宇
(濟寧學院,山東 濟寧 273155)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不僅為當代影視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又極大地影響了影視作品的文學性、思想性以及藝術性,給予影視作品強大的生命力;而影視作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載體,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并廣泛地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化傳播時代的背景下,把影視文化與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既能促進當代影視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又能為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探索出一條有益的途徑。
影視作品;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保護;表現手法;時代產物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是傳統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遺產。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到“倉頡造字”,都奠定了傳統文化的基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隨即融入了傳統文化的血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設館授徒,把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傳與社會。公元一世紀,“慈悲普度”的釋教佛法東傳,中華文化變得更為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使盛唐時期達到舉世矚目的輝煌。中國也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重倫理、講道德,并由此而構成優良的倫理道德文化,使其成為中國文化精粹之所在。
幾千年的燦爛文明為炎黃子孫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古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成為影視作品創作的直接題材,這類劇作占了市場很大比重,如《漢武大帝》、《三國演義》、《貞觀長歌》、《紅樓夢》、《康熙王朝》等都深受觀眾的認可與歡迎。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在美國好萊塢動畫大片《功夫熊貓》中,中國功夫、龍、熊貓、山水、太極、瓷器、廟會、唐裝、毛筆字、鞭炮、針灸、面條、筷子,中式建筑的飛檐斗拱、紅墻綠瓦、勾心斗角風格,這些中國元素比比皆是,就連“虎、蛇、鶴、猴、螳螂”五大功夫高手的名字也源于中國功夫的套路名稱。配樂方面,嗩吶、簫、二胡、古箏、木笛、鑼鼓等中國民樂更是唱了主角,向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東方文化盛宴。
這些傳統文化元素大大增加了影視作品的真實性與藝術感染力,為影視作品增添了強大的生命力。另外,中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一大批如古典四大名著的優秀文學作品早已被改編為經典的劇作,并不斷翻拍,傳統文學之魅力由此可見。這樣的改編不僅有利于古典文學名著的普及,更豐富了影視文化市場,也為影視改編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些民俗風情和傳統物件巧妙地編織在影視作品的故事情節中,比如“大紅花轎”、“嗩吶”、“古琴”、“紅燈籠”等。“花轎”既是我國傳統婚姻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也是我們民族區別于世界其他民族婚姻儀式的標志符號。電影《紅高粱》里的“花轎”、《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紅燈籠”“四合院”除承擔此項功能外,導演還賦予它們更深刻的傳統文化含義。在動畫片創作中,民間美術,如年畫、裝飾畫、皮影剪紙、水墨、木偶和折紙等形式的應用使其充盈多彩的民俗風情。另外,在主持人臺詞設計、節目編排策略、整體風格營造等多個方面對民俗特色也有所體現,如央視春晚主持人的中式服飾;再如以傳統意象“鳳凰”為臺標和臺名的鳳凰衛視,從品牌形象到內容設計都傳遞出濃濃的傳統文化蘊意。深受儒家中庸思想影響的傳統詩歌、繪畫、書法、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具有一個共同的傳統,就是追求含蓄的意蘊之美,傳達給觀眾的是一種不言之美,“大音稀聲,大象無形”是也。影視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深受這種傳統美學觀念的影響。如《早春二月》中的小橋流水賦予影片以詩情畫意,又折射出時代的發展變化和人生苦惱。《霸王別姬》中國粹京劇藝術的融入,深沉內斂,增加了影片的歷史厚重感。《臥虎藏龍》敦實渾厚、氣勢恢宏,從人物到影像再到音樂,無不詮釋著中國詩畫含蓄內斂的意境哲學,勾起無數西方人對中國“天人合一”氣韻的向往。《一江春水向東流》、《巴山夜雨》、《城南舊事》、《我的父親母親》、《那山那人那狗》等情景交融,把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結合,在有限的電影聲畫語言中升華出無限高遠而空靈的境界,進而體現宇宙本體與生命的力量,是中國電影意蘊創構的經典力作,以上作品無不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范疇對當代電影創作的重要影響。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與影視文化雖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但是二者在當今日逐漸呈現出日益緊密、相互推動的形態,互相體現著彼此的價值。文化的共榮、文化的對話已經成為使用頻率極高的詞語。影視作品從“次文化”產品過渡到當今時代文學形式繁榮的“主流產品”,且為廣大民眾所快速接受,而這其中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更令人備受鼓舞。
[1]楊萍.影視文化視域下的中國傳統文化[J].電影文學,2009(23).
[2]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影:傳統文化與全球化趨勢[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3]劉東娜.從影視文學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J].電影評介,2007(04).
[4]周星.關于中國電影理論構架的梳理[J].當代電影,2004(06).
J905
A
1005-5312(2015)17-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