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淺談音樂歷史寫作中的歷史連續性
——以中國戲曲發展史為例
張麗
(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音樂歷史的寫作方法多種多樣,如何確保歷史的連續性,則需要究其內部發展過程中本質的連續性,而不在于各個朝代外部藝術形式某名稱的同一性。
書寫音樂史;戲曲發展史;戲劇表演形式;音樂風格連續性
書寫歷史是一項主觀和客觀結合的工作,在書寫的過程中,研究者的主觀性被放大,歷史真相被壓縮,書寫者可以自己合理地確定什么是歷史主體,按照何種方式書寫歷史。比如我國編寫歷史的體例有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斷代體等,但就音樂歷史的寫作而言,如何確保歷史連續性?達爾豪斯在音樂史學原理中認為歷史連續性前提并不是某個歷史行動者的同一性(某種可感的特征同一性)而是某種沒有中斷的連續性。
我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史可以有力地證明這一觀點,因為我國的戲曲藝術的連續性并不取決于先秦以來各個朝代戲劇藝術形式的名詞的同一性。
我國戲曲藝術源遠流長,孕育已久。自周代的散樂起,便開始孕育。至先秦時,據《史記·滑稽列傳》所載的優孟衣冠表演算是最早的角色扮演,服飾化裝的戲劇表演形式。至漢代時,出現了上承周代周代散樂,匯合多種民間藝術如角抵、雜技、魔術、歌舞、武術等的百戲。可以說,百戲為后世綜合性藝術的戲曲發展奠定了基礎。至南北朝時,有故事情節、有角色化裝表演、載歌載舞同時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戲曲雛形的歌舞戲興起,《大面》《撥頭》《踏搖娘》是歌舞戲的代表作,雖無劇詞和曲譜傳世,但歌舞戲仍不失為中國戲曲藝術走向成熟的基石。據唐代崔令欽《教坊記》中載:《大面》出于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若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因為此戲,亦如歌曲。”木刻假面算是早期的臉譜了。關于其音樂,宋代王灼《碧雞漫志》卷四記載:《蘭陵王》在宋代仍流傳,屬越調,犯正宮,三段,二十四拍。由此可知:歌舞戲的臉譜化裝的表演形式及其音樂風格對后世戲曲藝術的發展影響影響深遠。至唐宋時,參軍戲成為盛行的一種戲劇表演形式。參軍戲源于先秦時俳優的滑稽調笑,后由一人發展為兩人表演,一為參軍,另一為蒼鶻,即劇中之戲弄者,內容多為嘲諷時政。后世參軍戲漸漸復雜,加有歌唱。參軍戲對戲曲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是戲曲的幾種來源之一。至此,已具備了戲曲的基本要素:故事情節、角色、代言體說白、服飾化裝,甚至舞臺布景等。在宋元市民文化的潮流中,戲曲脫胎而出,創立了我國戲曲藝術的獨立地位。此時,音樂史步入了以戲曲音樂為中心的發展格局。宋元時期的戲曲發展,有雜劇和南戲兩大體系。宋雜劇是一種戲劇藝術形式,又是各種技藝如滑稽戲、傀儡戲、皮影、說唱、歌舞、雜技、武術等的統稱。雜劇興起于北方,北宋時期已很流行。宋雜劇的結構由三部分組成:艷段,正雜劇,雜扮。宋雜劇已形成了固定的角色行當,其中主要有付凈、付末、孤、旦。宋雜劇可分為以對白為主的滑稽戲和以歌舞為主的歌舞戲。元雜劇是日趨完善和成熟的雜劇形式,劇本、表演、音樂等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元雜劇的結構一般為一本四折。雜劇表演有曲、賓白、科三部分組成。元雜劇所用音樂成為北曲,屬曲牌體。其曲牌有出于大曲、諸宮調、唐宋詞調、舊曲,也有當時的創作。北曲音樂結構嚴密,音樂旋律一般采用七聲音階,其風格豪邁雄健。
南戲又稱戲文或南曲,北宋末葉到元末明初流行于我國南方,以唱南曲為主的一種戲曲形式,明代又稱“傳奇”。南戲吸收了宋雜劇、詞調、唱賺、諸宮調、大曲等藝術形式,形成了歌舞、念白與插科打諢等相結合的戲曲。南戲把雜劇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使中國戲曲更加成熟,更加靈活地表現戲曲內容和展示戲曲魅力。其一、南戲的劇本結構不限折數,根據情節需要,可長可短。其二、南戲的宮調使用上更加靈活。其三、南戲沒有一人主唱的規定,劇中角色根據情節需要可隨時演唱。南戲的另一功績是創造了南北合套。南戲中不僅使用南曲,也吸收北曲的曲牌,創立了南北合套的形式,該形式的出現,對我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劇種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到了明代,因受南戲北曲交融的影響和啟發,這時的明清傳奇一方面繼承南戲傳統,一方面與各地民間音樂結合,根據語音音調的不同,派生了多種南方戲曲聲腔,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海鹽、余姚、弋陽、昆山腔四大聲腔。到清末,在民間歌舞音樂、說唱曲種音樂基礎上產生了眾多的地方戲曲劇種,形成了另外兩大腔系,歌舞類型腔系和說唱類型腔系。至此,中國戲曲音樂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從而標志其已完全進入全面成熟和繁榮時代。
由上述戲曲藝術的發展史可知:(1)作為戲曲藝術重要組成要素的戲劇表演形式經歷了從周代散樂→漢代百戲→南北朝歌舞戲→唐宋參軍戲→宋雜劇→元曲→明清傳奇的代代相傳、借鑒吸收的過程。最終形成了固定的角色行當,確立了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為雜劇;不限折數、各色皆唱為傳奇的戲曲體制;(2)作為戲曲藝術另一重要組成要素的音樂風格方面,則主要借鑒吸收民間音樂,尤其是說唱音樂。戲曲藝術對說唱音樂的借鑒吸收可上溯至戰國荀子的《成相篇》,經漢樂府敘事詩,唐代俗講,到宋代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氛圍的繁榮,產生了極其豐富的說唱音樂新形式,如鼓子詞、唱賺、諸宮調、貨郎兒、陶真等。這些說唱形式被南戲吸收,形成了曲牌聯套的音樂結構形式。且確立了北曲以遒勁為主,南曲以婉轉為主的音樂風格。最終受南北曲交融的影響,各地方聲腔得到很快發展,發展過程中結合各地語言音調,形成了各地方特色的戲曲音樂。
總之,對于戲曲藝術的發展而言,戲劇表演形式和音樂風格的日益完善可以作為一條源遠流長的歷史線索,保持戲曲歷史的連續性。
J614.93
A
1005-5312(2015)17-0149-01